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玲
(重慶市長壽區石堰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長壽 401220)
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教育問題是這些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基于不同的原因,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大量“打工族”為改變現狀而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雙雙一同外出,留下孩子,有的寄養在親戚家里,有的留守在孩子的婆婆、外婆家里。這些臨時的監護人最多只能給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照顧,對孩子教育這一塊基本空缺,更難說替代父母對孩子的教管。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6102.55萬人,超過了全國兒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離鄉打工,他們留守故鄉,缺少呵護,被愛遠離。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內向,不自信。孩子心理健康和性格方面出現偏差,而且這種性格的孩子特別喜歡胡思亂想,孩子生活得很壓抑。稍不注意,孩子容易走極端。二是“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孩子習慣差,孩子成長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問題已經形成。
實踐意義:通過調查研究留守幼兒童的親子教育,對他們的心理進行初步的了解,從而準確地把握當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動向,加強農村留守幼兒保教保育的針對性,提高農村幼兒園保教保育的實效性,為探索實施優質保教保育的新路子,提供客觀依據。
理論價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及其復雜的的社會問題,僅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幼教機構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人士的介入。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集中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社會也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村、社以及教育組織或機構,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對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集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共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推動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對固定的一所小學的留守兒童建立一套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基本內容包括:留守幼兒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留守孩子的臨時監護人(包括詳細地址等基本情況),以便任課老師隨時與家長聯系,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近段時間的表現進行鼓勵,提醒和詢問。
通過家訪了解幼兒在臨時監護人家庭中的興趣,愛好,特長,行為表現等,也向臨時監護人提供家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公開幼兒園園長,班級老師的電話號碼,登記家長和監護人的電話號碼,以便及時溝通幼兒園和家庭幼兒的雙向表現,統一學校教育方向。
幼兒園建立微信平臺、qq群等,大家借助這個平臺,可以為廣大家長提供一個學習家教知識的機會,交流教子經驗,宣傳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提高科學育子的能力。
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們以一所固定小學的留守兒童為主要陣地,著眼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等方面。力求探索出積極的應對方法,對于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培養兒童學習積極性,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注意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踐中展開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注意邊研究邊總結,對實驗效果進行評估,調整方案,修改計劃,再進行研究。對個別兒童存在的問題做好個案材料的積累,分析,進行個別指導。以活動為載體,對兒童進行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
兒童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一定要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一是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與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幫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更多的是父母的關心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而兒童階段又是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階段。為了“留守幼兒”能夠像其他幼兒一樣健康快樂成長,我們認為,完善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與子女的順暢溝通是前提。所以,我們必須為他們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享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享受家庭溫暖,是每個小孩的權利。希望全社會攜起手來,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培養社會有用人才,促進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