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義才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深圳經濟特區,從昔日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中國綜合經濟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名列前茅的現代化大都市之一。2019年深圳經濟總量(GDP)達26927.09億元,40年來以年均20.7%的增長速度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審視整個經濟發展進程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深圳經濟特區從發展“三來一補”企業起家,40年來形成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創造——深圳創新”的跨越式經濟發展路徑。縱觀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可分為經濟起飛、增創新優勢、科學發展和全面創新四個階段,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征。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初期,充分發揮毗鄰香港的優勢,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目標,大膽利用中央賦予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從大力發展出口型農業,到積極引進“三來一補”企業,迅速啟動特區的工業化進程,在較短時期積累了大量初創資金,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
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開始大量向外轉移。深圳經濟特區依托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以及經濟特區的政策、稅收等方面優勢,承接香港的加工裝配訂單,吸引大量“三來一補”企業到深圳落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與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深圳經濟特區正是這樣抓住發展機遇,果斷地把經濟發展重心從出口型農業轉向發展加工貿易,通過大力引進“三來一補”企業,走上了現代工業的發展道路。
從1980年到1992年,深圳經濟特區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本地生產總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長,以“深圳加工”創造了“深圳速度”,實現了深圳經濟特區早期的經濟起飛。①深圳市1992年統計年鑒。
1993年至2002年的十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深圳發展道路也曾被形象地稱為“第二次創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推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過去深圳所享有的很多優惠政策已推廣至全國,深圳的改革和發展經驗做法被內地城市不斷模仿和復制,深圳特區制度和政策紅利的因素逐漸淡化。為應對“特區不特”新形勢,重新構建經濟發展優勢,深圳果斷調整發展方向,頂著“三來一補”企業向周邊地區遷移、稅費大幅下降的壓力,力促“三來一補”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為直接代工,實行所謂“貼牌生產”(OEM),這樣使工業生產從引進到轉移,從簡單加工到技術改造,推動并實現“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的轉型升級,使得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深圳制造”得以大力發展。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深圳再次先于內地捕捉到高新技術革命推動國際產業轉移帶來巨大機遇,面對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興起,將高附加值和低資源消耗的電子信息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主戰場。在這一發展階段,深圳選擇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陸續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謀求產業轉型。
1993年到2002年這十年,深圳經濟特區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加工業逐漸隱退,以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結構被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工業結構所取代。高技術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第一增長點,并逐漸形成了計算機及外設制造、通信設備制造、平板顯示、數字電視、生物制藥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②胡彩梅、郭萬達:《深圳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分析與借鑒》,《開放導報》2015年第5期。1991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僅22.9億元,到2002年已經達到1709.9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7.26%增加到43.5%。2002年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占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90.1%,這個數字表明,電子信息制造業已在深圳工業中占主導地位,成為推動深圳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這一時期深圳經濟特區現代物流業和現代金融業異軍突起,與高新技術產業一起構成深圳三大支柱產業,促使深圳直接進入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工業化中后期階段。
這十年期間深圳經濟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2年深圳本地生產總值達2239.41億元,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深圳進入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深圳”和“效益深圳”新時期。此前加工制造業的高速發展給深圳打下了雄厚的工業基礎,深圳企業的“山寨”能力一度聞名全球,但經濟快速發展中形成或遺留下來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2005年前后深圳市明確歸結出了“四個難以為繼”問題,即土地、空間有限,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短缺,難以為繼;人口擁擠、負擔過重,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難以為繼。③黃衛東、李連財、竇飛宇:《城市轉型視角下的產業基地規劃設計——以深圳市留仙洞產業基地為例》,《規劃師》2013年總29第9期。這迫使深圳再一次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調整和改革,為此深圳市委作出了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轉變的重大戰略決策,著力推動經濟建設由數量型、資源消耗型的粗放經營方式向質量型、效益型、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走技術先進和內涵發展的道路,努力推動“深圳制造”轉型升級為“深圳創造”。
為推動整體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深圳將自主創新確定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強調提高單位土地產出量,向科技和品牌要效益。從2003年到2012年十年間,在“深圳制造”邁向“深圳創造”進程中,深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數字電視、通訊設備制造、平板顯示、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軟件產業集群六個發育形態比較成熟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使深圳的工業結構躍上了新的臺階,走上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從“深圳制造”到“深圳創造”的轉型。
這一時期,深圳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截至2012年,民營科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583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70%以上。深圳培養了如華為、中興通訊、比亞迪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深圳經濟特區一直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研發投入,2012年深圳研究與開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81%,高于美國的2.8%、日本的3.3%和韓國的3.7%,約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與此同時,深圳還通過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深化體制改革,建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濟運行機制,為發展“深圳創造”、建設“效益深圳”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深圳成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3),實現國企產權多元化;成立行業協會服務署,推動政府職能轉變(2004),建立相對集中有效的行政審批機制(2005)。深圳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簽訂深港“1+8”合作協議(2004)、“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2007)。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為建設“效益深圳”、“和諧深圳”提供制度保障。
這一時期,深圳以高新技術為主的制造業,以金融、物流、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力,多元產業體系逐步形成。2012年,深圳GDP首破萬億,約為1.3萬億元,同時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萬元GDP能耗、水耗、建設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實現了明顯下降。經濟蛋糕不僅做“大”了,而且變得更“綠”了,深圳單位GDP的能耗全國最低,初步實現“效益深圳”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深圳進入了全面創新、全面發展新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更加堅定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注重以“深圳創新”打造“深圳質量”,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新的發展階段,深圳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政策從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轉向建設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型城市,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以全面創新打造深圳質量。2014年,深圳獲批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并不僅僅局限于科技創新,更包括產業創新、金融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機制體制創新等,旨在形成綜合創新的疊加效應,標志深圳將朝著構建完善的綜合生態體系,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創新中心邁進。
2016年以來,為更好地建設創新型城市,深圳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一是按照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要求,堅持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動能,堅持質量引領重塑供給側新優勢,制定了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優先發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發展、醫療衛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繼續保持和擴大創新政策優勢,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引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①嚴圣禾、黨文婷:《深圳:引領式創新再爭先》,《光明日報》2017年10月5日。二是堅持企業主體、高端引領,不僅支持華為、中興通訊、騰訊、比亞迪等本土型龍頭企業發展,還培育發展了3萬多家科技型企業。三是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國家基因庫等),并以開放心態匯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積極促進成果孵化和產業培育,形成以自主創新為特征的“科技綠洲”。四是把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金融科技互促發展,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平臺,如深圳創投、力合創投等知名創投企業的涌現。五是大力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促使深圳成為全國最適宜創新創業的土壤。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背景下,以建設國家級綜合性科學中心為抓手,促進實現創新能力新突破;為進一步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深圳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若干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落戶,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學裝置群,努力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爭取在若干關鍵領域有所突破,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中心、制造中心,打造國際創新中心;深圳在迅速補全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著力建設“雙一流”大學和學科,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機構;深圳加快建設科技金融示范市,初步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轉化+金融支持”的全鏈條創新體系。①聞坤:《深圳:科技創新成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深圳特區報》2018年10月22日(A09)。在此基礎上,深圳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之都和全球標桿城市。
深圳多年的創新發展成效突出,創新體系基本完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創新投入、創新應用、創新成效、創新環境等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和區域創新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基本建成。自2013年以來,深圳每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都占GDP的4%以上。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7459件,約占全國申請總量的30.6%,占廣東全省總量的70.6%,連續16年排名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其中華為公司以4637件居全球企業第一。②《深圳市2019年度知識產權統計分析報告》,深圳政府在線,2020年6月2日,http://amr.sz.gov.cn/attachment/0/642/642462/7710846.pdf。2019年深圳國內專利申請量達261502件,同比增長14.39%,占全國專利授權總量6.73%。深圳每億元GDP產出的專利授權量為6.19件,每平方公里擁有的專利授權量為83.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13.04件,均居全國第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6.3件,為全國平均水平(13.3件)的8倍。③《深圳市2019年度知識產權統計分析報告》,深圳政府在線,2020年6月2日,http://amr.sz.gov.cn/attachment/0/642/642462/7710846.pdf。這些數據表明,深圳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之都”。
深圳創新更直接地體現為不斷推動產業升級,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強化創新政策優勢,推動產業升級,深圳經濟特區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1+4文件)、關于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1+6文件)等配套文件。深圳還先后出臺實施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出臺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以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等四大未來產業規劃政策,為深圳占據下一個產業發展制高點打下了堅實基礎。深圳2015年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力最強、規模最大的城市。2019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累計超過1.7萬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9230.85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超過38%。④王海榮:《深圳一年新增27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人民網—深圳頻道,http://sz.people.com.cn/n2/2020/0104/c202846-33688829.html。深圳還通過“科技+文化”“科技+創意”等形式,協同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加速向研發、設計、品牌、總部等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促進了服裝、家具、鐘表、黃金珠寶、眼鏡等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深圳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成效顯著,深圳女裝、深圳珠寶、深圳鐘表累計集聚自主品牌約占全國品牌市場的一半。如今深圳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現代服務業及優勢傳統產業為代表的梯次型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的發展,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更得益于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不斷轉變發展方式。
努力建設市場經濟制度,是深圳經濟特區40年發展歷程的突出特征。“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依靠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敢闖敢試,沖破舊的思維方式,沖破舊的體制框架,深圳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化之路,逐步形成了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1.學習借鑒香港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經濟制度,一直是深圳改革和發展的目標。港資企業不僅帶來了資金與技術,也為深圳帶來了市場觀念的轉變,帶來了勞動用工合同、資方權益保障等市場規則與制度。這就意味著深圳在引進外資的同時,也引入了一個“體制外”的利益群體,促進了深圳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從推進股份制到股票市場的建立,從企業的微觀管理到政府運作、城市的綜合管理,從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的建立到一系列市場經濟法規的制定和頒布,深圳的重要改革措施與制度的出臺,都和香港關系密切。深圳經濟特區早期在各種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和法規的制定過程中,除了派要員到香港考察、學習以外,還經常請香港的學者專家及有關人士座談,聽取建議。
深圳經濟特區早期還特別注重對標香港,建設市場服務型政府。深圳經濟特區從建立之初就意識到,必須學習香港,精簡政府職能,充分還權于社會和市場,踐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理念,構建深圳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香港早已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市場經濟法規,政府不參與經濟活動,對經濟活動干預較少。而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政府政策對經濟活動的指導、規劃和組織較強,經濟實體特別是企業自主經營的權力和活力較弱。為此,深圳借鑒香港市場經濟運作的經驗,不斷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擴大市場主體自由度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調整政府在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管理職能,依法管理經濟活動,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行政干預和管理的隨意性。1981年,深圳撤并了近20個專業經濟管理局和一些行政單位,在全國率先打破了按行業、產品門類設置政府經濟管理機構的模式,初步實現了政企分開。40多年改革開放過程中,深圳市政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大膽地將能通過市場競爭解決的事務予以剝離,逐步將政府包攬的微觀經濟管理職能歸還給企業,努力參照國際慣例大力打造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
2.扎實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深圳的改革開放,始終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探索建立市場經濟制度框架體系。深圳從經濟特區建立之初,便力求“跳出現行體制之外”,從重點突破到配套改革,在全國率先進行了經濟體制的改革。深圳率先在國內進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的國家所有權與具體經營者的使用權分離開來,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實行招標、拍賣制度;在產權制度、企業領導體制以及分配體制方面,不斷深化改革,形成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自我約束機制;深圳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構建和完善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監督與運營體系;全面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實現住房商品化。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已基本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體系,以資本為紐帶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營運體系,社會共濟和自我保障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 以市場為基礎的價格體系等“十大體系”為表征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①田啟波:《制度創新:深圳改革的堅實步伐》,《特區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8期。深圳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體系過程中,特別注意建立與此相適應的法律制度體系。深圳充分運用全國人大授予的立法權,緊緊圍繞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進行配套立法,全面展開經濟立法工作。②鐘曉渝:《立法與經濟特區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在經濟特區建立的前20年,深圳所制定的200余項經濟領域法規、規章中,30%是在國家尚未立法出臺的情況下先行制定的,如國家資產管理條例、獨資公司條例等。①許佩華:《 經濟特區立法研究》,吉林大學,2012年。經過40年努力,深圳已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特區經濟法規框架體系。深圳以公務員制度、政府審批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方面的創新為突破口,加強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政立法的力度,初步形成了包括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政府各部門、區政府的規范性文件在內的三個層次的行政管理制度體系。
深圳經濟特區創辦之初就是以發展外向型經濟起步的。深圳經濟特區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發揮特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探索構建起開放型經濟體制。
深圳經濟發展始終與經濟全球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得益于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從1979年到1983年底,深圳與外商簽訂各種協議合同約2500項,其中“三來一補”占總項目的81%。1986年,深圳工業企業出口產品產值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比例首次超過50%,到 1987年深圳就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格局。深圳市出口貿易總額從 1979 年的 930萬美元增加到 1987 年的14.14 億美元,年平均遞增87.4%,成為深圳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標志。②周溪舞、李清森、李干明、倪元輅:《深圳以工業為主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軌跡》,《特區實踐與理論》2008年第4期。到20世紀90年代,深圳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引進外資規模快速擴大、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世界500強紛紛開始到深圳投資。③張筱峰、劉靖:《深圳引進外資戰略的反思與政策調整》,《特區經濟》2004年第6期。從1992年起,深圳進出口貿易總額開始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的第一位。
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WTO后,深圳外向型經濟得以進一步加快發展,200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同時,深圳陸續出現“從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變”的呼聲,2002年深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也就“加快推進深圳由外向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制定明確措施,邁開政府指導下經濟轉型的步伐。深圳市政府繼續采取擴大一般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出口的扶持措施,深圳企業業務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最早實踐“走出去”的地區,深圳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大市場,在信息產業、金融產業等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深度合作。統計顯示,2019年,深圳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達6594.9億元,相較于2017年增加了近1000億元。
深圳始終堅持以開放胸懷,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性經濟新體制。截至2019年底,深圳共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約9萬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千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已超過290家。④鄭小紅、朱族英:《深圳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超9萬個》,中國新聞網,2020年7月20日,http://www.gd.chinanews.com/2020/2020-07-20/408925.shtml。2019年,深圳進出口2.98萬億元,其中外貿出口1.67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這成為深圳開放型經濟的亮麗名片。
1.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政策支持力度。在1987 年2月,深圳市政府頒布《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揭開了深圳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帷幕。華為、中興等民營科技企業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1990年深圳市第一次黨代會作出了以“高科技產業為先導”戰略決策,以后歷次市黨代會始終如一地堅持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推進深圳科技進步和創新型城市建設。1995 年深圳市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關于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使深圳迅速發展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生產的重要基地。2004年初深圳出臺《關于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①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2004年1號文件《關于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深圳特區科技》2004年第10期。在全國首次提出了“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概念人。2006年深圳市政府注重發揮移民城市的優勢,相繼出臺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文件,為培育創新精神、弘揚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力發揮了積極作用。2012年前后深圳面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率先提出并積極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著力推動前沿創新、高端創新,構建產業結構高級化、資源利用低碳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走出一條新常態下有深圳特色的轉型升級新路子。
深圳堅持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戰略導向不動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促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從1992 年提出科教興市戰略,到2006年發布《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到2008 年成功獲批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再到2014年成為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是因為長期堅持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深圳終于探索形成了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2.不斷增加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深圳市政府的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貸款擔保、資本金補助和獎勵等方式向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引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在土地、廠房等資源配置上向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傾斜,努力營造適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深圳還建立以風險投資和貸款擔保為主的政府創新支持體系,成效突出。1994年由深圳市政府出資成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擔保公司,專門在企業創新創業初期進行投資或提供貸款擔保。1999年,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創新投資公司,專為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動進行風險投資。②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廣東省深圳市調研組:《高舉旗幟 科學發展——改革開放30年系列調研報告:橫空出世看深圳——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光明日報》2008年11月10日。
深圳還利用金融中心的資源優勢,大力促進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有效融合,建立從實驗研究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3.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一體化的自主創新體系,是維持深圳持續創新的不竭動力。深圳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民營經濟最活躍、國有壟斷經濟最薄弱的地區之一,深圳創新發展具備明顯的市場取向和企業主導特征。如今深圳創新已經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民營企業突出的創新體系,可以總結出“六個90%”的科技發展模式,即: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于企業,90%的專利產生于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地企業,90%以上的重大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③楊陽騰:《 深圳:“六個90%”成就中國“硅谷”》,《經濟日報》2018年1月30日,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80130/u7ai7392177.html。深圳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授權量增速、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五項核心指標居全國前列。④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圳市2019年知識產權發展狀況白皮書》,2020年4月6日,http://amr.sz.gov.cn/zscq/zscqbh/zscqbps/content/post_7295145.html。
4.大力開展“招校引智”,積極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深圳較早意識到高等院校對于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價值和意義,從1983年便著手創辦深圳大學,到后來面向世界大力開展“招校引智”工作,引進多家境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來深辦學或設立研究分支機構,走出了一條促進高校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的成功之路。1985年7月創建“深圳科技工業園”,成為后來深圳高新區建設的基礎。1996年,深圳市又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形成“科技+產業+資本”模式,開啟深圳新型科研機構興起的帷幕。借助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成功經驗,深圳隨后又與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建立了深港產學研基地,后來發展成深圳虛擬大學園。1999年建立的虛擬大學園,按照“一園多校、市校共建”的模式,50多所高校進駐深圳高新區,支持深圳科技發展。深圳希望通過借助虛擬大學園建立起一種中介性的關系,實現高校成果在深圳的有效轉化。
進入新世紀,深圳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三所全國頂尖高校合作,在深圳開辦研究生院,建設深圳大學城。深圳大學城促進了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進一步解決深圳缺乏技術創新源頭和培養人才的問題,在國際化、開放型、研究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成功摸索出高校與政府、科研單位、企業進行人才和科技合作的新途徑,已成為推動深圳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深圳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力量。①姚卓文:《新建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連獲重要突破》,《深圳特區報》2018年3月19日(A06)。
近幾年,深圳在持續不斷加大對深圳大學支持力度的同時,學習、借鑒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的經驗,走引進優質國際高等教育資源的國際化發展之路,積極引進知名高校來深辦學,興建特色學院,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體系,快速提升高等教育規模與水平,不斷推進產學研結合,為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從2010年到現在,深圳已匯聚了28所國內外頂級高校來深合作辦學。
深圳40年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一直伴隨著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品體系,適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深圳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特別注意從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動力,多次不失時機地主動展開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從委托加工到自主生產,再到自主研發的躍升,推動產業不斷由低端向高端跨越式發展。從引進“三來一補”的低端加工制造業起步,到發展先進制造業,到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再到今天的著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深圳已經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進行第一次有重大意義的產業結構調整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深圳堅持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的產業調整方針,扶持建立高新技術企業,著力發展“深圳制造”。這一時期,正是國際電子信息產業全球轉移之際,深圳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深圳的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機電一體化、激光等五個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深圳在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批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影響力的重點產品。2000年在計算機及軟件產業中,深圳的硬盤驅動器、硬盤磁頭、計算機板卡、打印機的年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的95%、90%、70%和42.9%,居中國第一,硬盤磁頭產量居世界第三,“深圳制造”的影響力舉世矚目。②蔡子翎:《深圳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管理》2001年第17期。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1995年的225.8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2480.6億元,年均增長34.9%。
深圳第二次重要的產業結構調整發生在2000年左右。當時面臨四個“難以為繼”,深圳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等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雖然當時外資投入熱點開始從“珠三角”轉向“長三角”,深圳同時也面臨引進外資減緩、經濟增速下降的巨大壓力,但是深圳頂著壓力,不是為爭搶外資出政策,而是為自主創新出政策,從向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轉向營造創新環境,支持經濟創新發展。這次轉型極大地促進深圳經濟發展效益提升,深圳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2005年的4885.26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14133億元,年均增長14.2%,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已達60%以上。①唐杰:《“新常態”增長的路徑和支撐——深圳轉型升級的經驗》,《開放導報》2014年第6期。
深圳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發生在2012年前后。為減少由于電子信息產業比重過大和附加值降低所帶來的產業發展風險,深圳頂著經濟增速下滑的壓力,主動展開了新一輪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構建“高新軟優”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圳制定出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1+4”配套文件,旨在以自主創新加快發展,創造“深圳質量”。
1.大力改革人才制度,實施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就大力推行人才體制改革,靈活運用人才政策,吸引了國內大量人才涌入深圳,伴隨著“孔雀東南飛”,特區人才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深圳率先改革了勞動用工制度、干部調配聘用制度、工資福利制度,開創了五湖四海引才制度,靈活的政策利于吸引人才,寬松的體制使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②《特區40年|因才而興!這就是深圳的第一資源!》,《深圳特區報》2020年7月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 706057085870908&wfr=spider&for=pc。
突破戶籍管理等人才制度障礙,實施靈活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圳不斷改革戶籍制度,在全國率先實行個人申請入戶制度,符合深圳入戶條件的人員,可由本人申請入戶。隨后深圳實行投資入戶、納稅入戶、技術入戶等多種入戶辦法,拓寬入戶渠道,促使現有“非戶籍人才”向戶籍人才的轉化。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實行與產業配套的戶口政策,吸引較多的高素質人才,并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人口的總體素質。深圳還實行并不斷完善人才居住證制度,鼓勵柔性引進人才,對在深圳創業的非戶籍人口根據條件頒發人才居住證。除國家特別規定外,深圳持有人才居住證的人才享受市民待遇,以吸引國內外人才集聚深圳。
深圳在國內率先建立了較為高效的人才市場,構建充滿活力的市場化人才服務體系。隨著公平、開放的人才競爭市場形成,人才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深圳的城市人才競爭力得以不斷增強。
2.結合城市發展需要,適時調整人才引進目標和策略。深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引進不同的人才。在特區建設早期,深圳的人才引進政策十分靈活,大量吸收各種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力吸收大學應屆畢業生。1997年1月,深圳啟動“每年接收萬名畢業生工程”,把接收應屆大學畢業生作為引才重點,此后深圳接收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2001 年突破2 萬人,2004 年突破3萬人,2006年突破4萬人,此后不斷增長,從2017年起深圳每年接收應屆大學畢業生數量已經超過10萬人。大量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涌入促使深圳年輕城市、移民城市特征更加突出,也更有發展活力。
3.大力度、高投入引進高端人才。在保證人才總量穩定增長的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深圳不斷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才搶才。2002年,深圳實施《關于引進國內人才來深工作的若干規定》,③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引進國內人才來深工作若干規定的通知》,2002年1月8日,http://www.sz.gov.cn/zfgb/2002/gb252/content/post_5004895.html。把引才重點轉向高層次人才。2008年,深圳在全國較早實施高層次專業人才“1+6”政策,從創新引進政策、加大培養力度、加強載體建設、健全激勵保障機制等四方面推出了全新的政策舉措。④楊麗萍:《堅定不移建設更具競爭力的人才特區》,《深圳特區報》2018年7月12日。2011年,深圳市頒布實施《關于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連續5年每年投入3至5億元,重點引進并支持50個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來深創業創新,吸引帶動10000名以上各類海外人才來深工作。⑤莊瑞玉:《深圳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建國際化創新中心》,《深圳特區報》2012年7月12日(A06)。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再次推出人才政策,包括“人才新政81條”在內的三大政策,人才引進層級更高、力度更大、惠及面更廣、公平性更強。2015年,深圳市在人才方面的實際投入是16.8個億元,人才新政81條將這個數字增長到了每年44個億元,有了充足的資金,政策落地就有了保障。①王泱:《政策筑巢新政引鳳——深圳出臺人才新政81條攬人才》,《特別策劃》2016年7月7日。2017年《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正式頒布,為深圳廣聚天下英才提供法治保障。2018年深圳又制定實施新的“鵬城英才計劃”。還投入1000億元設立人才安居集團,專職籌集建設人才住房,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市人才創新創業基金,為初創期、種子期人才創業項目提供金融支持。②劉磊、呂紹剛:《深圳邁向全球“創新之都”》,《人民日報》2018年10月8日。如今深圳已經搭建起頂層法規文件、綜合政策措施、配套實施辦法、具體操作規程等四個層次人才政策法規體系,建立起全市統一的綜合服務平臺,能夠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站式、全天候、“保姆式”服務。不斷加碼的人才引進、服務政策和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深圳人才強市建設,支撐了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