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曉 磊, 漆 連 波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分局,四川 彭山 620860)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作為一種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目前受到國家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企業由純施工逐漸參與到投融資建設當中。企業模式的改變使得企業在盈利過程中充斥著各種風險。而企業經營的一個重要環節便是設備物資采購,其如何在順應企業運營模式下獲取利潤、降低企業成本是企業經營的核心。在PPP項目中,設備物資采購包括制定采購計劃、采購報批、選擇供應商、詢比價、采購招標、簽訂合同、執行合同、貨物驗收、結算、付款等環節。由于不同因素的影響,致使采購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相應的風險,如果對這些風險認識不到位、把控不力,企業的采購過程就容易混亂,存在采購行為不規范、不透明、以權謀私、弄虛作假等現象,進而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鑒于設備物資采購在工程建設項目投資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因此,提高對PPP項目中設備物資采購風險的認識程度,施以有利措施干預風險源,加強對風險源頭的管理與控制是企業在設備物資采購過程中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企業創效的有力保障。筆者論述了PPP項目中設備物資采購存在的采購風險并提出了加強內部控制的建議。
(1)市場風險:一是當市場發生變化時給企業采購造成的風險。比如價格的突然上漲導致物資供應困難,既使企業采購成本突然增加,但同時對工期也會產生較大影響;二是當企業在采購價格合理的情況下批量采購,但因該種物資受外因影響可能會出現價格暴跌而引起采購風險[1]。
(2)政策風險:是指由于國家及地方政府新的經濟干預、環保與水保等政策的實施影響給企業采購造成的經營風險。
(3)質量風險:一方面,由于供應商提供的設備物資未達到質量標準要求,從而導致工程未達到質量標準,給工程項目造成技術、經濟、安全、企業聲譽等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因采購的原材料存在質量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工程的實體質量安全,從而影響到工程的交付期,進而降低了企業在社會中的信譽和競爭力。PPP項目中部分基礎設施及主體工程需投入大量設備設施,待運營維護期滿后設備將作為主體工程附屬設施無償移交于當地政府。若因設備物資及附屬設施存在質量問題,將會導致主體工程的運營及移交出現問題。
(4)履約風險:一是供應商的資金能力、生產能力、技術能力等不足,簽訂空頭合同,使企業所需的設備物資無法得到保障;二是供應商經營不善或其他原因等無法履約并終止合同,違反合同條款規定并造成經濟損失;三是以預付款形式進行采購的物資,由于供應商主觀和客觀原因,既無供貨能力,又不能返還預付款造成的損失。
(5)自然意外風險:是指由于自然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供應條件的變化,例如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導致運輸道路的中斷等給企業造成的供貨中斷風險。
(1)計劃風險:是指在企業運營過程中設備物資計劃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學,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導致盲目采購或不合理采購造成的風險。PPP項目往往投資巨大,存在融資困難、風險高等特點。因此,為降低企業資金占用,減輕融資壓力,在設備物資采購過程中根據施工組織計劃加強采購計劃管理,避免物資積壓造成資金占用等影響。
(2)合同風險:一是采購人員在簽訂購銷合同時考慮不當致使合同條款模糊不清,盲目簽約;二是合同行為不正當。供應商行賄,與采購人員之間存在舞弊行為,套取企業采購標底,使其在投標過程中處于有利地位;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亂,報批資料、詢比價資料等相關支撐材料遺失造成的合同管理風險[2]。
(3)驗收風險:設備物資在驗收過程中易存在數量上缺斤少兩;質量上以次充好;規格型號不相符,驗收不及時等風險。
(4)庫存風險:一是供不應求時庫存可以保障現場正常生產,供過于求時造成物資積壓,占用大量資金積壓,失去了資金的機會利潤,形成存儲損耗風險;二是市場行情波動較大,盲目囤積物資易造成物價減值風險;三是長期積壓物資容易造成物資變質甚至報廢等風險。
(5)內部人員責任心風險:是指在設備物資采購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不作為、失職、瀆職,在不可預見事件上不能把好關而造成的各種損失風險。
(1)信息對于采購風險的作用。信息流通是現代社會中的重要資源,也是決策者進行成功規劃的根基。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從競爭的角度上講,誰掌握的信息及時、準確、占有的信息多,誰就能在競爭中手握主動權,有制勝的先機。掌握充分的信息可以提高決策方案的準確度,減少決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降低決策風險。例如明確采購價單價就必須要在掌握市場資源狀況、了解市場信息、充分對市場進行調研、市場價格以及到貨產品綜合生產成本、來源等信息的基礎上完成。對于采購數量較多、采購整體金額較大,受外部環境影響價格波動較大的設備物資,筆者建議采用浮動價[3]進行采購,避免價格過漲、過跌造成的經濟損失。
(2)PPP項目風險信息的處理。PPP項目與傳統項目不同,PPP項目中市政工程居多,受地方政策及環境影響信息波動較大,信息資料常常分布較散,因此,作為PPP項目的采購人員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首先要多渠道搜集各種與采購風險相關的信息。要盡可能地拓寬信息渠道,保持信息的實效性、準確性和流暢性;其次,對獲得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部分作為采購決策的依據,為采購風險的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企業沿著正確的經營方向前進。
一定要加強內部制度與程序的完善,同時,采購業務人員應加強對相關政策、采購程序、工程技術及經濟知識的學習。加強集中采購,做到采購程序公開、公平、公正、依法合規。不斷加強法律觀念的學習、職業素養的建設,做到依法辦事,增強企業內部的風險防范能力,從管理源頭杜絕人為采購風險的產生。
(1)加強對設備物資需求計劃以及采購計劃的管理。需求計劃、采購計劃是設備物資采購管理的源頭,是開展采購工作的依據。計劃的提前性便于開展采購策劃工作,科學謀劃資源配置方案,超前籌劃采購方式和采購策略。PPP項目與傳統項目不同,在中國電建設備物資集中采購管理辦法中明確要求投資建設項目包括工程建設、房地產投資開發、BT、BOT、BOO、BOOT、BLT、BTO、PPP項目、PMC(工程項目管理承包)代建制項目以及通過融資/投資獲得的EPC項目所需設備物資采購必須依法招標,“依法必須招標類”中單項合同價達到200萬元以上人民幣的要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采購[4]。傳統項目中,要求合同估算價在2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成套機電設備、制造類原材料,合同估算價在1 0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工程項目物資要以招標或競標方式進行采購。因此,企業在項目實施準備階段其物資計劃的編制依據是否合理;調查預測是否失真、存在偏離實際的情況;采購要素(采購數量、采購目標、采購時間、使用計劃、質量計劃)是否有保證措施等是企業采購工作的決策性因素。
(2)加強采購合同的管理。
①合同簽訂過程審查。合同簽訂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合同簽訂時,一是要審查簽訂經濟合同當事人是否是單位法人或委托代理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二是要審查經濟合同的主要條款是否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的相關規定及上級單位在管理文件中的要求;三是要審查經濟合同的主要合同條款是否清晰完備、內容規范、合同簽訂是否符合國家政策及法律程序。通過各部門及相關領導對合同會簽審查,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缺少的必備合同條款應予以增補;對合同內顯失公正的內容予以編削,從而減少執行過程中合同糾紛的發生[5]。
②合同執行過程審查。一是審查合約的交貨期執行情況是不是從嚴按合約規程執行。二是審查設備物資驗收工作執行情況,是否對物資出入庫及發放過程進行驗收控制。三是對不合格產品控制執行情況進行審查,發現不合格產品時應及時記錄,未達到驗收標準時應采取相應措施。四是重視對合同中存在異議的處理。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存在異議是客觀存在的,當產生異議時應及時溝通協商并按照規定程序進行處理,盡可能地降低風險。例如,受外圍因素影響導致產品價格變化時應及時談判協商,然后簽訂補充協議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企業控制采購風險的關鍵是與供貨方之間創立良好互惠供求的合作關系。良好的供求關系可以降低采購成本。選取供應商,首先要對供應商進行調查、考察,對供應商的品牌、信譽、能力、銷售業績、注冊資金、質量體系等做出整體評估。組成供應商評選小組,對供應商的質量水平、交貨能力、價格水平、售后服務、技術能力等進行評估;其次,對所需的產品性價比、數量、付款期、售后服務等進行溝通交流。在評估完成達到合格供應商要求后再進行合作。雙方可以在市場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共同抵御,實現共贏。
(1)預警系統。對存在風險較大的要素設定警戒值,加強風險分析,及時發現風險源,對風險源進行識別、評估并明確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預案。例如,對原材料價格波動設定警戒值,當原材料價格波動范圍臨近警戒值或高于警戒值時立即啟動相關預案,以減少經濟損失。
(2)應急預案。根據在管控采購風險過程中制定的應急預案,一旦發生相應的采購風險后可以立即啟用相應的應急預案,從而降低損失風險。
筆者論述了企業在PPP項目中設備物資采購存在的風險及所采取的內部控制措施,作為企業中的管理者,應當從自身做起,學習管理知識及
采購技巧,加強責任意識,將采購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