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鼎程 劉慧暉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2020年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在武漢組織召開了“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以“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為主題,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規范與倫理研究支撐中心承辦,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和《科學與社會》編輯部協辦。會議圍繞“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現狀與問題”“關于加強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建議”展開研討,剖析了我國科研誠信、學術治理體系、科學規范、倫理教育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并就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管理機制進行了探討。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部分委員、院士代表、相關部門領導、科技和人文社科等相關領域專家及媒體人員共6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裴鋼院士在會議致辭中強調了本次研討會的重大意義。他指出,今年是科技倫理研討會舉辦十周年,經過十年的精心打造,科技倫理研討會已成為國內首個在科學道德和科技倫理方面具有顯著影響力、高層次的交流平臺。他提到,科學道德和倫理教育對于科技的良性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作用,雖然近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探索科研誠信與科技倫理教育的模式,但從全國來看,我國的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依然存在重視程度較低、教育方式單一、教育成效參差不齊、效果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如何讓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不只是面向科研人員的簡單說教,而是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相關的教學體系建設和教學方法創新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討論。
朱邦芬院士以“科研誠信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石”為題,對科研誠信的重要性進行了解讀。他建議,一是減少對各類“一流”的評估,對于必不可少的評價,也要避免唯數字指標,而代之以同行半定量以至半定性的評價;二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于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于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三是要從根本上遏制科研不端,科研人員隊伍具有“自糾”和“自凈”能力,應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回歸科研本源。
張啟發院士以“建設交通法規式的學術治理體系”為題,對學術治理體系的建構進行了探討。他介紹了華中農業大學在學術不端治理方面的經驗:首先加強從校領導到全校師生對科學研究追求卓越的思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在此基礎上,修訂學術規范,尤其是對處罰措施做出非常具體的規定,按所犯錯誤的輕重程度給予學術處理、組織處理和人事處理,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對應關系,并一以貫之地執行。張院士將之稱為“交通法規式的學術治理體系”,并認為在學術治理中應強調基層單位法人主體的責任和作用。
楊衛平研究員以“20種常見科研不端行為及其認定要點”為題,對科研不端行為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應對策略。他指出,目前許多國家都對科研不端行為給出了定義,這些定義一般均以“其他嚴重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行為”結尾,留給了判定科研不端的科學共同體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為此,他根據科研不端行為的概念,在研究各種案例基礎上,將常見的科研不端行為歸納為20種,共分為學術造假、學術剽竊、隱匿學術事實、虛假學術宣傳、學術侵權、不守科研倫理規范等六大類,并結合工作實踐對每種科研不端行為的認定給出了相應建議。
李倫教授以“知行合一 ——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關鍵”為題,對大連理工大學科技倫理教育的實踐經驗進行了介紹。他建議,在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中,著力培養科技人員和學生的價值敏感性、道德想象力和社會責任感,創造科技倫理意識的養成環境,建立恰當的科技倫理水平評價標準,為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李真真研究員以“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為題,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倫理問題、倫理教育的內容及方法進行了分析。她提到,人工智能的設計目標是能夠自主決策的智能系統,由此智能系統也被賦予了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求。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智能系統發展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管理挑戰,國際上人工智能倫理教育的興起成為應對這一挑戰的重要舉措。
彭耀進副研究員以“生物時代我國倫理教育與治理”為題,對生物領域的倫理問題及教育進行了闡述。他指出,科研人員是生命科技相關研發與應用的主力軍,其倫理意識是決定該領域倫理治理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加強生命科技領域研究人員的倫理教育是提升該群體科學道德、倫理意識的有效手段。
在大會的主旨報告之后,與會院士、專家圍繞會議議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與建議。季維智院士指出,科學誠信的治理應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倫理教育使大家“不想做”,做了以后會使其受到質疑或譴責,另一方面要實施監管,通過治理或法規來監管科學誠信和倫理。周衛健院士指出,真正要把教育的事情做好,需要減少評估,頻繁地評估會造成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浪費。財政部科教文司原司長趙路建議:第一,科學道德誠信的教育與制度規范要注重研究其治理體系,包括法制層面、行政層面、科技界或科學家共同體層面,但這三個層面如何各司其職、各盡其能需要進一步探討;第二,要加強關于科學所追求的價值觀教育和建設,科學的真諦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利益;第三,要抓住一些社會影響較大、證據較確鑿的典型案例舉一反三,加強警示教育,避免發生“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的情況。
王國豫教授認為,要將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倫理課程制度化,即科技倫理課程的設置應從上到下進行制度性的建設,同時還要加強我國科技倫理領域的理論研究,不能簡單照搬外國的科技倫理規范,要進行深入、長期的積累。魯曉副研究員認為,科研誠信是科學精神最本質的要求,但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會與更多的利益方結合,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學術不端的行為。而治理學術不端行為最根本的是教育,并且通過科研誠信教育,也能提高我們國家在其他各個方面的誠信精神。因此,在遵守科研誠信的同時,整體的社會精神文明也會有很大的進步,這也是科學道德與教育非常重要的原因。周程教授認為治理學術不端需要他律和自律,其中他律包括同行評議和委員會審查兩個抓手,我國學術不端現象時有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律做得不夠。段偉文研究員提到要區分抄襲和剽竊兩個概念,同時要注意在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如私自查重容易導致論文數據的泄露等。劉長海教授認為,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應關注德法共治,即將強調懲戒、強調他律的法治和強調自律、強調內心的良心結合起來,而且德法共治注重以德為基、以法為準,即道德是根本基礎、法律是強調底線。
翟明國院士在研討會總結時指出,近年來我國科學道德與科研倫理問題日益凸顯,反映出我國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方面的總體不足與滯后。各位院士和專家圍繞會議議題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從價值理念層面,提出了我國在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方面的問題需要標本兼治、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從具體操作層面,討論了未來我國科學界和教育界需要開展的工作,如仔細甄別國內外科學道德與科研倫理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評價尺度與爭議解決機制的研究,豐富對科學道德與倫理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完善不同階段的科研倫理教育體系以及師資培養、教材開發等。事實上,科研誠信始終是科學價值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精神的組成部分,是科學態度的集中反映,是回歸科學本質的價值理念。為此,科研誠信不僅需要內化為科學精神的一部分,同時需要轉化為精細化的準則、規則和方法,更需要將科學道德與倫理的教育培訓貫穿在學生的培養階段和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