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汪洋上的潿洲島,如同一葉之扁舟
潿洲島和斜陽島區域位置圖
說起火山,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的長白山(休眠火山)、日本的富士山(活火山)、美國的夏威夷群島火山(活火山),它們有些是火山噴發留下來的痕跡,有些則是有熾熱的巖漿正在流動。就拿中國的火山來說,其實火山爆發留下痕跡并不算普遍,而潿洲島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威夷島上的巖漿溢流,相對比較平靜
海底的枕狀熔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經海水和時間雕刻的潿洲島
潿洲島并不是一次火山爆發造就的,百萬年來,多次的火山爆發才共同打造了這個島嶼。在距今100多萬年前,潿洲島所在地區的地下,有一個巖漿庫正在蓄積能量,這個龐大的巖漿庫所含的巖漿黏度(黏度主要取決于巖漿的化學成分、揮發組分、溫度和壓力等因素)比較小。當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巖漿會在強大的壓力作用下,尋找地殼薄弱的地方或者裂隙向外涌出。但與大家所預料的不太一樣的是,這次巖漿的噴發相對比較寧靜,在海底“靜悄悄”的溢流出來,就如同如今夏威夷島上巖漿溢流的場景。高達數千攝氏度的巖漿遇到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卻,大量的海水汽化。巖漿在溢流的過程中冷卻,變成黑色的玄武巖,在柔軟海水的包裹下,這些黑色玄武石的形狀趨于枕狀,因此被稱為枕狀熔巖。
這次溢流出來的熔巖流向四周漫溢,形成盾形的火山錐,玄武巖成為潿洲島造島的“奠基者”。這樣的巖石,我們現在仍能在島上橫山路鍋蓋嶺和斜陽島的斜陽村等地發現。
時間緩緩流淌,在距今幾十萬年前,潿洲島地底又開始蠢蠢欲動。這次的火山爆發與上一次的景象截然不同,地底的巖漿從多個火山口噴出,巖漿在上升的過程中將周圍的水分瞬間蒸發,體積頃刻間變大,并產生巨大的向上沖擊力,造成地面的斷裂和塌陷。地質學家將這種火山爆發稱為射氣巖漿噴發,這個情景宛如水下核爆,造就了一個低平火山口,后來這個低平火山口就成為潿洲島南部那個圓形的海灣——南灣火山口。其實,這種類型的火山噴發并不少見,廣東省湛江市湖光巖景區的瑪珥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射氣巖漿噴發導致的低平火山口。
潿洲島的最近一次火山爆發發生在距今10000-7000年前,一次射氣巖漿噴發奠定了如今的潿洲島地貌形態,并且將巖漿噴射物散布全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隨著地球氣候的變化,海平面頻繁升降,時而有淺海沉積物沉積在這個火山島上,海水波浪也在不斷地雕刻著這個島嶼的形態。
火山噴發剖面示意圖
歲月是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島嶼曾經的模樣。海水就是一位雕刻匠,將潿洲島打造得詭秘而絢爛。
初次登上潿洲島的游客,如果不告訴他這是一個火山島,他可能很難察覺到。畢竟,除了嶙岣而又黝黑的怪石,這里簡直就不是大眾心中“火山”的樣子——既沒有錐狀隆起的火山,也沒有環形的火山口。事實上,潿洲島以及相鄰的斜陽島一共有5個火山口,它們在火山噴發以后逐漸安靜下來。隨著海平面的上升,火山錐的主體部分已經隱沒在海面以下,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環形的火山口。潿洲島的主火山口是南灣火山口,經過歷年持久的海水沖刷,其環狀的形態沒有保留下來,成為了現如今海灣的模樣。
除了火山口,潿洲島的主體也受到海水很大的影響。在鱷魚山景區,有一個著名的景點——滴水丹屏,是典型的海蝕崖。這處的海水長年累月地拍打著海岸,將海岸底部掏空,上部的巖石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坍塌,使海岸越來越陡峭,接近垂直,成為懸崖。滴水丹屏在海水的打磨下露出巖石的本來面目,是一層一層有韻律的紅色砂巖,這是火山噴發以后,在火山巖的基礎之上,經由海洋中的碎屑緩慢沉積形成的。未來,這片海蝕崖在海水的沖刷下仍會不斷坍塌,在水平面上表現為不斷地向遠離海洋的方向后退。當然,這個速度會很慢,要以千年、萬年計。
何為滴水丹屏
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稱中國火山景觀的奇跡。巖石形成的懸崖峭壁,是潿洲島較為醒目、壯觀的海蝕地貌,裸露的巖層紅、黃、紫、綠、青五色相間,紋理異常清晰,崖頂之上藤樹纏繞,紅花綠葉倒掛崖頭,展現出旖旎多姿的色彩,故取“丹屏”。令人稱奇的是,巨崖巖層上長年涌動著水珠,不斷地向崖下滴落,在陽光下如斷線珍珠般飄灑,晶瑩剔透,閃著綺麗的亮光,煞是好看,因此取名“滴水”。
我們知道,海洋存在潮漲潮落,海水也在有規律地時進時退。在這個過程中,海蝕崖上坍塌的石塊會被海水慢慢帶走,不留一絲痕跡;海蝕崖下則會留下一個十分寬闊而平坦的地面,在地質學上被稱為海蝕平臺。五彩灘位于潿洲島東海岸,景區內長達1.5千米的海岸幾乎都發育有20~50米高的海蝕崖,崖面聳立,蔚為壯觀;海蝕平臺在海蝕崖前展布,平坦而寬闊。退潮以后,巨大的火山巖石一層一層的,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壯觀。另外,許多地方雖然海水退了,但還是留下了一洼一洼的水,在藍天的映射下,這些水在視線中也變成了藍色,和裸露的巖石交織在一起,很是迷人。而在海蝕崖與海蝕平臺的交界處,形態各異的海蝕洞也隨處可見。這種海蝕崖、海蝕洞、海蝕平臺“三位一體”的海蝕地貌景觀在中國沿海及島嶼沿岸實屬罕見,其規模之大,典型而完整的集中令人嘆為觀止。
但如果有的地方巖石比較堅固或者結構比較穩定,即使在海水的沖蝕下仍然會屹立很長時間。在潿洲島月牙形海灣的中心部位,有一個巨大的海蝕柱。其基部是一大塊海蝕殘丘,因海蝕的發育關系,使殘丘上的石崖發展成為一頭小肥豬模樣,這便是豬仔嶺了。小小的雙眼、短短的耳朵、高高的前額,身軀豐盈,彪悍粗獷,惟妙惟肖。它與潿洲島之間有亂石堆成的小路相通,退潮時可以通過小路步行前往,但漲潮時這條路會被海水淹沒。
潿洲島上的海蝕崖——滴水丹屏
海蝕崖形成示意圖
潿洲島的海蝕柱——豬仔嶺
潿洲島上的海蝕平臺——五彩灘
潿洲島位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質清澈,海水相對寧靜,在它周圍的海域,孕育著一種特殊的海洋生物——珊瑚。珊瑚對于環境的要求比較苛刻,一般生活在溫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如果生存環境的水質不好,它也會很快死去。同時,珊瑚死后的硬質遺體會慢慢堆積,形成珊瑚礁,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因此珊瑚礁又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潿洲島周圍淺水區深0~20米,凡是有基巖或者礁石出露的地方,都附著生長造礁的硬體珊瑚群。
在全球變暖的環境下,熱帶核心區的石珊瑚分布有向亞熱帶遷移的態勢,潿洲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熱帶珊瑚分布的北界。然而,20世紀初,受一次石油管道溢油事件影響,潿洲島珊瑚大量死亡,數量銳減。為了恢復這里的生態,2013年,廣西海洋局建立了廣西潿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人工種植珊瑚,對特定區域的珊瑚資源嚴禁采捕、采挖,并規定未經批準,禁止在全市范圍內收購、加工、運輸、經營珊瑚及其制品。這一舉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珊瑚又開始繁盛起來。
潮水退去后發現的一種珊瑚蟲
潿州島珊瑚礁分布示意圖
廣西素以“北有桂林山水,南有北海銀灘”而聞名,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島嶼,廣西成立了北海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實行更嚴格的措施保護島嶼上的地質遺跡,以便讓子孫后代都能享受到這個神奇的地方。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