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珺
(河池市宜州區石別鎮中心小學 廣西河池 54630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一,它是對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把握好閱讀教學這一重要環節,教師和學生就能占據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地位。新課程提倡閱讀融入生活,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生活常態,學生主動去閱讀,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成為閱讀的主體。語文課根據這一理念,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但是在調整和完善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學生閱讀心理的角度來看,“閱讀期望”是學生內心預期的情景,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閱讀期望決定了學生閱讀的深度和閱讀的實效。在語文課上,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剛開始自主預習閱讀課文時往往表現出對課文極大的興趣,但當教師講課時,學生就會感到困倦和沒有興趣。究其原因,學生的閱讀期望不高是決定性因素。三年級的學生大多喜歡情節,喜歡生動的東西,預習后大概知道了課文情節,閱讀期望得到了滿足,最終導致了對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不高。然而,閱讀不僅僅是閱讀課文的內容、情節,還要有積極的思維和豐富情感活動,如果學生僅僅對課文表面的內容和情節就感到滿足了,語文閱讀教學就失去了它本身原有的深刻的意義,教學效果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和閱讀個性化的主要表現。個性化閱讀不僅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正確積極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的體驗和感受,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互相傾聽、交流。在當前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學生片面解讀“個性化閱讀”。他們認為“個性化閱讀”就是與眾不同,挖空心思提出一些新奇的、奇怪的問題,想要得到老師的“想法新奇,思維活躍”這樣類似的表揚。從表面看上去,課堂氛圍很活躍,學生很積極,課堂參與性高,但是這樣的活躍課堂背后是什么呢?是缺少教師正確積極的引導,是學生對文章的隨意解讀,個性化閱讀變成了學生混亂的,隨意的閱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總會針對學習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課堂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問題設計得太過具體,每個小知識點都通過提問的方式呈現出來,就會造成學生只知道回答老師的問題,而不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使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思維越來越局限。如果問題設計得過于寬泛,一個問題中包含著許多知識點,就會造成學生不知道該從哪個知識點入手來回答問題,問題回答不全面、不正確,容易打消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造成課堂學習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教師的問題設計合理,提問方式不靈活。
此外,在語文閱讀課上,為了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總是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很好、很棒、很優秀”此類模糊籠統的評價。無論學生回答什么問題,怎樣回答問題,老師都鼓勵他們、肯定他們,這樣造成學生錯誤地認為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是有創造性的,而不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
提高學生的閱讀期望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文化積累。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論語》《寓言故事》《三寄小讀者》《幽默三國》等,都能讓學生閱讀。知識儲備、文化積累并不是一日、幾日就能增加的,而是在語文學習中逐步積累的。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故事會、小小演說家、詩歌誦讀等形式的活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可以在班級開設一個閱讀角,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課外讀物。其次,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可能有所欠缺,當他們面對眾多的文章和讀物時,他們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讀起,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讀。這時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閱讀,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教給他們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讓學生知道文章的哪些內容是能略讀的,哪些內容是必須精讀的,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閱讀感受。對于學生獨特的理解,教師應該尊重,應當給予學生鼓勵。但是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自身經驗、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的局限,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和引導必不可少。
課堂提問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問題問得很具體,問題就會變得僵硬,答案就變得單一,對于這樣的課,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無聊,毫無興趣。好的課堂提問應該是開放性的、逐步遞進的。
為了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老師經常會說“不錯,很好,很棒”,這樣說沒問題。但老師忘記了一點,他沒有說那個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只是說很好,可能學生的回答已經偏離了主題。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給予科學客觀的評價,對于錯誤回答要及時糾正,還可以進一步地啟發引導[1-2]。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總會面臨一些問題,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找到方法解決問題,才會不斷地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