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時代的進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理念,也影響著老師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現如今,受教育者重要的學習途徑變成了計算機、互聯網以及各種智能通信設備。本文基于徒手表現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教學成果,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方式,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方法路徑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藝術修養;課程體系;教育資源建設
引言
徒手表現作為一門展現設計學者內在功底的重要學科,一直深受重視。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階段,應利用該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讓傳道授業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本文就該課程的一些信息化教學模式、開放性教學資源進行探索。
一、教學現狀分析和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一)教學現狀和內容分析
手繪是設計效果最直接、快捷的藝術表現形式?,F如今,傳統的教學內容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出現教學跟不上市場運用的狀況。學生在學校內所學的手繪內容在課程內會給予學生十分充足的準備和完成時間。但在實際工作中,因手繪工具的不便捷性和對時間的消耗性使學生在工作之后對手繪設計的使用少之又少。在計算機軟件表現技法迅猛發展的今天,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彌補系統化、信息化教學在徒手表現課程中的短板,利用科技進步為大眾開辟的廣闊空間,打破它們之間的壁壘,以更加自由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來開闊視野、提高能力以此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則顯得更為重要。
高職學校藝術類的招生來源大多都是文理兼收,藝術基礎薄弱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盡管有了低年級的基礎學習教育,但在高年級的設計類教育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大難題,即學生審美能力薄弱,設計作品的質量差強人意,因此導致學生學習、創造的積極性減退。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設計與藝術的美學涵養不足,自身的美學知識儲備不豐富,藝術修養薄弱。解決辦法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始終保持藝術涵養教育與專業基礎課程相融合與聯系的方式進行教學。使表現技法教育與美學內涵培養之間不再單一獨立, 將其組成融匯穿插、循序漸進的有機聯系課程體系。
(二)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傳統教育的根癥在于手繪表達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在教育內容中并未做出明顯的規避與改良。傳統手繪設計的表達速度較慢,作品修改起來也極不方便,若是對作品有了新的想法想要進行修改,就要重新進行繪制。電腦制作時想要調整濾鏡,移動鼠標可以在短短幾秒就能制作出滿意的效果。但在實際工作中時,現場手繪表現的信息量較小,耗時長、資料不夠豐富、使用起來也不便捷。電腦則擁有強大的儲存功能和敏捷便利的操作技術,讓設計工作者能夠便捷的找到所需資料,快速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二、信息化教學課程模式和教學體系方法改革
(一)信息化課程模式
徒手表現類課程教學應采取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將信息化教學與原課程體系融合起來。將傳統的課程體系進行重組和劃分,構建完整連貫的教育模式。利用循序漸進、融會貫通的方法,讓各個課程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課程體系。為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優化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培養受教育者獨立自主、團結協作的終身學習能力起著重要積極作用。鼓勵學生探索學習方式的多種可能性,改變學生單一的思維模式。讓課程學習與信息化系統教育形成良好的結合,從而得到一套系統而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改革
高職設計類學生的徒手表現系統化課程體系由建筑初步、素描與色彩、透視原理、建筑速寫和馬克筆表現手法課程組成。鑒于徒手表現類系統化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對教育方式進行分解、優化和重組,提高教學質量。使教育內容更加科學、連貫和系統化。利用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結合各個單元之間融會穿插的有機聯系,對各個單元進行模塊分類處理,來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思維方式,拓寬學生的視野。以此完成徒手表現類信息化教育的改革目標。
(三)教育資源建設
如今互聯網課程教育為老師和學生帶來了諸多便利。網絡課程表現出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學習不受時間、地點、進程的局限,可以進行自主學習,能及時查缺補漏和隨時強化鞏固學習的內容,讓教育資源得到了重要補充和積極拓展。但目前,徒手表現類課程體系資源庫的建設目前并不完整,課程知識點過分瑣碎,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體系。因此, 在做徒手表現類的課程資源庫建設時,要對新課程體系做出系統化的建設。建立微課資源庫可以將資源集中化,當資源被系統性的整理歸納之后,便于教師與學生自主性的選擇所需的知識內容。教育資源庫的建設還可以實現跨時間、跨地點、跨職業、跨年齡的互助式教研。教育資源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它的開發和使用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同屬“輸出”和“輸入”的助力器。
(四)藝術內涵的培養
任何一個藝術作品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但現在的學生在藝術創作時,甚至出現毫無頭緒、無從下手的現象。還有一部分同學,經過一些機構的模式化教育,表達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逐漸喪失了藝術感受,留下的只有如同機械的技巧能力,這讓我們的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新的教育形式應嘗試將手繪表現與電子計算機軟件相結合的教育方法,使學生設計思維、獨立創新的能力擁有充足的時間來蓄力,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結語
教育改革要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人才的培養要以提升學生綜合實力為目的,進而拓展教學平臺,組織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及創作熱情,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教學改革是一條鋪滿石子的路,讓這條路的路面愈加平整是作為教育者不可逃避的責任。
作者簡介:
鄒思婧(1986-)女,漢,重慶,單位: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現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