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勝,趙玉承,莊新樂
(1.莒縣水利局,山東 莒縣 276500;2.山東濱海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山東 莒縣 276500;3.莒縣水利建筑安裝隊,山東 莒縣 276500)
莒縣現有小型水庫212座,其中小(1)型水庫21座,小(2)型水庫 191座,總庫容 8274 萬 m3,興利庫容4868萬m3。2018年莒縣年降水量達1060mm,局地短時強降雨2.5h達到199mm,遭受了自1974年、1998年以來最強降雨襲擊,水庫安全運行受到了極大的考驗,部分自建庫以來從未溢洪的小型水庫出現溢洪現象,個別小型水庫出現背水坡水沖溝、局部滑坡等輕微險情。針對這一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及時制定維修養護方案,對水毀工程進行維修養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山丘區小型水庫兩側壩端多連接至兩岸山坡,兩岸山坡高程較高,部分壩段還作為交通道路連接兩岸山坡,路長坡陡,遇到強降雨,兩岸山坡雨水通過兩岸道路短時間匯流到大壩壩頂上,沖刷壩坡;由于大壩壩頂路面平整,山坡洪水匯集到大壩壩頂后水流放緩,洪水中攜帶的泥沙沉積在大壩壩頂,致洪水水面抬升漫過壩頂路沿石,洪水散排(無組織排水)沖刷背水坡,造成背水坡坡面水沖溝,嚴重時發生滑坡現象。
產生土石壩滑坡的基本因素,實質上是滑動力的增加與抗滑力的不足。汛期雨水長期入滲,土壤含水量飽和,致使壩體或壩基內孔隙水壓力改變,改變了壩體抗滑力與滑動力的平衡,滑動力增加,抗滑力下降;遭遇短時強降雨,壩頂水流漫過路沿石直接沖刷壩坡,形成水沖溝,嚴重地導致壩體失穩滑坡。
水庫大壩壩頂排水口設計時,一般均未充分考慮壩端兩岸山坡匯水量,排水口對應排水溝間隔50m設置一處,間隔較大,在瞬時大量山洪匯聚壩頂的情況下,造成壩頂排水不暢,水面抬升漫過路沿石沖刷壩坡。
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施時,背水坡一般采用當地礫石、粗砂石、壤土等散狀材料壓實填筑,土質情況差、土壤貧瘠,不利于草皮生長。莒縣春旱、冬寒、土質差等原因,導致小型水庫背水坡草皮生長緩慢、質量較差。背水坡草皮質量差,不能有效地固土、防沖刷,遇到水流沖刷壩體時,極易形成水沖溝,嚴重時可能發生壩體滑坡。
一是對左右兩側壩端防汛路整修硬化,采用C25混凝土路面,增加左右兩側壩端的抗沖刷能力,防止雨水對坡面沖刷,減少來水中泥沙含量。
二是在路兩側設置排水溝,將可能匯入大壩壩頂的洪水向兩側排水溝分流,減少壩頂來水量。排水溝采用M10漿砌毛石砌筑,內側采用粗料石鑲面,排水溝溝底、溝頂均采用M15水泥砂漿抹面,排水溝尺寸為0.6m×0.6m(寬×深)。
三是在防汛路路面選擇合適的位置設置截水溝,將兩側山體匯集的雨水通過截水溝向兩側排水溝內分流,盡可能地減少壩頂來水量。截水溝頂部設雨水篦子,下部采用M10漿砌毛石砌筑。這樣通過防汛路硬化、路兩側設置排水溝、路面設置截水溝擋水坎等工程措施,實現了對山洪的有效攔截、層層分流,有效地減小了大壩壩頂的來水量,防止泥沙沉積壩頂,降低了背水坡出現沖溝、滑坡的可能性。
《小型水利水電工程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189-2013)中規定橫向排水溝可50~100m設置一條;根據莒縣山丘區小型水庫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山坡洪水來水量,應加大背水坡橫向排水溝密度,將橫向排水溝間距可調整為20~30m,同時增加排水溝寬度,增大排水溝排水能力,確保山洪能夠及時下泄,保證壩體安全。
壩頂路沿石主要作用是將壩頂洪水流約束導入排水溝內,使壩頂排水由散排(無組織排水)變為集中排水(有組織排水),防止水流沖刷壩坡。在項目實施中,將水庫壩頂路沿石外露面高度由5cm加大到8cm,同時對壩肩培土加固,增加路沿石的穩定性,增大路沿石攔截洪水能力。
山丘區小型水庫大壩壩頂多連接兩岸山坡,遭遇短時強降雨山坡易形成較大水流直接匯流至大壩壩頂,易造成泥沙淤積、水面抬升漫過壩頂路沿石,導致雨水散排(無組織排水)沖刷背水坡,對水庫背坡壩體造成沖刷、滑坡等危害,影響水庫大壩安全運行。莒縣針對山坡洪水的處理方案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值得在山丘區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維修養護等工程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