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初期對于“中國畫”這一命題就充滿了爭議與思考。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近現代部分藝術家們在探索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側重點,將中西方不同的藝術特征進行不同程度的“折中”、“改良”與“調和”,在此基礎上以不同于傳統的繪畫語言表現藝術。
盧沉先生的“水墨構成”是在新時代下對中國畫的思考。它相比較傳統繪畫在造型、用色、用筆等有所不同,也在繪畫初衷、理念、審美上某種程度的契合。盧沉先生曾在《創作教學》的講座上說:“分析研究經典作品的藝術語言、構成方式和創作手法。要善于透過具象的畫面作抽象的形式思考。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認識傳統,從造型、構成的角度解剖作品。構成訓練不僅是為了學習平面構成的基本知識和培養設計才能,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1]“水墨構成”更像是一種學習和分析能力,在人們針對不同的客觀物象有不一樣的主觀感受時,在出現主觀偏差時,就需要這種理性思維去幫助處理和分析。根據每個人的學習和社會經歷不同,在理性分析時個體化差異就會導致創作上的差異性,也就形成了作者在創作上的個性。也是在共性的前提下,對探索個性的發展和強調。
對于“構成”盧沉先生有其獨到的認識和理解,構成是一種美的關系的組成,即“用抽象的幾何做有序的排列”。[2]對于水墨構成來說即是在傳統的水墨基礎上,結合對“構成”的理解,強調主觀對于具體物象和畫面的幾何處理,逐漸形成一種創作思維。培養這種思維模式,就會逐步養成形式分析的能力。通過抽象思維對畫面中的具體形象進行分析和處理,形成新的創作思路。對藝術創作而言,并不是一味的強調寫實或者抽象,它一定是兩者的結合,只不過對于創作者來說,這副創作更偏向于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在畫面中占主導地位,也就是畫面最后呈現的效果偏重于寫實性還是抽象性。在繪畫理念方面,“水墨構成”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遵從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創作準則。針對于不同的創作要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只強調中得心源中的主觀情感,這主要取決于作者對于作品的創作初衷。“水墨構成”從整體而言,只是提供一種思考方式,如何選擇和運用還是取決于作者本身。
慢慢地了解“水墨構成”,在創作過程中,覺得它更像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并不只是一味的強調個性。盧沉先生在講解畫面構成時說:“…在畫面上不止是人物和景物的關系,而是圖和底的關系,不強調某一個局部,而是認為畫面每一個部分都同樣重要。”[3]這與書法上講的“計白當黑”是一個道理,都旨在描述畫面中物象與紙面的關系,即畫中的虛實對比關系。在這一方面它們是繼承關系。相較于傳統的平鋪直敘,還需注意的是“水墨構成”中對視覺中心的設計與強調。作品刻意的淡化水墨趣味等一系列傳統的繪畫技法,這一方面是對傳統的突破和發展。在繼承與發展中表達了新的創作思路,展現了時代面貌。
《東坡先生消夏圖》、《二老對酌圖》等一系列盧沉先生小品畫中,相較于《清明》、《風雨近重陽》等構成性強的作品,這批畫更像是古代文人墨客肆意筆墨下的產物。詩、書、畫、印、揮毫潑墨這些跟傳統小品文人畫別無二致。但在人物造型上方圓對比,幾何處理還是跟傳統人物造型有很大的區別。有兩種方式可以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一種是用歷代傳統的品鑒方法,進行筆墨趣味等方面的品讀;另一種是以“水墨構成”的思維方式,詩、書、畫、印不止具有簡單的充當提跋、物象等功能。換個角度解讀,它就是以點線面的形式去分割、補充畫面,增加了畫中的對比關系,加強畫面中“水墨構成”的特征。盧沉先生這幾幅作品將傳統的繪畫手法與新的繪畫思考方式進行結合,提供了傳統繪畫的可能性,體現了新時期下中國畫不同以往的繪畫風貌。
不同帶有文人氣息的小品畫,盧沉先生的《清明》、《風雨近重陽》、《蒼穹》等這些作品畫面構成性更強。點線面依然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關系的穿插、重疊、大小、方向、秩序性等都在表現畫面中的構成感。作品中開始用色去加強畫面的氛圍,鋪墊了畫面的色彩基調,直抒創作者欲表現的感情色彩。如《清明》這幅作品,整個調子以淡墨為主,增強了陰雨天霧蒙蒙的感覺,也表現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個節氣的傷感,用色彩直接強調了繪畫主題。作品采取了傳統水墨的語言,但刻意降低了傳統的水墨趣味和用線的要求,畫面中所呈現出跟傳統不一樣的水墨表現。畫面中物象塑造的體積感減弱,也是對人在清明這天孤獨、傷感的表現。整幅作品主觀性強,將具體人物造型進行抽象處理。畫中物象由幾何形組成,在深入刻畫時又形成從抽象到具體的深入塑造,二者相互豐富畫面。作品中出現了落款和印章,具備了傳統繪畫的完整性,換個角度來看,它又是豐富畫面的點和線,強調了畫中的構成感。品讀完盧沉先生的這幾幅作品,他對“水墨構成”的理解在他的作品里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像是換了角度重新看待和處理傳統繪畫。
盧沉先生“水墨構成”的教學觀點和其作品,所表現的藝術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以一種理性思維對當下與傳統進行分析、思考、重建。不管是“水墨構成”,還是傳統形式都是繪畫的思考方式、呈現手段,從繪畫的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都在強調繪畫的初衷。總的來說,“水墨構成”的進步性不僅是繪畫創作自身,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注釋:
[1]《美術研究》97.2
[2]《盧沉 ?周思聰文集》朱乃正 人民出版社 2005年93頁
[3]《盧沉 ?周思聰文集》朱乃正 人民出版社 ?2005年84頁
作者簡介:
胡昕(1995年12月19日—)男,漢族,籍貫:甘肅天水,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漓江畫派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方向:人物畫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