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瑤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歷經160年顛沛流離,圓明園馬首銅像終于“歸家”。在圓明園正覺寺,一場“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正在上演。
馬首是失蠟法一次鑄成
透明的玻璃展柜中,馬首的神態栩栩如生,毛發纖毫畢現,色彩深沉厚重,歷百年風雨而不銹蝕。外形如此精美的馬首是如何鑄造而成的?
一份分析報告表明,馬首使用的材質為含微量鉛鋅的紅銅,銅含量達到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鉛,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和鋅。X光照相結果顯示,馬首除了頸部下方可見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知馬首系渾鑄而成,頸部和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甚至鬃毛都為一體鑄造。專家據此判斷,整個馬首都是使用精密鑄造的方法——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馬臉部為一空腔,該空腔直通馬嘴部,內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殘留物,形態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淀物,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與其作為十二辰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專家指出,馬首紋飾手法千變萬化,制模工匠的技藝精湛,顯示出器物的等級頗高。
獸首不僅是“水龍頭”
馬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1759年,海晏堂建成,“海晏”一詞取“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之意。海晏堂西側即為十二辰水力鐘噴泉,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著十二辰人身獸頭銅像。按照時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依次噴水,具有報時功能。獸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其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所在的海晏堂水力鐘,代表了清末科技水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噴水系統,而是將東方的時辰和生肖,融合西方的噴泉和計時,是一個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產物。
“想要知道現在的時辰,只要看哪只動物在噴水就可以了。”策展人之一、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說,很多人以為獸首就是水龍頭,這是誤解,“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搞明白當時的工匠在沒有人為操作和電腦編程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到自動更替、到時噴水的。這完全依靠機械動力,可見當年海晏堂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
(據人民網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