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惠民
摘 要:福建泉州在10—14世紀高度繁榮的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泉州正在籌備的系列片《漲海聲中刺桐潮》以泉州為中心點,從泉州申遺遺址出發,以宗祠文化傳播和閩商在一帶一路中的商貿發展為主線,對內探訪遺留至今的海洋商貿、海洋文化對泉州這座城市和人民,特別是閩商閩商性格的影響;對外以閩南宗祠族譜為線索,從泉州古港出發,追尋閩商在“一帶一路”國家中的商貿足跡。展現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延續千年的歷史延脈,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自信 申遺 海洋文明
一、傳統文化富集是做好文化傳播的沃土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依然活著,它并不是一些冰冷的遺址,而是延續了千年,并融入到子民的基因當中。例如:泉州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了大量印度教遺跡的城市。在泉州汽車站(城南,原海外商人聚居地),曾發現一塊石刻,上面寫著“番佛寺”三個字,據吳文良先生考證,元代泉州曾有一座名叫“番佛寺”的印度教寺,明初被毀,寺內石刻在該寺毀后散落到各地。這些泉州印度教神廟、祭壇的遺物,只是中國與印度文化交流的物證的一個縮影。
作為“海絲”文化、閩南文化的富集區,泉州成為東西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獲評首批“東亞文化之都”。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泉州主動融入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和先行區。目前,泉州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保持緊密的經貿合作,相關貿易額占泉州市貿易總額近一半。
二、 簡清直播為引領,實現傳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020年5月,泉州廣播電視臺啟動系列片《漲海聲中刺桐潮》之《溯源閩南紅》第一篇章的拍攝工作,設立專題采訪小組,系列片根植于傳統媒體的傳播陣地,以簡清直播為引領,通過直播、短視頻、組建新媒體矩陣,以互聯網思維和傳播方式,統一進行新聞采集、生產、發布、議題跟進和相關活動的運作,聚合傳統資訊發布和新媒體運營的優點,實現更強更廣的傳播格局。
節目“第一視覺+日記體+史實”報道模式,通過一兩個代表人物的身份、故事,引領觀眾走進一段歷史,通過人物感官體驗、思想轉變、獨白紀錄等形式,達到以“第一視覺”去觸摸一段宗祠歷史,讓觀眾感受到銘刻在建筑與人文里曾經的一腔熱血與風云時勢。同時,通過實地走訪,用一件事情、一個民俗、一個掛念,或者是一位老者、一位后生的期待等,來講述曾經的滄海桑田、家訓族規和血脈綿延,感受宗祠里蘊藏著質樸的精神感召力,激發同族群體的正能量。
《漲海聲中刺桐潮》開篇之《溯源閩南紅》除了在《新聞相拍報》首播之外,部分節點聯合央視新聞移動網、新聞廣角微博、無線泉州app進行微直播,精彩視頻通過泉州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無線泉州APP、官方抖音號二次傳播,擴大了節目影響力。
⑴人物選拔
宗祠族人、知名鄉賢、代表性人物、新聞主播……
⑵地點征集
(申遺遺跡)
⑶史實勘定
確保重要史實不失真,可聯系所屬地的方志委、民宗局、文管所、老人協會等共同策劃。
⑷采訪準備
建立工作群,事先采地確認,共同協辦做好前期采訪準備工作。
⑸活動亮點:
◆參與對象:參加活動的對像為新聞中心出鏡記者,或是在宗祠族人內選拔,可以是宗祠歷史有關的人物、歷史名人后代、、村里的新一代,甚至可以社會征集……
◆報道方式:《新聞相拍報》首播,部分節點將聯合央視新聞移動網、新聞廣角微博、無線泉州app進行微直播,擴大節目影響力。
◆新聞專題采制過程:我們運用航拍、水下拍攝、代入式拍攝等“海陸空”拍攝方法,突出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
◆節目設置:30秒宣傳片+節目+播后訪談
三、以史跡和文化遺傳再現多元共生的歷史場景 致力傳播中國故事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依然活著,它并不是一些冰冷的遺址,而是延續了千年,并融入到子民的基因當中。很多“蕃客”沿海絲而來,擇泉而居,海絲遺跡里融入了“蕃客”的血脈傳承,后人也將他們供奉在閩南宗祠“圣殿”里。而“過番”的泉州先人們,也把閩南文化/宗教文化的根系拓展到了海外,因此,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一種包容的文明,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明,也是21世紀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值得大力提倡的文明。
從宗祠文化入手,從古港出發,沿著“一帶一路”國家尋訪海絲基因,系列片《漲海聲中刺桐潮》開篇的制作播出,是加強對國內周邊“海絲”城市和國外“海絲”港口城市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更是一次提高我們保護和研究“海絲”多元文化的水平的契機。節目全景展現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泉州,將會是向世界推介泉州,堅定文化自信,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富有張力地展現了“一帶一路”、“兩岸一家”、“文化自信”等宏大主題,更在故事中體現泉州發展變化,從一個個人物和故事中,側面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的非凡成就。
四、穿越光影 照亮不朽的文明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依然活著,它并不是一些冰冷的遺址,而是延續了千年,并融入到子民的基因當中。在泉州鄉村,有很多“蕃仔樓”,閩南語“蕃”的意思是外國。在宋元時期,很多“蕃客”沿海絲而來,擇泉而居,海絲遺跡里融入了“蕃客”的血脈傳承,后人也將他們供奉在閩南宗祠“圣殿”里。而“過番”的泉州先人們,也把閩南文化/宗教文化的根系拓展到了海外,因此,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一種包容的文明,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明,也是21世紀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值得大力提倡的文明。
對外——尋訪的是閩南宗祠文化里獨特海洋觀,探尋海神崇拜的形成與傳播、世界與泉州地區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和諧共存。從各個歷史遺址佐證,古泉州的發展可以證明,全球一體化中國并不會擴張,相反,世界各國的文明都在古泉州得到了融合共存,甚至泉州是唯一接納他們,并幫助他們生存下來的地方。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對外——海洋文明的形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特別是泉籍的商人,他們隨著宗教融合交流,在海外開枝散葉,這些泉商/僑商家族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也反哺了家鄉泉州的建設。
五、多平臺、大小屏的融合傳播 主流媒體應樹立品牌旗幟
“陳埭丁”、“百崎郭”、“永春蒲”…他們的血脈傳承,也是泉州“海絲”文明最直接的見證者。泉州宗祠海納百川,又在海上絲綢之路“開枝散葉”,“過番”的泉州先人們,早把紅磚翹脊的宗祠立到了世界各地,泉州宗祠的那片紅,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文化品牌。
(一)項目優勢
·富有張力地展現了“一帶一路”、“兩岸一家”、“文化自信”等宏大主題,更在故事中體現泉州發展變化,從一個個人物和故事中,側面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的非凡成就。
·既紓解海內外華人的“鄉愁”,也向世界推介了閩南傳統文化,是一項堅定文化自信,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
·以新媒體簡而輕的形式,實現了多平臺、大小屏的融合傳播,既有內容的互動又有傳播的延伸,體現了主流媒體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責任和擔當。
(二)如果僅是拍攝分散的部件,無法體現出曾經的規模宏大、滄海桑田,節目組進行電腦3D建模,雖然增加節目組運營負擔,但是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故事有了傳播的強勁動力。
(三)絲沿線國家的人物采訪和史實勘定,構建起文物專家和外辦部門的深度配合渠道,通過便攜式攝像設備和5G傳輸設備。通過人、影、物、形的再現,構勒出一座座心中的“圣殿”,借以報道海內外鄉賢的感人事跡,弘揚泉州傳統文化,激勵人們愛國愛家的情懷。
(四)應用4K、8K攝像機對現存的歷史遺跡進行全方位的拍攝,并建立數據庫,便于分享和大規模應用。
六、串聯推演歷史碎片和東西文化 用敘事方式扣人心弦
即使是今天,也沒有哪個港口像一千多年前的泉州真正具有世界性,曾經的世界性怎么體現?這些不應該是自己人在說,而是更多地由國外的一些視覺來體現泉州的世界性。節目通過
版權意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畫面采制時使用;
平臺建設:籌建《漲海聲中刺桐潮》專用直播平臺、獨立主頁及新媒體平臺。
節目譯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訪時需配備翻譯,節目后期制作需精準翻譯;
宣傳推廣:人物征集、節目播出前,在沿線國家的宣傳片及活動預告;
活動舉辦:以優秀的文化落地活動為載體,通過一場直播秀或是傳統文化演出來以小傳大。
七、結束語
向世界推介泉州,堅定文化自信,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實踐。節目全景展現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泉州,富有張力地展現了“一帶一路”、“兩岸一家”、“文化自信”等宏大主題,更在故事中體現泉州發展變化,從一個個人物和故事中,側面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的非凡成就。
參考文獻:
[1]王苗瑜. 用短視頻講好新時代"初心"故事——以泉州臺《初心使命·榜樣力量》系列節目為例[J]. 當代電視, 2020, No.392(1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