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秀 王江山
1989年4月,黃文秀出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據她父親黃忠杰回憶,他們家之前住在貧瘠的大山深處,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搬出大山,獲得了新耕地。因此,父親經常教育她要記得這份恩情,并在自己有能力時涌泉相報。回饋社會的種子自此在黃文秀心中扎根。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如此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出貢獻。”
誓言并不是一紙空話。在參與“啟功教師獎”評選期間,她踏踏實實去貧困山村走訪,發現那里缺乏人才,教育落后,于是更堅定了回到鄉村工作的想法。2016年,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考上了選調生。起初,黃文秀被分配到百色市市委宣傳部,這本是旁人眼中的安穩工作,可她接下來的選擇又讓人驚訝——2018年3月,她主動請纓,到邊遠的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當許多農村大學生選擇從大山中走出來,到大城市生活時,黃文秀卻成了一個“逆行者”,選擇為振興鄉村而奮斗。她說:“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初到百坭村,黃文秀并不適應。一方面,她缺乏在農村開展工作的實際經驗,摸不清門路;另一方面,當地人對這個年輕的“女娃娃”也不信任,覺得她這個碩士生不可能真心來幫忙,因此總是冷言冷語。但黃文秀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而是虛心向老書記取經,學習經驗,一心為民。之后,黃文秀僅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深入了解了全村195戶貧困戶的情況,使扶貧之路有了好的開局。
在了解了村民致貧的原因后,黃文秀有針對性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當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時長較多,氣溫較高,光熱充沛,水系發達,正好適宜發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產業。為此,黃文秀特地引進了先進的砂糖橘種植技術,幫助群眾利用科學方式種植,大大提高了砂糖橘的質量和產量。雖然在技術的幫助下這些特色作物長勢喜人,但百坭村位置偏僻,產品打不開銷路,黃文秀就想到利用電商平臺銷售,她為此籌集資金,在村里建了電商服務站,一下子增加了農產品的銷量,極大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為了發展多種經營,黃文秀還到外村考察養蜂產業,計劃在百坭村推廣養蜂技術,讓知識發揮作用,為村民增加收入。從課本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思想政治專業科班出身的黃文秀,把知識用在了加強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和提升管理水平上。她建立百坭村新時代講習所并作為主要講習人員,向群眾講解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論述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等。每天都在忙的黃文秀,只有在日記中才透露一點自己的脆弱:“我是我們村扶貧攻堅的第一負責人,我還不夠勇敢”“我們村產業園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個致富帶頭人也在培養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樂”……
黃文秀曾在駐村日記里寫自己去鄉村一線扶貧的原因:“一個國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眾的落后。中國共產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并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相結合。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怎么能不響應它的號召呢?”帶著這份責任感和青春熱血,黃文秀在扶貧路上不斷奔波。2019年6月16日夜間,黃文秀告別病重的父親,準備回到百坭村,臨行前,因為有淅淅瀝瀝的小雨,家人勸她等第二天早上再走。然而,黃文秀卻有一定要回去的理由:前些天,村里的灌溉水渠被沖毀了,嚴重影響了百姓的耕作,為了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她必須回去參加17號早上的扶貧會議。黃文秀獨自上路了,誰知回去的路上,小雨忽然變成暴雨,引發了山洪,6月17日凌晨,黃文秀不幸遇難。
黃文秀犧牲以后,身邊人回憶起關于她的點點滴滴。一個朋友說:“文秀買過一條裙子,當時朋友勸她,平時在村里也穿不上,她說,等我們村整村脫貧了,我就穿。2019年,百坭村真的脫貧了,但是在整理文秀遺物的時候發現,那條裙子連吊牌都沒有摘。她沒有來得及穿上她喜歡的那條裙子……她也喜歡穿裙子,她也喜歡拍照,但是,為了心中的扶貧事業,她把一切都割舍了。”
黃文秀曾說:“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她不忘初心,不負韶華,她對信念的絕對忠誠,對使命的不懈堅守,讓人看到了理想激揚的力量和青春勇敢的擔當。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鄭博仁)
黃文秀擔任過第一書記的百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