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赤丹 譚若愚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8.10%,數量高達2.53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深化,是我國面臨的客觀現實趨勢,保障老年生活質量,是民生大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根據深圳市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深圳市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2萬余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7.0%;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73.04萬多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7%。從人口數據看,深圳市老齡人口占比較低,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預期壽命延長、隨遷老人增長,高齡、空巢、失能失智老人不斷增多,“年輕”的深圳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2019年,深圳市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關于打造民生幸福標桿城市戰略定位的有關精神,全力構建高水平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根據深圳市民政局數據,截至2019年10月底,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共202家,其中有45家養老機構、65家居家養老服務機構、92家日間照料中心。
盡管近年來我國鼓勵積極生育,從生育角度緩解未來養老壓力,但目前獨生子女家庭仍為中國家庭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四二一”家庭的養老壓力較大,特別是需要照顧長期失智失能老人時。①吳玉韶:《養老服務熱中的冷思考》,《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由家庭成員來提供養老服務,是我國傳統贍養方式,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強壓力削減了個人提供養老服務的能力與精力,社會力量介入養老服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①崔樹義、田楊:《養老機構發展“瓶頸”及其破解——基于山東省45家養老機構的調查》,《中國人口科學》2017年第2期。人們將愈發廣泛地認可與接受養老服務的社會化與市場化。
養老服務組織是重要的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方,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為老年群體提供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②馮占聯、詹合英等:《中國城市養老機構的興起:發展與公平問題》,《人口與發展》2012年第6期。養老服務組織主要包括養老機構、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等,從居家、社區、機構三個維度來保障養老服務。養老服務組織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專業的生活照料、醫護康復、文娛社交、精神慰藉等服務。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狀況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從外生性原因看,政策環境、優惠制度、社會認同、孝老文化、監管環境等,對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產生影響;從內生性原因看,服務組織的規模大小、經營定位、員工素質、文化體系、管理水平、風險防范能力等對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產生影響。我國養老服務組織的建設歷史不長、發展不完善,在服務供給與服務質量上還存在較多問題,如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科學、機構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不充分、發展活力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監管不到位、服務標準不統一等。
本文針對三類養老服務組織,即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照中心展開比較研究,呈現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現狀,了解分析現階段深圳市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照中心的特征狀況、存在問題、緊迫需求等,探索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策略和路徑,最終提高養老服務的供給質量,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承擔好養老服務組織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角色要求與社會責任。
本文數據來源于深圳市民政局委托、深圳健康養老學院承接的“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升策略”課題。此次調研針對養老服務組織編制了《養老服務組織現狀調查問卷》,問卷覆蓋深圳市共103家養老服務組織,其中養老機構共33家(32.04%)、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共30家(29.13%)、社區日照中心共40家(38.83%)。調查覆蓋羅湖區、鹽田區、福田區等八個行政區,其中龍崗區調查共37家(35.92%)、寶安區調查共25家(24.27%)、羅湖區調查共15家(39.81%)。
為了呈現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現狀,本研究運用SPSS22.0軟件對《養老服務組織現狀調查問卷》中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主要通過匯總統計和交叉表分析,將養老機構、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現狀進行數據描述,并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不同養老服務組織的特征狀況、面臨問題、現實需求。(見表1)

表1 深圳市部分養老服務組織分布情況
主要從占地面積、床位數、入住人數這三個方面來描述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規模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第一,從占地面積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規模較小,養老機構的規模較大,90.90%的養老機構占地面積為1000平方米及以上,其中54.50%為5000平方米及以上。第二,從床位數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床位數較少,養老機構的床位數較多,而63.60%的養老機構的床位數為50張及以上,其中15.20%為500張及以上。第三,從入住人數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入住人數較少,養老機構的入住人數較多(見表2)。

表2 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規模情況(單位:%)
主要從年齡構成、性別構成、健康情況這三個方面來描述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老人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第一,從年齡構成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以80歲以下的老人為主,養老機構以80歲及以上的老人為主。第二,從性別構成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入住老人的性別構成較為均衡,養老機構以女性為主。第三,從健康情況看,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照護壓力最大,社區日照中心的失能失智老人護理壓力最大,社區日照中心中失智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所占比例高達30.00%,比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機構分別高19.00%、9.00%(見表3)。

表3 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老人情況(單位:%)
主要從職業類別、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情況、全勤情況這六個方面來描述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員工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第一,從職業類別看,社區日照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管理人員較多,養老機構的養老護理員較多。第二,從性別結構看,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中女性均多于男性。第三,從年齡結構看,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中年輕人較多,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中老人較多。第四,從學歷構成看,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員工學歷主要為大專高職及以下,養老機構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員工占比較高。第五,從職稱情況看,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有職稱的員工占比很少,沒有職稱的員工占比均高于82.00%。第六,從全職情況看,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兼職員工占比較大,社區日照中心中兼職員工占比比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高35.05%、12.80%,相比較而言,養老機構中兼職員工較少(見表4)。

表4 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員工情況(單位:%)
主要從職工總體薪資待遇、管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專業技術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養老護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工勤人員總體薪資待遇這五個方面來描述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薪資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第一,從職工總體薪資待遇看,養老機構的職工總體薪資待遇高于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并且有職稱的職工待遇高于無職稱的職工。第二,從管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看,社區日照中心的無職稱管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高于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只有養老機構中,有職稱的管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高于無職稱管理人員。第三,從專業技術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看,養老機構高于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有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薪資待遇高于無職稱。第四,從養老護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高于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有職稱的養老護理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高于無職稱。第五,從工勤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看,養老機構高于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有職稱的工勤人員總體平均薪資待遇高于無職稱的工勤人員(見表5)。

表5 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薪資情況(單位:元)
從流動情況看,養老機構的員工離職率與員工入職率均高于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具體數據如下:養老機構的員工離職率為12.23%,比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分別高10.67%、9.80%。養老機構的員工入職率為13.65%,比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高11.30%、10.07%。
從員工離職原因看,養老機構、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員工的離職原因有其特點。具體數據如下:養老機構中員工離職原因排名前三為精神壓力大、老人難伺候、無績效制度;社區日照中心中員工離職原因排名前三為缺乏晉升通道、缺乏培訓、無績效制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員工離職原因排名前三為社會認同感低、工作時間長、缺乏晉升通道(見表6)。

表6 深圳市養老服務組織的穩定情況(單位:%)
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在規模情況、老人情況、員工情況、薪資待遇、人員流動上均呈現出不同特點,在老年服務中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為養老群體提供優質服務。第一,社區日照中心作為一種嵌入社區的養老服務組織,扎根于以地理區域分割的社區,從基層角度來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因為地理上存在親近優勢,能夠將社區中60歲及以上需要照料看護的老年人吸引到社區日照中心。因此,社區日照中心應該深耕社區養老服務,豐富日間照料的服務內容、提高日間照料的服務質量,讓社區中白天無人照護照料的老年人能夠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有安穩保障之處。第二,養老機構是離開老年人原生活地的綜合性、集中性、專業化的服務場所。養老機構有較為完備的服務基礎設施、專業的護理照料人員和醫療人員、豐富的文娛社交活動等,能夠為60歲以上各個年齡區間的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養老服務。因此,養老機構應該重視自身的整合性、專業性、綜合性優勢,為不同年齡區間的老年群體提供更為有針對性的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幸福快樂的老年生活。第三,老年人選擇在自己家中養老,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情感慰藉、康復護理等。因此,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應該做老年人的“小棉襖”,知冷知暖,及時捕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與要求。
養老服務組織面對的服務主體是老年群體,針對老年人的不同特征,養老服務組織需要準確捕捉差異性的需求,精準對接或及時補充調整服務內容,從而保障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第一,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不同。低齡老年群體在身體素質、認知開放度上存在一定優勢,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社區日照中心,對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社交文娛活動有期待,對基本生活照料的需求較低。高齡老人對于養老服務組織的看法存在分流,一部分高齡老人愿意到養老機構,由養老機構來提供老年照料護理,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度過養老時光,但另一部分的高齡老年人,存在牢固的落葉歸根、安土重遷思想,堅持在家養老。因此,養老服務機構要明晰不同年齡段服務群體的需求,實現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第二,不同健康狀態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不同。健康程度越低的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獨立性較差,更傾向于選擇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機構能為健康程度低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完善的護理照料服務,老年人可以在專業化管理的空間中安享晚年。居家養老服務能夠為不愿離家的低健康老年人提供照料護理服務,這樣既能滿足他們對家的依戀,又能切實滿足他們在生活上的需求。第三,不同性別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不同。由于男女預期壽命存在差異,整體上女性壽命較長,女性對養老服務組織的需求期較長。不同性別會形成不同的需求特征和需求強度,在提供基本照料護理的基礎上,整體上女性老年群體對于情感慰藉的需求要高于男性,她們需要養老服務組織能夠更多提供心理、情感上的支持,而男性老年群體對于醫療救治的需求要高于女性,他們更希望養老服務組織能夠更多提供健康服務。
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存在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員工穩定性差等情況,因此,要加大人力管理的優化力度,通過多種措施來增加養老服務的員工活性。第一,從職位設置看,應精簡管理崗位,增加專業服務崗位。社區日照中心、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在本質上都是“為人服務、由人服務”,現有一些機構服務供給上存在供給不充分、供給質量較差的情況,過多的管理崗位會擠壓專業服務人員在人員架構中的工作和發展空間,同時會存在機構行政化、臃腫化的潛在風險,不利于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第二,從員工結構看,養老服務組織應該將員工的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等控制在合理范圍,避免“人崗不符”、人員閑置、人才緊缺的情況。養老服務組織中中年女性員工占絕大多數,中年女性的特征特質和社會角色使其更好融入養老服務崗位,但是,隨著養老服務的發展,所需崗位的細分和增加,對不同年齡段的男性員工需求必然增長。養老服務組織中存在明顯的高學歷、高技能、高職稱人員缺失,尤其是養老機構。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為老年人提供專業豐富的服務。第三,從薪酬待遇看,養老服務組織應形成崗位最低工資行業標準,為養老從業人員提供基本保障,并實施“有差異、有激勵”的薪資激勵制度。從整體平均薪資待遇看,養老機構要高于社區日照中心、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但總體員工薪資水平較低,而且存在獲得專業職稱的員工的薪資待遇反而低于無職稱的員工的情況,這種情況會打擊員工的成長積極性,不利于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第四,從發展環境看,養老服務組織要重視員工的工作反饋,積極展開雙向溝通,了解員工的現實需求與意見建議,形成友好積極的工作發展環境,增強員工對養老服務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養老服務組織的員工流動并沒有處于正常的波動區間,整體離職率較高,尤其是養老機構。離職員工普遍認為工作壓力較大、社會認同感較低、缺乏發展晉升渠道,養老服務組織應該積極分析員工離職原因,由果導因,最終通過完善制度、增強員工關懷等措施,來增強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更好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