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男
(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0)
目前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還是以教學為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略,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相對比較被動的狀態。很多在高校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師只是專業課教師或者班級輔導員兼任,而非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這些教師的心理學專業性比較薄弱,還需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1]。
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具有一定的偏差,學生容易覺得做心理咨詢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只有在心理有嚴重問題時才需要去做心理咨詢,而一般人對于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會戴有有色眼鏡去看待,所以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可能羞于啟齒,或者怕被周圍的同學知道后受到歧視和嘲笑,從而放棄心理咨詢或者盡量避開向老師進行心理健康咨詢,使心理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疏導,從而導致心理問題存在較長的時間而備受折磨。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素質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培養高質量全面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也是將來步入社會取得事業成功的良好基礎。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以飽滿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正確地認識自己,塑造更加完整的人格。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學生轉變為社會人的過渡時期,一方面他們接受新技術、新思想,是進步的前沿主力;另一方面,他們也因為缺少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心理仍舊處在半成熟階段,情緒容易產生波動、不夠穩定。在學習上,因為大學的學習需要較強的自覺性,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非常高,而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可能還不能適應,從而產生焦慮感;在生活上,離開家人,需要盡快融入新的集體生活,在群體生活中往往容易產生摩擦,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容易和同學產生隔閡和距離感,發生性格上的變化,更有甚者產生極端心理;在面對就業上,社會的高速發展,也使得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即將面臨畢業的學生容易產生強大的危機感和壓力,求職的不順,導致自信心受挫,從而否認自己,產生自卑心理。正是由于這種環境的特殊性造成大學生心理的特殊性,大學生群體是非常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一類群體,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高校在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設好相應的配套設施,做好相應的檔案管理以及跟進等工作;在高校廣泛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普及,預防和避免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以便學校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開設多樣的心理咨詢渠道,不僅需要建設專業的咨詢室,還應該開通各種線上咨詢通道,以免學生因各種顧慮而繞開心理咨詢;在教學方面也可以豐富教學方式,不拘于課本理論,可以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拓展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性[2]。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需要具有針對性,普通的成人心理模式不適合大學生這類群體,不能直接套用,學校需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形成一套貼合大學生心理狀況的特殊心理教育方法。通過真誠的交流、積極的疏導、及時的幫助,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引導他們形成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更好地適應發展的社會環境,從容地面對各種危機。
高校心理教育師資隊伍也需要不斷地加強,學校應加大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增加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數量,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日常培訓工作,定期邀請教育學和心理學專家對其進行培訓和指導,從而提高整個心理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學生干部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學生干部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得到及時的幫助。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我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未來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需要我們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