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艷
(四川省綿陽中學實驗學校 四川綿陽 621000)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教材中選擇的課文大多都包含美育因素,正是因為其審美特性,讓語文教學也變成滲透美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審美感知力是審美的初級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提升審美感知力滲透的重視程度,就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滲透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他們對于美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然而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更重視完成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學中按照傳統的方法和步驟開展,如,總結段落大意、解釋生字、賞析句子、總結中心思想等,課后主要基于分析寫作技巧讓學生學會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深入的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影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新課前強調教師要在教學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教學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教師并不多。很多教師還是結合自己的想法設計教學,并未尊重學生的直接體驗。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會采取講授法,留給學生思考以及理解的時間較少,沒有體現出他們的主體性。
語文的美不只是體現在語言以及表達上,文字中包含的情感以及意境也是一種美。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更高的分數,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語文學習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面對高考的壓力,教師會給學生講解答題套路,讓他們學會方法和技巧,卻忽略了語文學科可以賦予學生的內在修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導致學生的審美閱讀興趣受打了消極的影響[1]。
優美的語言具有豐富的魅力,在教學中朗讀優美的語言,能夠打造具有美感的課堂。優美的語言除了來自教師與學生對于文本的“美讀”之外,還來源于優秀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美麗意境。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注意作者在環境方面的描寫語言,感受到環境的美麗。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教師就可對北國和江南秋天風景圖進行搜索,在教學中給學生展示,激起他們的審美意趣。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配上音樂,讓他們朗讀文章,體會作者描寫的“靜、清、悲涼”的秋天,感受作者對于故都的秋天的眷戀,還有其心中深遠的憂思以及孤獨感。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注意指導他們的技巧,比如,為了更好的朗讀文章,教師要先引導學生掌握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把握結構層次,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氣以及停頓。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示范朗讀,之后再讓他們結合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自由閱讀,讓學生能有效的融入到作者描寫的美麗景色中,結合自己的感受,用肢體動作或語言表達出喜愛之情,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正所謂“一起景語皆情語”,故都的秋景,除了環境美麗之外,當學生沉醉在其中時,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于故都的眷戀。
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可以讓他們在應用語言文字中感受美的熏陶,對他們的審美意識進行培養,提升他們的審美品味。高中語文是實施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材中也具有豐富的美育素材,比如,教材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通過帶領學生感受不同人物的悲歡善惡,可以讓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豐富,激起他們的審美意識。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文章主要圍繞林黛玉的行蹤以及見聞,依據時間順序介紹賈府中的有關人物。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將探索人物形象當作著手點,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是小說的必備要素,教師要鼓勵他們就人物的不同方面對人物進行分析,如,神態、動作、語言等。例如,林黛玉婉言謝絕邢夫人的盛情邀請方面的語言,能夠看到其在待人接物上很謹慎,舉止有禮貌。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角色扮演,復述兩個人的對話,進一步理解她們的形象,還能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另外,教師可以讓他們默讀文章,用筆劃出對于林黛玉動作以及外貌描寫的語句,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在組內分析,進一步認識林黛玉的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品讀其他的人物形象,選擇兩個人物形象寫出閱讀感想。
通過練習,可以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進行檢驗,有利于他們的思維發散和審美水平提升。語文的審美能力還表現在怎樣用書面語言有序的表達出自己的品析以及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布置課外練習,讓他們將學習到的審美方法以及技巧靈活的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品味文字的語言,感受其中的內涵,在審美感悟中進行理解應用[2]。比如,學習完“荷塘月色”之后,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內閱讀練習,把課文中重點審美改編變成練習題,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還要從不同角度考察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利用網絡可以搜集課外閱讀,如“夢里荷塘”,對二者的不同進行對比,設置問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以及藝術魅力,讓學生在自己解讀中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開展審美教育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就要積極的進行落實,對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進行有效的挖掘,對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創新,有效的滲透審美情感,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