魏程玉
摘要: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地域之間的環境、氣候、人口、飲食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我國各地域之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這種文化既體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也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存現狀。通過研究飲食文化,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地區及人口的差異,對語文教學有極大的幫助。為此,本文試圖構建飲食文化和語文教育素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挖掘出兩者之間的共性,從而創新語文教育素養培養的路徑。
關鍵詞:飲食文化;語文教育素養;創新
一、二者的必然聯系
俗話說“能吃是福”,從養生的角度上來看,“能吃”是身體健康的一種表現。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各地區在氣候、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此體現出的飲食文化也各有不同,而這些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為我們的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語文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飲食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從傳統飲食文化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文化的內涵,樹立文化認同感,有助于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的表達、概括及綜合水平,這有賴于語言的日積月累和各類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語文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內涵深淺及素質的高低。不同的學習階段,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也有所不同。小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感,初高中則考察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大學則要求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內涵。
由于外界環境的差異,人們學習語言的環境也會不同,如北方人性格比較豪爽,所以他們的語文教育也比較直接、簡單,體現在文學和影視方面的語言表達也大都是樸素、直白的,如深受大家喜愛的電影作品《白鹿原》和《紅高粱》。這種差異同時還表現在飲食習慣中,北方人都愛大口吃面,性格灑脫,語言豪放,所以做出來的面食也大都是寬條狀。而南方的語言環境相對來說更加婉約、含蓄情感非常細膩,語言比較柔美,讓人聽了回味無窮,如徐志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言語之間透入的意境讓人浮想聯翩。南方人的這種細膩的表達方式不僅僅體現在語言和情感方面,在南方飲食文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廣東人的早茶,同樣的食材經過不同的處理方式就能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口味。廣東的湯也是很講究火候和食材搭配的,不同的搭配產生的口感和功效天差地別。
二、傳統飲食文化對語文教育素養的影響
(一)有助于形成豐富的文學素養
有句成語叫做“觸景生情”,還有一句叫做“睹物思人”,意思是說我們常常會因某一環境、情景或者物品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此時就需要借助語言或其他媒介抒發出來,這一過程往往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學素養。除此之外,人們還習慣將情感和飲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例如中秋節吃月餅這一傳統習俗。月餅最初是為了祭祀月神而產生的,但是由于其形狀是圓的,寓意團圓,符合中秋節闔家團圓的寓意,久而久之,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慢慢的流傳了下來。隨著食材的多樣和口感的需求,月餅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正是因為人們對家人團聚非常向往,所以寓意團圓的月餅一定會出現在中秋節的餐桌上。
(二)養成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
飲食是情感傳遞的一種有效方式,北方人偏愛豬肉燉粉條的樸實和暢快,各類食材只需經過簡單的處理就能呈現出別樣的風味。而南方人細膩、極致的情感表達方式卻接受不了如此粗獷的飲食,婉約、細膩的南方人一定要將食材精挑細選、反復加工之后,通過火候、配色、擺盤等層層把關,最終將精致的美食呈現在餐桌上。由此可見,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情感表達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但無論什么時候,各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和情感表達的方式都是相互呼應、相互統一的。
結語
由此可見,飲食文化確實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有很大促進作用,語文教學中應在教學設計和改革的過程中充分融合飲食文化的要素,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飲食故事會分享、飲食美文鑒賞、佳肴名稱解析、家鄉美食推薦等,讓學生在吃喝玩樂的過程中理解飲食文化的內涵,積累文學素養,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