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好 李 月
(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重慶 400050)
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重點內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教材內容為主,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沒有給予實驗教學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弱。實際上,生物課程具有實驗性突出的特點,通過實驗學生可以記錄、分析、總結實驗現象,可以對生物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學生開展實驗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把發展學生思維作為主要內容,營造良好的實驗情境,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針對高中階段學生來講,生物核心素養是必備的一種基本素養,并且也是學生未來從事相關工作需要具備的基礎素養。生物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屬于自然課程,要求學生具備探究精神、科學精神、實踐精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理性思維、生命觀念這幾個方面。
在傳統高中生物教學中,由于時間緊、課時多、課程多,大部分教師都很少開展實驗,一般都是以講解為主[1]。在該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并且也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發展,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一些實驗課程,營造良好的實驗條件,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和平臺。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關實驗的內容,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實驗器材,完成實驗流程。如果實驗器材不全,或者是實驗成本較高,教師可以想法設法降低實驗成本,提供給學生簡單的實驗平臺。
例如,在講解“基因和染色體關系”該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減數分裂中細胞染色體變化的模型呈現給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簡單實驗。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準備顏色不同的紙張和橡皮泥等工具,創建模型,然后指引學生通過訂書機,創建類似雙螺旋結構的模型。在該過程中,通過對實驗器材的優化和創新,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想要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創新意識,促使學生形成理性思維習慣,教師可以指引學生科學合理的改進實驗裝備、優化實驗調價和實驗流程。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學生通過參與和改進實驗,可以體現出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并且還可以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指引學生對教材中不完美的實驗進行改進,并及時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適當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學生創新實驗自信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綠葉中色素分離實驗,在教材中的實驗過程是利用干燥定性濾紙實驗,但是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分離色素帶不夠清晰。這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實驗操作和流程是否正確和規范?若實驗器材不合適,可以換成哪些實驗器材?若濾紙有問題,應該換成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討論和研究,有的學生認為要改變濾紙,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把粉筆作為載體。然后,教師可以指引學生改進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實驗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想要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先注重培養學生辯證和批判思維。而想要實現該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大膽提出質疑[3]。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鼓勵學生質疑,指引學生結合自身的邏輯,正確思考和認知存在的問題,指引學生勇敢面對自身的錯誤,接受其他人的質疑,進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例如,在植物細胞壁分離與復原實驗教學中,正常情況下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但是部分學生沒有觀察到質壁分離現象,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質疑:是否為表皮細胞取材?是否存活?是否整張利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蔗糖溶液是否被原清水稀釋引起濃度不夠?在學生提出質疑后,教師不要直接作出解答,而是需要指引學生驗證自身的質疑,指引學生分組實驗,對比實驗結果。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符合新課改要求,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目前,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影響,高中生物實驗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重點內容,嚴重阻礙學生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貫穿核心素養內容,在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以后的生物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