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根
(江西新干二中 江西 331300)
深度學習在語文詩歌教育中運用,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如何在詩歌教學中,實現深度學習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詩歌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使學生掌握詩歌寫作方法與情感表達方法,引入問題教學方法,利用此培養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探究欲望。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將教材內容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記憶背誦。這種學習方式,不僅無法提升學生詩歌學習效果,同時還會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無法實現深度學習。問題情景教學法的運用,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為學生學習過程增添更多的動力,提升詩歌教育有效性。問題情景設計時,需要以教材內容為中心,以發展學生能力為目的,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探索語言文字中包含的知識,并感受作者的情感[1]。這樣一來,不僅激發學生深度學習欲望,同時可以提高詩歌教學質量,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學習文化知識。
以《雨巷》為例,這一詩歌描述了江南一條小巷中,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在雨中行走的景象,展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情感。在閱讀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作為學生深度學習的載體:第一,這首詩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述怎樣的意境?第二,作者想要通過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展示自己內心世界。第三,作者為什么用丁香一樣的姑娘作為描述內容,而不是梅花姑娘、牡丹姑娘呢?確定學習問題后,則引導學生有感情的閱讀文本,了解詩歌描述內容,然后進行詳細具體的分析,結合寫作背景,根據文章語言,思考教師提出問題,感受文章寫作方式,并探究詩歌寫作方法與情感。通過問題情景的運用,將學生學習過程變得具體、清晰,為深度思考學習做好鋪墊。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說出自己對課本學習的疑問,并將此與其他學生共享,通過課堂上合作交流,完成基礎型知識學習,促使后續深度學習發展。、
深度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前提下,探究更加深入的信息,并將此轉化成自身的知識結構,以此夯實學習基礎。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改變以灌輸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更深入的知識,思考教材中蘊含的文化知識。利用該方法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時,需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第一,學生分組。這一環節關系到學生合作學習效果,十分重要[2]。教學活動開始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品性及學習基礎科學分組,將能力差異大的學生分成到同一個組,保證每個小組成員的互補性。第二,課堂討論。通過第一階段的科學分組,使每個小組的綜合水平相似,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公平性。在討論環節,教師可以適當的提出一些問題,如詩歌寫作方法有哪些,營造什么樣的意境等等,借此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欲望,使學生在合作討論中了解詩歌的寫作方法與情感表述方法,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以《氓》為例,高一學生已經具備文言文閱讀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翻譯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并在合作學習中掌握詩歌的寫作手法與人物形象描述方式。合作學習活動開始前,由學生自主閱讀文本,達到流暢閱讀。閱讀結束后,對小組問道: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翻譯文章,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與人物形象描述方法。確定合作學習問題后,將課堂時間留給學生,由學生完成教師提出問題,并探索更加深入的知識,思考詩歌中賦、比、興手法運用意義。
詩歌教學中,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教育理念,為學生創建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3]。深度學習中,利用自主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較強的探究欲望,并在該因素的支持下,主動學習,獲取知識。該方法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體驗,同時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形成。
例如,學習《蜀道難》時,基礎知識講解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者寫作意圖與情感,將此作為深度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并形成正確學習態度。當學生自主學習并在課堂上分享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詩歌內容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闡述,強化對基礎知識學習。對于學生來講,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提高學生基礎知識探究學習效果,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使學生在中語文學習能力與詩歌探究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促使語文教育改革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通過問題情景、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方法,實現深度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并提升語文學習能力。深度學習的運用,促使學生知識結構構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