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強
(鄄城縣水務局蘇泗莊引黃灌區管理處,山東 鄄城 274600)
蘇泗莊引黃灌區位于山東省鄄城中南部,灌區總面積為 678.9km2,設計灌溉面積 3.07×104hm2,灌區內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等。擬建分水閘位于三干渠左岸,樁號8+650,水閘中線垂直干渠中線,與支渠中線一致。閘室主體段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沿水流方向閘室底板長為4.3m,垂直方向寬為3.2m,底板厚為0.6m。水閘僅設一個凈寬為2.0m的閘孔,閘墩厚0.6m。
水閘地基以砂土為主,兩岸存在少量淤泥、黏土,地基土主要問題是淤泥、黏土承載力較低以及砂土液化。
針對表層的淤泥、黏土采用挖掘機清理,換填為中粗砂,形成振沖施工面。設計振沖管徑為377mm,采用等邊三角形布置,孔距為1.7m,沉管需進入礫石層,深度為6.0m,振動器功率為75kW。
設計沉管速度為1~2m/min,設計成孔水壓為0.6MPa,當沉管達到6.0m時,需要停止振動1~2min。拔管速度應在1~1.5m/min范圍內,拔管是利用人工將中粗砂回填至振沖孔內,回填料振實后,進行下一次上提振沖器,單次上提高度為0.4m,直至達到地面高度。
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可知,基礎埋深范圍內的砂土結構松散,標準貫入試驗N’63.5不大于3,采用振沖擠密的方法加固地基。
試驗前后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對比見圖1。從圖1可知,加固后錘擊數明顯提升,達到了8~10次,大于錘擊數大于6次的設計要求。

圖1 加固前后錘擊平均數對比
為研究地基處理后砂樁、樁間土以及復合地基的承載力,采用載荷試驗,試驗結果見表1。
根據表1結果可知,通過振沖處理,地基承載力提升較大,其中砂樁承載力為466kPa,樁間土在擠密作用力承載力也提高至178kPa,復合地基承載力為245kPa,滿足承載力設計要求。
根據現場勘察,水閘地基巖土體從上至下依次為:填砂土(1.0m)、中粗砂(2.0m)、夾砂淤泥(1.0m)、中粗砂(2.5m)。根據設計樁長6.0m,深入至從上至下第二層中粗砂層中。樁間距為1.7m,樁徑為377mm,根據地層特征以及振沖樁特征,建立FLAC數值模擬模型,研究水閘施工及后期運行期間振沖樁、樁間土應力應變特征。

表1 載荷試驗結果
1)沉降變形分析。振沖樁和樁間土沉降變形結果見圖2。從圖2可知,在水閘施工及后期運行過程中,振沖樁和樁間土的沉降量逐漸增大,變形速度在施工完成后逐漸降低。在水閘施工初期,振沖樁和樁間土沉降差值較小,這主要是由于建設初期上部荷載較小,樁間土和振沖樁以相同的變形速率發生沉降變形。隨著水閘的不斷施工建設,上部荷載逐漸增大,大于樁間土承載力時,樁間土以較大的變形速度發生沉降,振沖樁與樁間土的沉降差值逐漸增大,在水閘施工完工期達到最大值。之后,隨著荷載的穩定,振沖樁與樁間土沉降差值減小,樁、土共同承擔水閘在地基中形成的應力。

圖2 沉降變形監測結果
2)樁土應力比分析。樁土應力比為振沖樁與樁間土所承受應力的比值。樁土應力比計算結果見圖3。從圖3可知,在水閘建設初期,荷載處于樁間土承載力范圍,樁土應力比處于較小的水平,表明樁土所承受應力差值較小。在水閘的不斷施工過程中,荷載不斷增大,直至樁間土所承擔應力大于其承載力,此時,振沖樁承載主要的主應力,樁土應力比逐漸增大,在水閘完工時,樁土應力比達到最大值。當荷載穩定后,樁間土固結后承載力提升,此時,樁土應力比值下降并逐漸趨于穩定值。

圖3 樁土應力比
1)通過分析,振沖法加固松散砂土地基主要包括兩方面作用:擠密效應、排水減壓效應。
2)結合蘇泗莊引黃灌區水閘建設工程實例,采用標貫試驗、載荷試驗研究振沖法加固地基效果,加固后地基密實度和承載力均得到提升。
3)通過數值模擬試驗研究加固后地基沉降控制效果及樁土應力比。采用振沖法加固地基沉降變形量不大于35mm,且樁土沉降差值穩定后的數值小于2mm,樁土應力比也小于1.,加固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