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君,田素明,何非方,楊麗黎,馮金娥,喬世娜,章曉明,宮曉艷,莊一渝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
疼痛醫學屬于新興交叉學科,疼痛護理隨著疼痛醫學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國內外各項疼痛管理指南均指出:疼痛管理在組織、過程、結局等環節均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合作。自2009年起,等級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疼痛管理質量評審條目不斷細化,疼痛管理質量在臨床醫療質量評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加速康復外科的實施,疑難重大手術的開展均對醫療結局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疼痛管理質量是衡量醫療質量的指標之一,優質的鎮痛服務是患者滿意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疼痛管理的實施者為醫護人員,因此醫護人員疼痛管理能力高低影響疼痛服務質量。專科護士是在某護理領域具有較高的護理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能獨立解決該專科護理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專門從事該專業護理,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臨床注冊護士[2]。為提高臨床疼痛管理質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護理部設立疼痛管理專科護士,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疼痛管理專科護士應聘者要求具備護理學本科及以上學歷(2019年起要求碩士學位及以上);有8年以上臨床經驗的注冊護士;具有優秀的健康宣教能力和臨床教學經驗;臨床護理知識扎實全面;具有評判性思維,能出色完成護理工作;具有慎獨精神及優秀的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有參與并發起護理質量改進項目的能力;具有英語會話、書寫、交流、閱讀能力[2]。護士自愿報名或護士長推薦,首先通過筆試,測試英語閱讀能力和專業知識;其次通過面試及民意測評,綜合考評考察其解決問題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協作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素質;最終由麻醉疼痛科主任、護理教育部主任、護理副院長共同協商后確定錄取人員。向受聘護士發聘書聘任,并在護士長會議上宣布任命。
根據浙江省衛健委及護理學會對專科護士的培養要求,并結合疼痛專科特色,疼痛管理專科護士需具備4個方面的核心能力,即高水平的臨床實踐能力、教育咨詢能力、多科合作能力、科研循證能力。對受聘的疼痛管理專科護士進行為期6個月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學習和臨床見習。理論知識學習通過參與國家或省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分析臨床案例、自學疼痛管理指南等方式進行。臨床見習通過跟隨疼痛專科的高年資醫生出門診、疼痛查房,觀摩疼痛專科的高年資醫生氣道管理、鎮靜程度監測、患者自控電子鎮痛泵配置等,觀摩鎮痛有創治療,參與醫療組的各項醫療查房等方式進行。培訓期間鼓勵疼痛管理專科護士以醫院服務范疇為基礎,重視繼續教育、各類專業資格證書的考取,通過院內認證以獲得從事疼痛專科的技能資格。見習6個月后,安排疼痛管理專科護士進行醫療及護理的雙重考核,從專業技能、專業素質及教育咨詢發展3個方面(共27個條目)進行評價,分自評及主管評價2種評價方式[3]進行。
1.3.1實施臨床疼痛護理
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在疼痛專科醫生或麻醉科醫生的指導下開展疼痛查房,評估患者的鎮痛效果和鎮痛藥物不良反應,落實醫療團隊鎮痛醫囑并及時處理患者的疼痛問題,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專業的疼痛護理,并對患者開展規范化的臨床鎮痛宣教。
1.3.2開展疼痛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
護理部任命一名疼痛管理專科護士擔任院內疼痛護理委員會主席,負責組織新護士崗前培訓及院內院外疼痛相關在職繼續教育項目。通過護理教育平臺向醫院臨床各科護士提供疼痛護理相關在職培訓;指導院內疼痛護理委員會成員制作案例分析課件,如急性疼痛個案的護理(包括開展鎮靜反應程度評估、疼痛評估等)、癌癥疼痛個案的護理(包括阿片藥物的滴定、藥物不良反應處理等);同時熟練掌握疼痛專科設備的使用和故障解決方法,為臨床護士提供鎮痛技術相關咨詢服務。
1.3.3參與多學科合作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在組織、過程、結局等環節均需要多部門多學科合作,因此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參與協調多學科合作的疼痛管理流程的建立,制定并推廣疼痛護理領域內的標準化操作程序的應用。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定期參與加速康復外科、重癥監護室序貫鎮靜鎮痛降階梯治療、難治性癌痛等個體化多學科聯合治療(MDT)會診,協助疼痛專科醫療團隊將制定的鎮痛計劃落實,向醫生報告患者疼痛評估結果及具體落實情況,并指導床邊護士運用藥物及非藥物措施處理疼痛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從而達到醫療與護理有效溝通協調及反饋指導,進而促進疼痛科醫生、麻醉醫生、專科醫生、藥劑師和護士之間的有效交流。
1.3.4完善疼痛護理質量管理
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參與完善疼痛管理中所涉及的規章制度,如《疼痛管理》《圍術期急性疼痛護理規程》,負責更新護理實踐指南中《疼痛評估》《鎮痛泵使用期間鎮靜反應程度評估和異常處理》《硬膜外鎮痛期間抗凝藥物使用管理》等具體章節[4];完善疼痛管理中所涉及各步驟的規程及規章制度,有效改變了醫護人員的臨床實踐[4]。疼痛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后,護理部授權疼痛管理專科護士通過主導的“疼痛評估記錄符合率調查95%以上”質量改進項目監測臨床護士對患者的規范化疼痛評估及干預疼痛行為,同時幫助醫院向護士推廣正確的疼痛評估工具。
疼痛管理專科護士設立及開展工作以來,協助疼痛診療團隊修訂疼痛管理制度15項,修訂完善疼痛治療規范20余項、健康教育書面及視頻資料10余種。疼痛管理專科護士負責圍術期疼痛查房5 000余人次/年;參與麻醉專用病例管理與隨訪工作3 000例/年;撰寫疼痛管理自學包,并定期更新;負責新護士崗前培訓200余人次/年;主持疼痛護理委員會會議6次/年。疼痛管理專科護士主導參與了“疼痛評估記錄符合率調查95%以上”等質量改進項目。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協助疼痛護理團隊成功申請廳局級課題10余項,作為副主編參與疼痛護理學教科書撰寫,參與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并授課。
隨著癌痛規范化治療示范醫院、加速康復臨床示范中心、疼痛科、無痛醫院建設要求的提出,對規范化急慢性疼痛護理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臨床護士的疼痛評估及鎮痛技術維護能力直接關系到臨床疼痛護理質量。為提高臨床護士的疼痛評估及鎮痛技術維護能力,2005年起美國護士認證中心(ANCC)開展了疼痛管理護士和疼痛管理高級護理實踐護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 角色的培訓認證[5-6]。2019年起,部分省護理學會成立了疼痛專科護士培訓基地[7],但全國范圍內對疼痛專科護士的資質認定及角色功能尚未統一定義。本研究基于國內外醫院疼痛專科護士的角色設立和實踐經驗,結合醫院臨床特點,設立了疼痛管理專科護士,應聘者從學歷、護齡、工作經驗、筆試、面試等多方面進行選拔,從源頭上選取臨床上最適合疼痛管理方面的護士;對受聘的疼痛管理專科護士,進行臨床實踐能力、教育咨詢能力、多科合作能力、科研循證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同時參加疼痛專科的高年資醫生出門診、查房等臨床實踐,并在培訓6個月后進行醫療及護理的雙重考核,以提高疼痛管理專科護士的水平。參考相關文獻綜述[8],綜合分析各個專科護士的核心能力內涵,均涉及專科實踐能力、評判性思維、科研能力、咨詢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及專業發展能力等維度,因此,設立疼痛管理專科護士工作內容為實施臨床疼痛護理、開展疼痛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參與多學科合作疼痛管理、完善疼痛護理質量管理,其中臨床疼痛護理包括評估疼痛情況、落實疼痛處理措施,并向患者做好疼痛宣教,以提高臨床疼痛護理質量;疼痛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主要對院內外護士進行疼痛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指導臨床護士鎮痛技術,從而全面提高護士疼痛護理水平;多學科合作疼痛管理,通過會診和指導護士等方式加強普通護士與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達到最優效果;完善疼痛護理質量管理,主要對疼痛管理中所涉及的規章制度的完善及更新,保證疼痛管理規章制度正確、有效的使用,以促進疼痛專科的發展。疼痛管理專科護士設立及開展工作以來,為醫院培養疼痛護理的專業人才,有效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疼痛護理知識,進而促使醫護間關系更和諧,從而起到了組織、協調、管理、培訓、質量控制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