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調查顯示,一些國外減肥藥、眼藥水、藥膏等藥品在國內網絡、微商等渠道銷售,通過郵寄、代購等途徑進入我國市場,給國內消費者帶來不小的安全隱患。
藥品代購這門生意游走在違法犯罪的邊緣。通過代購獲得的藥品缺少醫囑,用藥不慎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縱觀這些漂洋過海的所謂“神藥”,大多披上了一層見效快、療效好的精美包裝。比如鼻炎噴霧“噴一下,鼻塞立刻緩解”,感冒藥“只需一天,癥狀全消”,止痛藥“全身傷痛都能治”,等等。但是,衡量一種藥物不能片面而論,既要看有效性,也要看安全性;既要審視治療作用,也要觀察不良反應。倘若短期有效但長期有害,療效顯著但副作用明顯,那么這樣的藥物根本就談不上什么“神藥”,甚至有可能成為耽誤治療、加重病癥的“毒藥”。
吃藥用藥不是小事,是直接關系身體健康的大事。正因如此,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和合法權益,我國對藥品生產、經營、使用等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制度,特別是按照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藥品零售必須經過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批準,取得經營許可證,無證不得經營藥品。但是,面對暴利的誘惑,仍有一些商家打著“科普”的旗號,吹噓境外藥物的功效,一旦出了問題就銷聲匿跡。調查發現,很多藥品代購并不具備相關資質,也沒有藥師或藥學技術人員的指導,無論是藥品來源的真實性,還是用藥服藥的專業性,都沒有辦法得到有效保障。近年來已有數十起因為代購藥品而獲刑的案例,給不少人敲響了警鐘。
規范海外藥品代購,目的是保護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打擊的是真正危害人民身體健康、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分子。針對海外藥品代購銷售渠道多、散、雜等特點,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協同配合。除此之外,電商平臺有義務、有責任對海外藥品代購信息及時處理,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通道,營造良好的藥品網絡銷售環境;患者有必要增強網絡購藥安全知識,對來源不明、藥效不明的藥物保持謹慎。
在事關生命健康的選項上,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一切都要以健康為基準,以法律為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