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全線共設9級提水泵站、5座輸水隧洞、6座大型渡槽、其他水閘、倒虹吸、橋梁等建筑物461座。按照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將人工河道納入河長制的管理范疇,充分發揮河長制的制度管理優勢,是促進跨流域調水工程管理模式改革和管理手段創新的有益探索。以實踐河長制六大監管任務為指導,圍繞膠東調水工程四大核心任務,包括水資源配置、工程運行維護、工程管理、水質保護與執法監管,扎實有效推進管理優化提升,對促進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建立流域內社會經濟活動主體之間的共建關系,形成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工程管理保護機制,保障膠東調水工程正常管理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膠東地區水資源貧乏,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東營5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7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7,且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年內降雨多集中在6~9月,約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2%,河流雨季流量大,枯季流量小甚至干枯,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
2)地表水開發利用率低,地下水超采加劇了海水入侵。目前渤海灣地區已成為我國海水入侵嚴重地區之一,龍口、萊州、壽光、昌邑等沿海區域均出現海水大面積入侵,地下淡水水質惡化,造成灌溉機井變咸報廢、土壤鹽漬化、土地生產能力下降、農業生產受阻等,嚴重影響沿岸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3)非常規水利用率較低,存在資源浪費。膠東地區再生水回用量及海水利用量較低。據統計,青煙濰威東營5市2016年城鎮生活、工業建筑業及三產廢污水排放量為10.58億m3,5市再生水回用量僅為2.06億m3,其余廢污水均排入河道,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對受納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
1)確權劃界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我國水法及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河道、湖泊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使用管理。但由于歷史遺留等原因,工程管理和保護的范圍邊界不清晰、土地權屬不明確。目前,濱州全段及東營天然河道段未進行劃界確權;引黃濟青青島段曹家莊管理站渠段(樁號188+010~192+004)及平度管理處雙山河管理所段韓家鋪西交通橋至雙山河倒虹出口(樁號23+931~25+056)渠段土地所有權存在分歧。已完成劃界的河段也尚未形成電子化和數字化成果,與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同步協調程度不夠。
2)存在違法建筑、違法活動。目前水域岸線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難以有效規范水域岸線利用行為,造成一些渠段違法建筑、違法活動等突出問題較多。違法建筑和違法活動造成岸線亂占濫用,對渠道輸水安全、水系生態等造成影響。根據調查膠東調水工程沿線違法建筑主要為農用房、廠房、民房及其他建筑物等,主要的違法活動有養殖、種植、堆棄垃圾、物料等。
3)部分工程建設標準低或年久失修,難以滿足日常運行要求。部分渠段襯砌工程出現滑坡、塌陷、位移、起鼓、風化等破壞,坡面凹凸不平、勾縫脫落。部分跨渠橋梁欄桿及橋面鋪裝破損,表面混凝土剝落,鋼筋裸露;橋墩位于輸水位以下,阻水較嚴重。部分泵站機電設備老化,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工程管理體系建設遠遠落后于工程建設,與目前運行任務脫節。2014年為解決黃河引水困難實施了渠首移動泵船引水,2015年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建設完成,連續向煙臺、威海及工程沿線實施應急調水、2017年3月完成抗旱應急調水工程建設并投入運行。各項工程建設完成后分別采取了臨時雇工或者代運行等方式,未建立完善的工程運行管理體制、配備相應的工程管理人員。隨著近幾年調水任務加重,遠超工程設計規模,2015年至2018年8月累計引水34.9億m3,累計配水28.5億m3,其中青島16億m3、濰坊8.65 億 m3、煙臺 2.02 億 m3、威海 1.85 億 m3。根據當前膠東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水情況來看,常年調水已經成為常態化,輸水管護工作量加大,工程管理難度升級,相應的人員配備、崗位職責、管理模式等仍沿用舊的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水平下降、運行風險增大等問題,原人員和經費已遠遠不能滿足監管職能拓展的要求。
(3)沙三下發育有異常高壓帶,即高壓流體封存箱。在該異常高壓帶內,儲層儲集物性好,成藏動力足,對油氣聚集成藏起到控制作用。
1)工程沿線保護范圍內仍存在污染風險源。一是工業污染,兩岸保護范圍內仍存在少量工廠,生產廢水和粉碎揚塵可能進入渠道污染水質;二是養殖污染,保護范圍內仍存在小型養殖場,養殖廢水通過排澇系統匯入渠道;三是垃圾污染,兩岸沿線渠堤處堆置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農業廢棄物,污染物質可能經雨水淋濾進入渠道。
2)存在沿線村民非法取水現象。工程沿線村民私自取水現象較普遍,輸水量非正常損失較大,影響調水計劃完成。受傳統觀念及法規宣傳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沿線村民直接從明渠取水用作日常生產生活。
3)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完善。渠道的管理保護涉及水利、國土、交通、市政、環保等多個部門,存在職能交叉、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多頭管理等現象,加上跨行政區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部門間、行業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和統籌機制,在形成執法監管合力方面需進一步加強。
1)切實推進農業節水。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核心,加強渠系節水改造,推廣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等高效節水技術;積極推行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加強灌區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精準灌溉。
2)扎實推進工業、服務業和城鄉生活節水。加快推進工業內外部結構調整優化,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低效率工業企業盲目發展,推進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大力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高效冷卻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鼓勵工業園區實行統一供水、廢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大力推廣使用城鎮生活節水器具,創建節水型公共機構、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居民小區。
3)加快構建節水技術、節水產品市場準入機制。加強節水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節水科技成果,完善節水市場準入標準和強制性認證管理制度,規劃節水產品市場,強化節水產品認證,提高節水產品質量。
1)加強雨洪資源利用。重點實施大中型水庫增容、新建山丘區水庫、新建平原水庫、新建地下水庫、新建河道攔蓄、跨流域雨洪資源調配等工程建設,以流域為單元,建立水庫群調度機制,并在流域上游建設“五小”水利工程,在為上游山丘區提供補充水源的同時,分散利用雨洪水。
2)加大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非常規水利用力度。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回用,鼓勵工業、環衛、景觀使用再生水,促進社會、區域、局域水循環。開發利用微咸水、礦坑水,協調推進城市雨水利用,因地制宜建設城鎮雨水綜合利用工程,實施雨污分流。
3)著力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充分利用膠東調水外調水置換超采的地下水和被擠占的生態用水,以膠東地區為重點,綜合采取水源置換、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加快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1)全面完成膠東調水工程管理范圍劃定。完成渠道管理范圍現場勘定,設立界碑、界樁及各類管理和保護標志,并形成勘測劃界數字成果。依法由政府對劃定渠道管理范圍予以公告,劃界成果進入河長制管理平臺和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庫,實現土地利用統一管理。為水域岸線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保障河道生態健康和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
2)清理整治水域岸線突出問題。按照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攻堅方案》和山東省河長制辦公室印發《山東省“清河行動”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河長制河道問題排查,組織對渠道岸線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的違章建筑以及河道內種植林木、高桿作物,傾倒垃圾、渣土,違法修建魚塘、養殖場,非法取土,破壞堤防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問題清單,按照輕重緩急、分期分批開展清理整治。
3)實施引黃濟青泵站改造工程。宋莊、王耨、亭口和棘洪灘泵站作為調水工程的重要建筑物,已運行30年,機組效率明顯下降,主機組電機、變壓器等電氣設備技術已顯著落后,經濟指標、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等已不符合要求。為確保泵站運行的安全、可靠、穩定高效,實施水泵、電機、變壓器、開關柜、自動化等泵站主要設備改造工程。
1)核定管理人員數量、經費。根據工程任務、特點和需要核定管理人員的數量及經費,調整各部門之間分配不合理的現象,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建立相對統一、公開的核算標準。根據核算標準,做到進人有計劃、有依據,培養人員有目的,徹底解決各級各類人員結構比例不合理,梯隊斷層嚴重的問題。
2)加快推進工程標準化建設。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從長效機制出發,優化推進工程標準化建設,選取部分泵站、閘(閥)站開展制度標準化、安全管理標準化、調度業務標準化建設工作。按照“物、事、崗”全覆蓋的原則,以制定工程標準為突破口,逐步實現一物一標準、一事一標準、一崗一標準,以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標準”為支柱,其他規章制度為保障,構建試點單位標準化體系,加快實現工程規范化、制度化管理。
1)加密設置監控監測設施,強化水質監管水平。在工程沿線設置必要的監控視頻設備,及時掌握水污染事故情況,隨時掌握渠道現狀,為開展水質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在輸水渠重要節點上建立在線監測系統,定時上報監測數據,開發建設輸水工程的水質預警預報系統。
2)規范監管,有償有序“取水”。直接從渠道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利主管部門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村民取水灌溉應該集體化,設置專門的取水通道,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強各部門溝通聯系,落實各部門責任,在河長制辦公室的統一協調下,充分發揮各部門涉水行政執法職能,健全完善執法監管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組織開展聯合督導和執法檢查,保障調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