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協勝,史海英,高凌杰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雜志社 天津300161)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媒體發展把方向、定大局,也為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使新興媒體飛速發展,致使紙質期刊受眾對象規模不斷萎縮,發行量逐年下降。新聞時事類期刊受到的沖擊最大,科技期刊因其在科研學術領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且受到體制機制保護等原因,受到的影響和波動則不是很大。但是,科技期刊傳統的辦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知識傳播的需要,因為科技期刊一般專業性很強,非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或興趣愛好者,很難讀懂文章的內容,這就產生嚴肅感和枯燥感,很難吸引廣大讀者的關注,使其生存環境同樣不容樂觀。所以,要想在新時代傳媒格局背景下獲取一定的生存空間,科技期刊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知難而上,要求與新興媒體進行深度融合,走融合發展之路。
科技期刊刊發范圍一般針對某一專業領域,要始終堅持以“提高辦刊質量、擴大辦刊影響”為中心,樹立品牌意識,突出專業特色優勢,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瞄準世界一流,刊登有特色、有水平、有理論、有技術的高質量學術文章,打造成高水平的理論創新平臺、對外開展學術交流的窗口。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在借力數字技術以提升期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同時,還要借助全媒體在讀者和傳播上的優勢,創新內容呈現形式、豐富傳播手段,提高刊發文章的可讀性,讓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全媒體更迅速、更便捷地傳播。
全媒體時代,讀者閱讀和獲取信息的習慣發生了很多改變,傳統期刊紙質版本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如今的數字時代,數字出版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逆轉的趨勢和潮流。近幾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連續上升,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 年,中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 68.2%,較 2015年的 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1]。數字閱讀方式的盛行使讀者更傾向于進行跳躍式、碎片化、即時性、跨媒體的閱讀,紙質閱讀、整刊閱讀的需求逐漸弱化。一些年輕科研人員更喜歡通過即時快捷的網絡、手機、移動閱讀器來獲取學術信息,致使碎片化、細分化、數字化的單篇閱讀、標題閱讀、觀點閱讀、概要閱讀、引文閱讀、注釋和文獻追蹤閱讀需求逐步加強[2]。因此,科技期刊如不能適應讀者新的閱讀習慣,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融合發展勢在必行。
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人員因循守舊和等靠觀望的惰性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多數科技期刊基于自身特點和專業領域,依附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密集型單位,有充足的經費支撐,生存發展的壓力不大,沒有全面推向市場化,缺乏進行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內驅動力。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在特定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受眾黏度,致使讀者群體相對穩定,很難獲得特定專業以外普通讀者的關注,擴展余地不大,往往沒有迫切進行媒體融合轉型的動力。同時,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網站建設、數字出版還沒有實現真正運轉,致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內容上的嫁接。為此,要充分研究融合路徑,梳理期刊發展存在的問題,找準融合的切入點,適應全媒體不斷發展的新形態、新特點,推動出版編輯人員思維和行為方式轉變。
觀念改變一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才能做強做大,只有融合起來,期刊才能爭取發展的主動。期刊編輯出版人員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樹立危機意識,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業務精湛的編輯工作者。要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當前,科技期刊大多仍以紙質印刷出版為主,大部分科技期刊所謂的數字化出版大多只是將出版期刊電子文檔提供給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大型數據庫供讀者檢索和下載閱讀。這種方式對以手機為移動閱讀終端的推送力度不夠,達不到即時化、精準化、個性化、差異化傳播的要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3]。
要加強期刊信息傳播技術應用研發,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相互融合,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推動期刊向移動化、數字化、互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發展,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探索新媒體發展模式,整合網上網下、線上線下資源,拓展產業鏈,借力商業、行業、學報、單位的網站,借力微博微信、手持移動終端等傳播平臺,實現新業態的突破[4]。
科技期刊編輯部一般規模小,實力不足,受專業性限制,多為“單打獨斗”的分散經營,無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因為依附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大部分出版單位不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受各種體制機制制約,缺乏自主性,對媒體融合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同時,新型媒體多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形態出現,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和關注度,而科技期刊多以文字為主,難以引起讀者興趣,必須將文字轉化為其他形態,這在事實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一方面,學術論文論述的觀點往往貫穿整篇文章,對內容進行再處理再加工有一定難度,需要大量專業領域的專門人才才能完成;另一方面,以數字技術對文字進行轉化也有難度,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期刊融合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創造各個方面的因素和條件,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從頂層進行設計,制定相關制度機制,對期刊融合發展從制度上進行扶持,鼓勵有條件的先行先試,進而帶動和促進期刊全面融合發展。
內容永遠是傳播的主體,渠道是為內容服務,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關系,應是讓先進的渠道更好地傳播優質的內容。一是樹立品牌意識。文章的學術水平是科技期刊的命脈,必須強化辦精品期刊的理念,堅持在學術深度上下功夫,要確保期刊是本專業領域最權威、最專業的,能夠使期刊引領專業發展方向,成為專業領域科研人員的良師益友。二是延伸傳播形式。傳統紙質期刊的傳播形式主要是整本單向傳播,新形勢下,無法滿足研究人員對本專業領域知識的個性化需求。應對讀者個性化、精準化、碎片化、差異化的需求,科技期刊要運用新興數字技術,對文章進行再加工、再處理,并進行精準推送。三是豐富表現形態。相對于純文字閱讀,讀者更喜歡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的方式進行閱讀。因此,要盡可能將單一學術內容進行多介質形態轉化。由于將科技期刊純文字的內容進行圖片化、音頻化、視頻化改造有一定難度,要對內容進行二次深度開發,以滿足讀者多樣化閱讀體驗。四是構建傳播平臺。媒體融合背景下,越來越趨于一體化和多功能化[5]。要提升文章傳播的及時性和影響力,就要積極構建全媒體時代期刊融合的立體傳播平臺,打破期刊周期性延后弊端;同時,改變單一傳播方式,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媒體技術,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全媒體傳播平臺,使讀者能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通過 APP、手機等閱讀終端獲取所需要的個性化學術信息。
科技期刊融合發展,人才是關鍵。一要根據期刊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有計劃地對編輯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和全媒體傳播技能培訓,完成人才的轉型升級,提高人才駕馭辦刊工作的能力。二要著力建設一支多元化復合型人才隊伍。科技期刊編輯不僅要具有精深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對稿件學術水平的辨析能力,還要具有過硬的編輯業務技能,今后更需要具有全媒體的傳播推介能力。作為出版單位,要提供良好的拴心留人環境,培養造就一批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紀律嚴明、作風正派的新型科技期刊人才隊伍[6]。
科技期刊是為科學研究服務的,是學者們信息交流的平臺。期刊作為一種知識產品和知識創新平臺,應抓住知識服務這個轉型升級的核心和關鍵,尋找融合發展的新增長點。要創新服務方式,利用公共信息平臺、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和創新,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性技術,加強統計與分析、鏈接與引文交叉等功能,提供各種評價和數據支持服務,以吸引讀者。當前,出版模式多元化發展,科技期刊要通過創新服務,開發新的業務增長點,促進科學技術創新,以創新的產品提升服務深度、層次和效率[7]。
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更重要的是思維、服務、經營和傳播方式的全面融合,而不是簡單地數字化。科技期刊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出版人員與編輯要主動作為,順勢而為,堅持以內容為核心,以質量為根本,根據自身學科專業特點設置特色欄目,科學設計選題策劃,加大組稿約稿力度,爭取優質稿源。樹立品牌意識,注重編輯技能的多元化,大力加強科技期刊質量建設和品牌建設,運用多種傳播形式和傳播方式,加強宣傳策劃和推廣。加強科技期刊科學謀劃,加快科技期刊發展步伐,實現新跨越。加強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的深度融合,加強科技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學術功能和社會責任。推動期刊轉型升級、促進全媒體時代期刊融合發展,著力培育全媒體平臺,創新思路方法,為期刊的融合發展尋找方向、確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