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200)
2014 年3 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即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有四個方面:“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核心素養為發展目標的教育教學,形成的是整合的、可沉淀的、可遷移的綜合素養,可使學生終生受益。核心素養既是課程內容的綱要,也是教學環節的主線;既是學習活動的導向,也是學業質量的標尺;既是學生發展的目標,也是教師教學的追求。所以,教師應將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一以貫之地落實到整個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去。
“全語言”教學理論從20 世紀80 年代起,在美國受到重視并逐漸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全語言”教學注重將有意義的語言以全面的、完整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即強調語言的完整性,強調語言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這里的“全”并非全部,而是指在教學中把語言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各部分之間不可分割,彼此依存、相輔相成。所以,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賦予語言以意義,通過一些主題學習活動、體驗式活動等,以促進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英語課標》指出,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主題好比是一根藤,單元內容就好比這藤上的瓜,以“藤”串“瓜”。縱觀我們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個年段,十二冊書,不難發現,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學習主題,大體就是圍繞著“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這三大塊。在這些大主題的引領之下,各個小主題之間其實也是密切關聯的。所以,我們要把英語語言放到一個有意思的單元主題中去學習,由這個主題“牽一發”,“動”教材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全身”。華師大崔允漷教授說“單元是一個學習單位,這個單位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需整體入手、整體把握,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開發和重組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
可以看出,大單元主題教學中,課堂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一課一課的散敲碎打,而應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統整式教學。為了實現教材的高效整合,我們老師不能只局限于研讀正在教的教材,而應該反復通讀每一套教材、解讀每一冊教材,對于相關話題之間的關聯了如指掌;我們老師要有清晰的思維架構,內化每一冊、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能提綱挈領、靈活取舍,實現走入教材而又跳出教材的目的。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授教材”,而是要努力“用好教材”,不僅僅著眼于教材,更要著眼于整個課程。單元教學目標要以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圍繞主題語境整體設計學習活動。每個課時目標的設定都要為達成單元整體目標服務,并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有所側重。總之,大單元主題整體教學使學生對某一話題的學習活動產生整體感,促使其有效地建構與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英語課標》對小學英語話題范圍的規定如下:個人情況、家庭朋友、身體與健康、學校與日常生活、文體活動、計劃與愿望、節假日活動,等等。這些話題在不同的年級段具有很明顯的連續性和漸進性,需不局限于單一課題,而要重視相關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2A Unit8 My dad is a doctor 一課為例,這一單元主要談論父母的職業,如果只是局限于這個小單元的書本內容,學生的學習就是碎片化的。為了凸顯小學英語大單元主題教學的整體性、融合性、連貫性,我們可以將書本上的各小單元前后互通、形成呼應、有效銜接。這冊書的Unit1 是介紹家庭成員的,mum、dad、uncle、aunt、cousin 等等,Unit2則涉及一些形容身高體型的詞匯:tall、short、fat 等,Unit8 我們可以理解為是Unit1、Unit2 學習知識的豐富和擴充,它們之間其實有很多相關的點。另外,一年級下冊Unit7 學生們還學過“can”的用法,我會做什么,他/她會做什么。所以我們很自然地就可以把這三個單元內容整合在一起,以舊引新,新舊結合,以“My family”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線,兼顧語言知識學習和技能發展,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體設計和規劃學習進程,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圍繞主題進行交流、分享,促進他們的認知遷移,很好地體現英語學習中的循序漸進和融會貫通[1-2]。
詞匯是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之一,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沒有建筑材料就不能蓋房子,同樣,沒有詞匯做基礎,學生就無法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可見詞匯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當前,我們很多小學英語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依舊是將詞句作為一種“知識”進行教學。當然不可否認,該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時候,這也使詞匯的教與學脫離了語言學習應該具備的特性,即情境性、整體性、交際性。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英語整體性教學提倡不拘于詞匯教學,重視文本的整體理解。它強調語音、詞匯、語法在語言教學和使用中的不可分割性,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活動以及相關能力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更強調了語言知識、語言能力的整體性表現,即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當然有一點需注意,在文本教學中,為了降低學習的難度,一部分教師習慣把完整的文本人為割裂成許多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現。實際上,這樣孤立、分散地呈現新知,是脫離了完整的、具體的文本情境。這其實是阻礙了學生對文本整體的感知及其內容的理解,也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不利。
譯林版《小學英語》每個單元由Story time、Fun time、Cartoon time、Letter time(三年級上冊)、Sound time(三年級下冊開始)、Culture time(五年級上冊開始)、Song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 等板塊組成,這些板塊的主要功能各有側重、不盡相同[3-4]。
很多時候,教師只注重對單元某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比如只是對Story time 板塊進行精心設計,而其他板塊則一帶而過,忽視了其他板塊在單元中的位置和推進作用;或者忽略了課時與課時之間的銜接,幾個課時之間沒有關聯,各個板塊生搬硬套:游戲環節就照本宣科,歌曲部分就隨便唱唱,語音部分就跟著讀讀,缺乏單元整體感。這樣的做法,不光違背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而且板塊的功能也不能很好體現,知識呈現和整合在整個單元中把握不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其實,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打破教學內容編排上的限制,也可以對單元主題、單元內容進行分析、解讀、組織和重構,并以此來確定總體教學目標和分課時教學目標。教師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獨立課時的理解和掌握上,而要整體把握、全面推進。將各個教學板塊串聯起來,巧妙組合、利用和優化,不光要關注教學板塊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要凸顯出整體性的教學功能,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
總之,語言是一個整體,語言各部分(語音、詞匯、語法)本身沒有意義,是整體(對話、故事等)給各部分帶來了意義。只有將有意義的語言以全面的、整體的方式傳達給學生,立足整體,落實部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瞻前顧后”以及“化零為整”,整合單元主題內容,提煉核心素養要素,設計學習活動,制訂具體學時計劃,并在過程中觀察評價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行為表現和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程度,最終達成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乃至學期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