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洋村,張鳳英,周利華,匡 玲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合肥 230022
全球平均每天約有830名女性死于妊娠或分娩并發癥,近73%的孕產婦死亡是由于直接的產科原因[1-3]。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產后24~48 h是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期,占孕產婦死亡總數的27.1%,其中由于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占70%~80%[4-6]。目前治療子宮收縮乏力藥物有縮宮素、前列腺素類藥物、麥角新堿、氨甲環酸等[7-8]。近年來臨床上對于神闕穴的應用不斷增多[9-10],其在產科的應用也取得了相應成果,如艾灸神闕穴可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11]。本文回顧近幾年的相關研究,對艾灸神闕穴防治產后出血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護理實踐提供參考。
神闕穴屬于任脈,又名臍中、臍孔,任脈作為陰脈之海,能總任諸陰,神闕穴可通過任脈與全身的陰經相聯;而督脈作為陽脈之海,能總督諸陽,神闕穴也可通過督脈與諸陽經相聯;沖脈作為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可以調節十二經脈氣血,因此神闕穴可通過沖脈與十二經脈相通;帶脈則行于腰腹,可約束諸經,腰腹部作為沖、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所以神闕穴可以通過帶脈與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及沖、督相聯[12]。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之功效[13]。神闕穴與十二經脈相聯,相通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并且與督脈、沖脈及脾胃二臟關系密切,故有“臍通百脈”的說法。神闕穴位于身體正中,真氣所承,因此艾灸神闕穴還有溫陽復脈,回陽救逆,培本固原功效。神闕穴所處中焦與下焦交界之地,系臍下腎間動氣之處,所以艾灸此處有溫腎暖宮之效[14]。
產后宮縮乏力與全身因素(產婦精神過度緊張、恐懼、體質虛弱等)、產科因素(產程延長、體力消耗過度、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子宮因素(子宮肌壁損傷、子宮肌發育不全、子宮肌纖維過分伸展)等有關[15]。傳統中醫將神闕穴視為調理陰陽、舒暢氣血、平衡人體的要穴,在應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艾灸法在神闕穴治療方法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艾條灸、艾盒灸等直接灸法及隔鹽、隔姜、隔藥物、隔玉等隔物灸法。艾灸法具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配合神闕穴的高敏感度,對以寒涼虛證為主的多種病證均具有較好療效[16]。艾灸神闕穴在防治產后出血方面療效顯著,其原因可能為:神闕穴為調節氣血的重要穴位,同時此穴解剖位置特殊,此處組織結構較為薄弱,所以通過神闕穴進行艾灸,一方面是可刺激局部神經末梢,從而有效調節神經系統的反射與傳導功能,另一個方面是通過溫煦作用,改善局部臟器血流和功能[17-20]。此外,神闕穴作為人體中結構最特殊、定位最明確的腧穴,其被作為神氣通行之門戶,具有回陽蘇厥、溫補脾腎、調補沖任、養生延年的效果;艾灸產生的紅外線可以穿透人體,進入機體內部,從而達到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艾灸神闕穴可以有效防治宮縮乏力所致的產后出血[11]。
中醫將產后出血稱為“血崩”,主要是由于產后氣血不足、氣虛所致,如果產婦身體虛弱、產程過長、產時用力耗氣或產傷出血損耗元氣,則會導致氣不攝血,沖任不固,統攝無權而引發產后失血。中醫認為宮縮乏力的主因為氣虛,因此在治療產后出血中及時調整氣血十分重要。艾灸神闕穴適用于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證及元氣暴脫引起的虛脫,臨床上查體見產婦宮底升高,子宮柔軟,宮體呈袋狀,符合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表現或出現產后出血的征兆時即可使用。中醫范疇內的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證,如患有高熱、高血壓、肺結核、熱性哮喘、嚴重貧血、艾草過敏、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神闕穴,患有器質性心臟病伴有心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的患者也不宜使用。同時,如果產婦在過度饑餓、過度飽腹、大汗淋漓、情緒過于激動、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也不宜使用[18]。
對于有宮縮乏力所致的產后出血征象的產婦,艾灸神闕穴的應用可有效預防產后出血;對于已發生的宮縮乏力所致的產后出血產婦,艾灸神闕穴聯合宮縮藥物治療可較大程度改善癥狀,有效提高護理水平和質量,改善產婦就醫感受,發揮中醫在臨床中的優勢,對于傳承中醫文明及中西醫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羅青等[21]將經陰道分娩的152例產婦隨機分為研究組(78例)和對照組(74例),對照組在胎兒娩出后常規予產婦肌內注射縮宮素10 U,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艾灸神闕穴,時間20~30 min。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婦產后2 h出血量為(157.01±5.68)ml,對照組為(248.25±10.38)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產婦產后24 h出血量為(301.13±7.56)ml,對照組為(387.56±12.59)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2.56%、對照組為8.12%,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徐雯等[22]為觀察隔鹽艾灸神闕穴在預防陰道分娩產后出血中的效果,將120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研究組(60例),對照組單用10 U縮宮素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隔鹽艾灸神闕穴。干預方法:使用精細鹽填平產婦肚臍,在臍周腹部皮膚覆蓋上一層保護膜,點燃無煙艾條的一端后放置于特定艾灸盒內,對準肚臍,距離肚臍約2 cm,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不能過分灼熱,艾灸時間約0.5~1 h。結果顯示研究組產后2 h、24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產后出血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芮雪峰等[23]將80例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在胎兒娩出后常規予產婦肌內注射縮宮素10 U,5 s內注射完成,同時對產婦的子宮進行按摩,再予以前列腺素類藥物,觀察組予產婦肌內注射縮宮素10 U,并艾灸神闕穴,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2 h出血量及24 h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臨床總有效率和治療后的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以及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對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產婦給予隔姜艾灸神闕穴,也取得類似效果。孫波[24]將120例行剖宮產的高危產婦分為對照組(60例)和觀察組(60例),對照組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10 U肌內注射,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隔姜艾灸神闕穴,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產后2 h、24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子宮收縮率高于對照組。
艾灸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神闕穴是調節氣血的重要穴位,艾灸神闕穴不僅影響全身機能,并且對于防治產后出血也有重要作用。在以縮宮素防治宮縮乏力所致產后出血的基礎上艾灸神闕穴,通過神闕穴來調理氣血、溫經止血、逐寒化濕,起到促進子宮收縮、防治產后出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