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老年人去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只能手機支付”,個別商鋪掛出“不收現金”標識,引發了社會對于“數字鴻溝”問題的關注。
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第18號公告,進一步普及現金收付規范要求,其中強調,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
實際上,央行2018年發布的第10號公告就明確了維護人民幣的法定地位。經過幾年整治,拒收人民幣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仍有一些商戶、機構等主體存在不愿意收取現金等現象。特別是今年疫情又對現金收付環境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為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服務;另外,“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于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序,容易產生歧視、排斥現金的情況。
“一些機構明確標識‘不收現金,是一定要處罰的。對一些沒有現金會寸步難行的場景也會重點關注。”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強調,今年9月以來,央行各地分支行開展集中整治,目前正抓緊時間梳理,以判別是否需要開具罰單。
隨著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約有1.76億人,從年齡結構、生理狀況、習慣偏好等方面看,部分老年人仍然較難適應電子支付;而從智能手機用戶來看,一部分沒有智能手機的群體也需要使用現金。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稱,根據人民銀行現金使用抽樣調查結果,中國大約有13%的居民主要是通過現金進行支付,而非電子支付方式。
央行表示,將堅持持續整治,強化日常監管,通過暗訪巡查等多種方式,開展摸底排查。此外,堅持治疏并舉,暢通投訴、舉報各類渠道,及時回應公眾反饋;對涉及公共服務、民生以及公眾關注度高、影響范圍大的拒收現金主體,要嚴肅整治。
“一些機構明確標識‘不收現金,是一定要處罰的。”央行有關負責人強調。
(據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