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金 穎,許 瑾,馮素文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0
新 型 冠 狀 病 毒 肺 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β屬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新發傳染性病毒性肺炎,以發熱、咳嗽、乏力為主要臨床癥狀,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和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且具聚集發病現象[2-3]。2020年1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該疾病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4]。孕產婦作為特殊群體,由于妊娠引起心肺負荷增加,孕產婦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后更易發生并發癥,危急時會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甚至威脅母嬰生命安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暴發無疑給產科工作帶來巨大挑戰。為切實有效遏制疫情的傳播和蔓延,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妊娠期婦女的篩查和管理,保障孕產婦和醫務人員的診療安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根據國家《關于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5],結合產科專業特點,制定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針對孕產婦的管理模式和防控策略,現報告如下。
1.1.1 調整醫療環境配置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針對孕產婦就診量不減,容易發生人流聚集與擁擠的特點,為最大限度降低孕產婦感染和傳播風險,保障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醫院在原有醫療環境配置基礎上做緊急調整。為疫情隔離觀察期孕產婦開設產科急診、門診隔離診間及隔離檢查室,同時對需急診分娩或手術的患者設置分娩隔離間/手術隔離間及隔離病房。分區域管理產科門診就診孕產婦與住院部孕產婦,根據就診與檢查流程優化通道路徑,采取單向人流通道,要求各區域通道標識清晰。候診區域座位間距為1m,避免人群聚集,減少孕產婦間接觸機會及時間。將孕產婦學校、一日門診等特色服務場地改造為胎心監護及產科B超診室,避免產科檢查時人流密集。關閉所有空調通風系統加濕功能,封閉回風口,禁止從機房、樓道和天棚吊頂內取風,采用全新風方式運行,確保新風直接取自室外,同時保持取風口衛生清潔,采用2%季銨鹽類消毒劑噴灑消毒,2次/d,每次作用30min后用清水擦拭干凈。
1.1.2 人員培訓
針對婦產科專科醫院員工對呼吸道疾病防控知識較薄弱的現狀,院領導迅速組織全員進行培訓,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療方案和院內預檢分診、轉診及防控等知識。培訓方式涵蓋現場講座、現場操作、網絡學習與考核、點對點指導等。對于重點科室人員如產科預診分診臺、急診室、隔離診間及隔離病房的工作人員進行重點培訓,要求工作人員熟練掌握消毒隔離關鍵技術,并做到人人考核過關。對保潔工人進行消毒液配置、消毒方法及工作職責等方面的再次培訓,點對點督查指導,保證醫療環境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開展接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多部門聯合演練,包括急診室、產房、隔離病房、醫院感染科、防保科、醫務科等,各部門針對演練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持續質量改進。此外,網絡中心派專人進行相應程序的一對一使用指導,保障有效拓寬網絡服務面并提高服務質量。
1.1.3 規范預檢分診流程
在醫院入口、門診/急診護士臺及接診處設置三級預檢分診,嚴格排查就診孕產婦及家屬是否存在疫區往返或者可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接觸史等流行病學史并進行體溫監測。如就診孕產婦有流行病學史,有發熱、乏力、咳嗽等癥狀時,立即引導孕產婦進入指定隔離區域,報告科室負責人和醫院感染科,及時將孕產婦轉診到有隔離和救治能力的定點醫院。但因產科特點,如遇急產等特殊病情不適宜轉診時,嚴格按照緊急預案流程通過預定路徑在隔離區域進行診治。如有流行病學史尚未脫離隔離觀察期或無流行病學史但有發熱、乏力、咳嗽等臨床癥狀的孕產婦,引導其進入指定隔離區域實施診療,同時立即報告科室負責人和醫院感染科,做好防控工作。
1.1.4 設立一體化隔離專區
有流行病學史尚未解除隔離觀察期或無流行病學史但有發熱、乏力、咳嗽等臨床癥狀的孕產婦,由專人引導至門診/急診隔離間進一步問診治療,經產科主任或當值“三喚”確定是否存在急診住院指征。由專人按專用路線,引導至隔離病房,需急診分娩或手術的孕產婦,則轉診至疫情期間專門設立的分娩隔離間/手術隔離間,分娩/手術畢母嬰一起轉至隔離病房。采取單間隔離,按空氣、飛沫和接觸傳播進行隔離管理[6]。限制孕產婦活動區域,優化就診與檢查流程路徑,原則上不留家屬陪護,全程由專職醫護人員診治和護理,參與運送、診療的醫護人員以及所經過的路徑和電梯均需按醫院感染防控要求執行消毒和/或隔離。
1.2.1 合理調整各孕期門診檢查時間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根據孕產婦具體情況,酌情延長產前檢查間隔時間、減少產前檢查次數,建議孕婦調整產檢時間并告知居家自我監護措施[7]。對孕婦產檢時間進行如下調整。孕早期:妊娠12周之內,已確診宮內孕,無陰道出血、腹痛等急診情況,暫免常規檢查,頸項透明層(nuchal translucency,NT)檢查因有時間要求,則按預約時間準時來院,避免聚集。孕中期:孕周13~28周的孕婦,建議每4周檢查一次,但不錯過三維超聲排查;葡萄糖耐量試驗及心電圖等檢查在妊娠24~28周之間完成即可,不必急于在24周之內完成。孕晚期:孕周>28周的孕婦,36周之前一般每2周產檢一次,在疫情期間,如血壓、血糖監測在正常范圍,自我監護胎動正常,可延長至每3周復查一次,孕周>36周的孕婦仍每周復查。若為高危孕產婦(高齡、雙胎、高血壓、瘢痕子宮等),密切關注身體狀況,按常規檢查。如遇以下情況及時來院就診:反復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流血增多;頭暈、頭痛、血壓升高及胎動異常;見紅、破水、規律宮縮等分娩征兆。
1.2.2 提供多途徑線上遠程醫療服務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為減少院內交叉感染風險,控制人員流動量,遠程線上醫療服務成為了一種有效的替代方式[8]。產前檢查間隔時間延長期間,醫院主動通過遠程線上醫療服務指導孕產婦做好居家自我管理與監護,及時解答孕產婦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疑慮,幫助孕產婦順利度過疫情期。
1.2.2.1 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醫院建議孕婦適當延長就診時間,孕婦居家既擔心沒按常規產檢影響胎兒監護,又擔心來院就診增加感染風險。醫院為孕產婦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優化互聯網平臺上產科、新生兒科、遺傳醫學科、超聲科、檢驗科、藥劑科等多學科專家結構,提供24h在線免費咨詢問診服務,孕產婦可以通過圖文傳遞及電話咨詢等方式隨時與線上的醫護專家進行在線咨詢互動。
1.2.2.2 建立遠程胎心監護與判讀
根據孕周,孕婦可在醫生建議與指導下租賃醫院的遠程胎心監護儀,借助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實現隨時、隨處進行胎心監護[9],所做的胎心記錄可通過網絡上傳給圍產監護醫生,醫生24h為孕婦提供遠程判讀服務,30min內給予胎心監護反饋,使孕婦更好地了解自身及胎兒宮內健康狀況。
1.2.2.3 推送線上孕婦學校教程
醫院通過微信公眾號的線上孕婦學校推送孕期保健、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等健康宣教圖文信息,并針對孕期特點,推送“孕期食譜”“孕媽運動操”“孕產婦球操”等特色視頻,豐富孕產婦居家生活方式。
1.2.2.4 應用云隨訪系統進行分層管理
與其他疾病就診情況不同,孕婦產前檢查具有一定規律性,首次就診后即已進入醫院云系統,基于目前的大數據平臺,系統可保存孕婦的診療資料,并對其進行分組管理,根據不同孕周進行實時健康信息推送、在線健康指導以及醫院各類通知發送等[10]。醫院應用云隨訪系統,對就診的所有孕婦按孕周分階段推送建議就診時間及相關檢查指導,告知居家自我監護與管理注意事項,并推送預期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相關知識,提高孕婦自我防護能力。同時,心理健康咨詢師通過云隨訪系統對孕產婦進行心理現況及需求調查,及時掌握疫情下孕產婦心理狀況,主動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保障孕產婦心身健康。
1.2.3 住院孕產婦陪護管理
產婦分娩后伴隨新生兒的誕生,受傳統習慣影響,親友探視、家人照顧及月嫂陪護等導致產科病區內陪客驟增。因此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做好陪護管理至關重要。在入院接診時排查孕產婦的同時嚴格排查陪客流行病學史并監測體溫、檢查健康碼,符合陪護條件者,實名登記,發放陪客證。告知孕產婦及家屬在疫情期實行一床一陪護制度(雙胎孕產婦產后可陪同2人),盡量避免探視,同時發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溫馨提醒》并簽署《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產科住院孕產婦及陪客管理告知書》。因母嬰同室新生兒不能佩戴口罩,為更好地保護新生兒,要求病區內孕產婦及陪客一律全程戴口罩。責任護士對所負責單元進行網格化管理,實時關注陪客與探視人員情況。每天2次監測陪客體溫、檢查健康碼。針對孕產婦產后只有一位陪客的現況,產科病區增加護理人員,協助陪客做好產婦及新生兒基礎護理。
2020年1月24日至2月2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總分娩數1 760例,新生兒數1 842例,其中隔離病房共收治孕產婦16例,分娩新生兒11例;共為608例孕產婦提供遠程胎心監護服務,醫護人員在線為孕產婦提供遠程判讀共2 920次;線上回答圖文咨詢3 200余次。患者和醫護人員均零感染,未發生因疫情影響而導致的不良妊娠分娩結局。
為預防和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需規范、有序、有效地采取措施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者[11]。醫院作為疫情防控的主戰場,需實時根據國家及地方政府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及防控措施,制定并調整適宜的疫情防控管理體系。統籌醫療服務工作,要求全員行動,全面阻擊傳染源的輸入,做好孕產婦和陪護初篩,合理引導就醫。切實落實標準預防,避免交叉感染,加強各隔離間及病房的管控,同時做好各項后勤保障措施和應急預案工作。疫情期間,醫院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及管理措施至關重要,在保障安全的就診醫療環境的同時,滿足孕產婦就醫需求,確保患者和醫護人員零感染。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包括移動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醫療健康服務的總稱[12],是近兩年來醫療機構普遍推行的以在線咨詢和隨訪為主的慢病管理模式,患者可以足不出戶,通過圖文傳遞咨詢疾病相關信息[13-14]。在疫情期間,醫院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互聯網平臺,提供多途徑線上遠程醫療服務,指導孕產婦做好居家自我管理與監護,及時解答孕產婦各種問題與疑慮,并給予一定心理支持,使孕產婦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療服務,既保障妊娠期婦女及胎兒觀察的連續性,又盡可能減少其來往醫院途中及就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潛在感染風險。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博弈中,線上遠程醫療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孕產婦切實感受“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帶來的實際意義。“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彌補了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不足。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婦產科醫療機構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場所,既要保障孕產婦和醫護人員的診療安全,也要確保孕產婦得到連續、有效的醫療服務,提供多途徑線上遠程醫療服務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實現互聯互通,保障母嬰健康,促進醫療模式轉型,在提升醫院防護力度的同時,助力遏制疫情傳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