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軍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市 712046)
陜西民辦高校數量和規模在全國都排在了前列,科技扶貧工作也應給全國樹立榜樣。科技扶貧工作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民辦高校都是應用型高校,大部分民辦高校的主要精力在于教學,學校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不夠高,學校整體科研能力還不強,因此科技扶貧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民辦高校辦學歷史較短,教師的科研能力整體不強,一些學校領導重視度不夠,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教師隊伍還沒有形成,科技扶貧工作參與人員表現不足。第三,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學費,專門用于科研的費用太少,因此人力、財力得不到保障,濃厚的科研氛圍自然難以形成,科技扶貧工作得不到質量方面的保障。第四,領導科技扶貧意識不強,大部分學校認為民辦高校沒有必要像公辦學校那樣認真,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形式上,拍個照片,召開個座談會,搞個講座之類的。第五,上級主管部門對民辦高校的考核不同于公辦高校,考核形式不夠多樣性,沒有根據學校的特長、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核,而是停留在總結報告,照片和網上宣傳材料,沒有深入了解情況進行考核。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優勢,也有自身的劣勢,是公辦高校的有力補充,應該結合民辦高校的辦學特點,發揮民辦高校的特長積極做好科技扶貧工作,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好服務,對民辦高校口碑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
陜西民辦本科高校也是陜西高校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好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科技扶貧工作,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做:第一,積極按照政府的要求,到對口幫扶縣進行調研,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制定科技扶貧方案,并與對口幫扶縣進行對接研討論證方案。第二,成立由主管科研工作副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周密計劃,做好與對口幫扶縣扶貧局之間的對接溝通。第三,民辦高校應該樹立信心,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結合對口幫扶縣經濟發展特點,尋找技術培訓、科技講座、科普宣傳等活動。比如說,一個服裝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可以在對口縣組織開展服裝裁剪培訓班,開展幾期培訓,培訓出來的貧困青年人可以到一些紡織企業去當工人,同時也可以培訓一些像繡花、拼布等技術,使這些年輕的貧困人口掌握一定的技術,從而靠技術賺錢脫貧。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可以到對口幫扶縣,為村、鎮青壯年貧困人口做計算機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掌握電商知識,開網店賣農產品或者當地特產賺錢;有師范專業的高校可以選送老師去培訓提升對口縣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派優秀學生去支教等;有農技專業的學校,可以選派人員去農村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達到脫貧的目的。第四,要完善科技扶貧工作成效考核制度,不是出去轉幾圈,拍點照片,掛個條幅就行,是要動真格的,主要是制定好考核制度,全省民辦高校之間進行評比,做好比、學、趕、超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在來年的招生計劃,專項經費等政策適當給予傾斜。
第五,民辦高校要樹立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不要把科技扶貧當成負擔,科技扶貧工作做得好,很容易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口碑,對學校的招生工作、就業工作都有很好的幫助,對學校來說利大于弊。
第六,民辦高校的領導一定要意識到,民辦高校在社會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對口幫扶單位也不要用歧視的眼光看民辦高校,要以“不管是民辦還是公辦都是黨辦的意識”來看待,這樣科技扶貧工作一定能夠做好,做出成效,才能為黨在新時期的脫貧攻堅工作添磚加瓦,才能真正做到高校服務社會的基本任務。
總之,民辦高校科技扶貧工作要搞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需要做好深入的調研,根據辦學專業優勢,結合對口單位,制定好周密計劃,做到思想重視,政府引導,制度導向,成效導向,因地制宜,這樣才能使民辦高校發揮好服務社會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