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鄭秋霞 王艷 陳偉麗
慢性腎衰竭是以各種原因造成的慢性腎實質損傷和腎功能的逐漸惡化,在臨床中存在病程較長以及危害嚴重等特點。臨床治療中常以腎移植或透析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結合藥物治療措施增強療效。前列地爾注射液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藥物[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的作用,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腎臟血流量,從而降低尿蛋白的濾過率,達到延緩腎衰竭的目的[2-3]。由于前列地爾注射液可刺激血管產生5-羥色胺、緩激肽等致炎致痛物質,如藥物儲存、配置、輸注不當,易引發靜脈炎、血管疼痛等不良反應[4]。本文探討慢性腎衰竭患者經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后常見不良反應及護理對策。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腎內科接受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慢性腎衰竭患者280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53±6.5)歲。糖尿病性腎病16例,腎小動脈硬化1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狼瘡性腎炎8例。所有產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正常。
1.2 方法前列地爾注射液10μ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靜脈滴注,1次/d。滴速40~60滴/min,療程2周。選擇手背或前臂淺靜脈部位進行穿刺,如靜脈條件不佳,則選擇留置針輸液。
2.1 不良反應49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包括外周血管系統損害、皮膚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消化系統損害等。表現為靜脈炎(9例)、血管疼痛(6例)和局部紅腫(6例);皮疹(4例)、皮膚紅腫(4例)、瘙癢(3例);頭暈(4例)、頭痛(2例);腹痛(3例)、惡心(2例);四肢疼痛(2例)、四肢腫脹(1例);胸悶(2例)、心悸(1例)。
2.2 不良反應處理21例外周血管系統損害患者使用50%硫酸鎂濕熱敷,24h該癥狀消失或緩解;11例皮膚系統損害患者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和枸地氯雷他定片進行對癥治療后均恢復正常;6例有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患者停藥并給予吸氧后癥狀緩解;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在減慢滴注速度并服用雷貝拉唑腸溶膠囊對癥治療后癥狀緩解;四肢疼痛、腫脹在停藥后消失。
前列地爾注射液主要成分為前列腺素E1(PGE1),可擴充血管,提高腎血管的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進而改善腎功能,是臨床中治療慢性腎衰竭的常用藥物。但PGE1產生的致炎、致痛作用極易導致靜脈炎、局部紅腫等不良反應;前列地爾有收縮胃腸道平滑肌和擴張腦血管的作用,導致部分患者出現惡心、頭暈;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器官與免疫功能將逐漸下降,引起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下降,前列地爾注射液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明顯增加。對前列地爾注射液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后,采取以下護理對策。(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在用藥前告知患者該藥物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提醒患者不可隨意調節滴注速度以及滴注時的注意事項。若發生不良反應,應注意患者的心理變化,如恐懼、焦慮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交流安撫,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和精神負擔,提高用藥依從性。(2)注意藥品質量和藥品的用法用量:前列地爾注射液應遮光,于0~5℃保存,避免凍結。用藥前,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并對藥品的包裝和外觀質量進行檢查,觀察溶液有無異常,包裝有無破損等。本品應現配現用,并縮短配制后溶液的保存時間,在2h內使用。用藥時,護理人員應仔細核對醫囑,嚴格執行醫囑,注意劑量、時間、濃度、用法和配伍禁忌。(3)給藥方法:由于前列地爾注射液易對血管壁產生刺激引起靜脈炎,應盡量避免藥液滲漏,長期用藥應經常更換輸注部位以減少藥物對血管壁產生的持續刺激。在靜脈穿刺時,盡量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血管多次傷害。若穿刺部位出現血管疼痛,護理人員應立即進行處理以減輕患者的傷害。(4)嚴格控制滴速:由于不同患者在新陳代謝、遺傳、酶反應系統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對于藥物不良反應的敏感性不同,相同的藥物劑量對于絕大多數患者可以耐受,但部分患者則會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在靜脈滴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前列地爾注射液的滴注速度,以40~60滴/min為宜。(5)密切留意用藥反應:在患者給藥初期,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靜脈炎、局部紅腫、頭暈、嘔吐等癥狀,并提醒患者如在用藥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及時報告醫護人員,以便迅速采取對應措施。
因此,在應用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慢性腎衰竭時,醫護人員應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掌握藥品儲存、配伍禁忌、用法用量、滴注速度、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相關不良反應,減少用藥風險。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用藥前進行用藥宣教,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在靜脈輸注過程中,護理人員須加強巡視,密切留意患者的用藥反應,以便做好應對措施和護理,從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