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岳”要用6億年。
算力不足影響核武器研制
中國電子計算機事業,從一開始就與原子彈工程有著密切聯系。
1959年,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仿制蘇聯БЭСМ-Ⅱ的104機試制成功,并立即應用于原子彈相關研制工作,這臺計算機每秒可完成1萬次浮點運算。作為對比,同期IBM公司為美國原子彈研發機構開發的7030機,浮點運算性能約為每秒60萬次。
對于IBM7030這臺橫空出世的超級計算機,中國人曾嘗試花費700多萬美元購買,但在巴統(注:巴黎統籌委員會,是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國際組織)的限制下最終夭折。
原子彈的攻關不等人。怎么辦?拼命硬干!1965年9月,二機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于敏,帶領幾十位研究人員趕赴上海,利用當時華東計算所剛剛研制成功的J501電子計算機開展突破氫彈原理的會戰,這臺設備運算速度約為每秒5萬次,已經是當時國內性能最強的計算機。
但是,進入上世紀70年代,核武器研究團隊得出了嚴酷的結論:“沒有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系統,就搞不出第二代核武器”。技術發展的新要求與現實保障條件的差距,已經到了非彌補不可的程度。
1976年末,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福特意外簽發了兩臺CDC公司的Cyber172型入門級超算對華出口許可,用于中國石油地質勘探部門的數據處理,以此表達對中國的善意。然而,為了防止中方將超算用于其他領域,美方對這兩臺設備的性能做了降級處理,并設置了嚴苛的條件:機房鑰匙由美方人員掌管,上機需要美方人員審核監督。
在引進Cyber172的嘗試后,中方又趁熱打鐵,與日立公司達成協議,購入3臺日立M系列大型計算機用于氣象預報工作。1978年2月,卡特政府批準這一出口申請,但是仍然比照Cyber172的做法,要求日方在對華出口版本上大幅降低性能,在出口的前三年安排日方人員值守機房,中方的上機操作內容必須向日立公司總部提交匯總報告。
在一而再的刺激下,中國人深刻意識到,買現成的、一步到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自力更生是唯一出路。
研制中國人自己的超算
1978年3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親自主持了巨型計算機研制工作會議,下定決心研制中國人自己的超算。
1978年5月,國防科委在北京召開巨型機方案論證和協作會議,決定由脫胎自哈軍工的國防科技大學承擔巨型機研制任務。
超級計算機規劃性能為每秒1億次浮點運算,比中國此前研制過的最先進計算機還要快100倍。
研發團隊選擇了當時世界第一超算,美國的Cray-1作為總體架構參考;確定頂層架構后,再自上而下拆解部件、材料和設備需求,國內有的就國內配套,國內目前無法配套的,也不盲目攻關拉長戰線,而是果斷利用零部件進口的較寬松條件直接引進。
得益于正確的戰略和得力的執行,巨型機項目僅僅歷時5年就完成研制任務,較原定規劃提前了整整1年,性能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1983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臺億次超級計算機通過國家技術鑒定,張愛萍上將將其命名為“銀河一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制造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中國超算成功“登頂”
在“銀河一號”之后,國防科大又相繼完成銀河二號、三號、四號、五號超算的研制,實現了運算性能從每秒億次到十億次,百億次、萬億次、十萬億次的突破。
2009年,國防科大正式對外公開了新一代千萬億次級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2013年,“天河二號”誕生。它們剛一被公布,就令世界震動,尤其是“天河二號”,其峰值性能每秒5.49億億次、持續性能每秒3.38億億次的表現,甩開第二名美國“泰坦”超級計算機接近一倍,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超算TOP500排行榜王者。
對此,美國人的反應非常直接和“本色”。2015年4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禁止向中國4家超算機構出售英特爾芯片。
然而,這次對天河超算研制力量看似周密的“定點清除”式打擊,并沒有起到美國人預想的作用。2016年6月,“天河二號”超算失去了超算排行榜王座,接替它的仍然是一臺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
這臺新機的持續運算性能達到每秒9.3億億次,是“天河二號”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神威·太湖之光”沒有使用美國CPU、GPU部件,而是使用自主知識產權的SW26010處理器。美國的制裁長臂已經“鞭長莫及”。
(據《瞭望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