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炎彬
(廈門都市環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 廈門 361006)
本文通過搜索知網、維普期刊網等一些網站搜集并且整理一系列的通過紀念性公園打造延續古城文脈實證研究國內外相關的文獻和論文,進行歸納和梳理為后續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上的支持,對自己的研究找出突破口。內容分析法通過對于紀念性公園的打造,延續古城文脈的情況大概的分布情況作為一個把定向和定量集為一體的研究方法。情況和異同點以期對標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選取有代表性的公園作為長期觀察對象,在不同的階段相應地調整研究策略,觀察并分析其發展動態,進行科學對比,并得出結論。通過紀念性公園打造延續古城文脈情況現狀,通過了解延續古城文脈情況,及不斷改進過程中的收獲,總結出更為縝密的見解。[1]
蘇頌公園始建于2008年,分兩期建設,于2009年6月一期竣工投入使用。園區以“舒展科學長卷,薈萃中華智慧”為主題,建成集文化、休閑與一體的文化公園。歷經十年使用,公園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和喜愛。同時也發現了公園建設中的不足,同安區政府希望通過本次規劃提升,提升公園服務能力,優化景觀環境,突出特色蘇頌紀念主題。[2]
歷經十年使用,公園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和喜愛。同時也發現了公園建設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各方面:公園內部設置的活動區及休憩空間不足,如兒童區,老人區等。公園局部水景水池高差達到五六十公分深且常年處于無水狀態,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公園在文化方面設置過于繁雜,各個朝代都有,無法突出蘇頌為主的紀念性主題文化。許多紀念性公園建設,都是一味的去追求別人的方案與方法,選取了并不適合對城市的方案與方法。并且在一些政策上,由于規劃理念的不足,其所蘊含的生態效益降到最低。許多規劃都是出于好看才設計的。沒有遵循其自然景觀,堅持植物群落的原則。也沒有使其古城按照一定程度上發展,即使樣子上看上去美觀很多,但其帶來的生態效益微乎其微。[3]這是不利于保護古城建筑的。所以在建設時應該根據城市的氣溫或者是土壤等各種因素的條件,結合出來,再進行一些特色紀念性公園的設計。其提出的設計也要根據其所在城市建設或者是古城文化特色相結合,充分的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改造。
蘇頌公園現狀存在內部設置的活動區及休憩空間不足,如兒童區,老人區等;公園局部水景水池高差達到五六十公分深且常年處于無水狀態,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公園綠化方面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喬木種植過度密集,分布過于均質化,造成無法提供市民游覽參與停留和休憩,地被種植過密也容易帶來養護成本增加等問題;公園在文化方面設置過于繁雜,無法突出蘇頌為主的紀念性主題文化等問題。
蘇頌公園是為了紀念蘇頌而建造的,蘇頌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藥物學家,其具有強烈的好學精神,是眾多學者的典范,其含有 “舒展科學長卷,薈萃中華智慧”的主旨精神通過以蘇頌為主題,講述中國科學的發展史,以古城的文脈,以蘇頌的故事為核心,突出其紀念性意義及價值,宣傳科學精神與科學的文化,打造集濱河觀光景觀帶、疏林草地保育區、康體運動區、旱溪生態體驗帶、蘇頌歷史文化軸功能分區為一體的特色紀念性公園。
對于紀念性公園的古城文脈建設而言,公園在文化方面設置過于繁雜,各個朝代都有,無法突出蘇頌為主的紀念性主題文化。所以在設計上,也應當精準對標古城文化,蘇頌公園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蘇頌而建造的。蘇頌是宋代人,他在醫藥和科技方面有著巨大的成就,是古代淵博的學者之一,蘇頌好學,是眾多學子的典范,在蘇頌公園的改造中,以“戶外自然博物館”為概念,設計幾個不同形式水景,還有兩條軸線的設計,一條科技軸,體現蘇頌的科技成果;一條人生軸線,體現蘇頌的人生經歷和醫藥方面的成就。其不再是以一種單一的景觀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而是將人生的寓意和古城的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公園的建設當中。從古城發展看蘇頌人生科技,通過古城的文化,來增強其紀念性公園的附加值與文化的意義。除此之外,其還打造了蘇頌特有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節日,將“學究天人 理學先哲”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究天人,就是指蘇頌知識的淵博,蘇頌是理學先哲,在很早之前,朱熹就曾經評價過他 “道學淵深”,宋代的道學就是理學,而清代的理學家李清馥在《閩中理學淵源考》中,也認為北宋同安蘇氏是理學世家,蘇頌是其代表性人物。為了深層挖掘其文化思想,改建后的蘇頌公園也將為一年一度的“全球蘇頌文化節”提供舉辦活動場地。其不僅保護了古城的原有形態,又為其當地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效益。
而古城文脈的紀念性公園景觀的設計目標,是游客在更加放松的狀態,參與到公園所呈現蘇頌“締造”那段輝煌的歷史文化場景之中,在蘇頌公園改造中采用一些能夠休閑且互動的項目。比如說增設了兒童區提供了以家庭為單元的親子樂園。原有盆景園位置改造為老人區,提供老人集會、晨練、棋牌等功能空間的同時可感知到蘇頌書法及詩詞歌賦作品。并破除原有沿溪岸,利用退臺臺階形成人們濱水休閑空間,大大豐富了公園體驗感。這些點滴細節都是“蘇頌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的交融,古為今用的新生活方式。展現了古城文脈的中心思想,提高了其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加強了它的公眾參與程度。[4]
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古城的生態效應,而在古城文脈的紀念性公園的規劃中,需要打造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去弱留壯,就地移植”的改造原則,對現有平均分布的喬木進行梳理。與古城風光充分結合在一起,不僅發揮了生態效益,還襯托了古城的原生態環境,打造了綠色文脈。
而對于具有幾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而言,紀念性公園的打造如何承載這些文明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課題。本文以現有公園自然的生態基地為依托,將紀念性人文主題文化的挖掘和展現作為第一要義,把處在自然中的公園當做區別于“室內博物館”重要因素,以“自然戶外歷史文化博物館”為概念,通過和自然親近接觸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為紀念性主題公園的打造,如何延續古城文脈。尋求探討更加多元的視角、呈現方式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