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園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7)
隨著高校擴招的落實與實施,絕大多數學生都圓了自己的“大學夢”。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建筑專業逐步發展成為普通高校的熱門專業,同時也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建筑專業實用型人才。但是就目前而言,建筑專業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掌握程度,亟需得到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
現在很多學生對專業課程提不起興趣,歸根結底是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很多學生并非是自身愛好選擇的建筑專業,可能是出于其他因素才選擇的建筑專業,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學習效果自然難以達到預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部分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新課程的接受能力較弱,加上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對現有課堂形式難以提起興趣,嚴重者產生厭學情緒。除此之外,由于大學環境相對寬松,對學生的約束性不強,很多學生對專業課程缺乏興趣卻癡迷課外讀物或者電子游戲。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學生掌握不到學習方法,在學習中不善于總結領會,課前沒有預習,課后對于學習的內容也沒有進一步的領會,導致知識難以達到有效累積。
面對以上問題,如何確立學生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優化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是我們在專業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本文以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課程教學為例,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出發點,探討對學生在建筑專業課程教學中學習能力的變化,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分析。
作為一門專業性強的課程,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課程對于建筑專業學生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該課程教學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對柱、剪力墻、梁等各種構件的平法識圖規則和節點標準配筋構造進行理論指導,很多學生即使掌握了相應的理論知識,在后續的實踐過程中也難以將其合理運用起來,很容易造成在作業過程中“紙上談兵”現象的發生。通過階段性的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對原有的理論教學進行策略性改革,著重從實際出發,以工作任務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采用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及時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兩者相互融合,既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也優化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例如,在鋼筋混凝土梁鋼筋綁扎對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進行設計,效果得到明顯提升。首先,在固定學時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情景化描述,將整個階段分為8個部分:第一,工作情景描述。嚴格按照標準建筑施工程序對學生完成梁的鋼筋綁扎進行實施,并進行監督指導。第二,制定學習任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好引導作用,可對學生采用分組的模式,結合施工圖紙對節點鋼筋構造及鋼筋下料計算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第三,制定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能熟練正確地認識施工圖紙,在此基礎上梁中鋼筋類型及作用熟練掌握,并計算梁中鋼筋的下料長度。第四,明確學習內容。該階段主要是對學習目標進行實踐化學習。第五,提供符合學習條件的教學環境。如多媒體教室、建筑圖集、混凝土鋼筋等教學材料。第六,制定教學方法。以小組的模式進行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第七,教師完善教學流程,確保教學實施到位。第八,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采用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
通過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混凝土結構平法識圖課程中,教學效果得到極大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明顯提升,可見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需要去解決。
首先,在教學環境上,由于采用小組模式,教師在進行指導時是針對小組提出的問題,不能完全兼顧到每個學生,個別學生容易出現依賴現象。其次,在教學內容上,部分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不能完全代入到模擬環境中去,這需要對教師隊伍進行進一步培訓,促進雙師型隊伍建設。第三,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部分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