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摘要:深做、細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業高質量、助力鄉村振興、實現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生豬作為我國價值最大的農副產品,在國計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融資能力差制約了生豬行業的現代化發展。雖然國家近年來出臺一系列“三農”扶持政策,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引導金融信貸資金流入等緩解了部分企業融資的問題,但受限于金融機構利益導向和生豬行業風險因素等,生豬企業仍然面臨融資成本較高、缺乏合格抵押物、企業融資二級分化明顯、融資渠道單一、行業風險較大等融資困境,實際流入生豬企業的資金借貸不均衡、成本高等問題依然突出。通過對融資問題的分析,本文從構建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加大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提出應對生豬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生豬企業 融資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主要經歷了快速恢復階段、產量擴充階段、轉型發展階段、生態健康養殖階段,但也面臨諸多挑戰[1]。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生豬生產國和消費國,豬價波動不僅事關生豬企業,還關乎百姓的菜籃子、農民就業增收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受禁養與限養政策、疫情及自然災害等方面影響,豬肉價格近幾年波動較大,2018年下降到歷史低位后,2019年生豬價格,全年整體豬價暴漲200%,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生豬供需缺口較大,生豬價格保持堅挺。伴隨國際形勢的復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自然災害、瘟疫等不確定因素,新貿易壁壘下生豬價格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加,消費升級背景下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食品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既要注重向質量型發展升級轉變,還需兼顧畜禽污染治理,加大信息化支持力度。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指出要“提升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小農戶融資能力”。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好豬肉的保供穩價工作。在復雜形勢下若僅依靠內源性融資難以實現規模擴張,企業往往會因此錯失占領市場份額的先機,新形勢下,有必要加強對農業企業融資困境的研究力度。
一、生豬企業的融資特點
(一)資金需求較為靈活
生豬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資金需求呈周期性、臨時性特點。同時,一些外部因素也導致對資金的階段性需求,比如,政策方面近幾年對企業經營提出新要求,從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禽畜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開始,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些養殖戶因棚舍設備不達環保標準、廢水超標、滲排等原因被責令停產修復環境或關閉取締。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豬價暴漲促使農戶、企業養殖意愿提高,對銀行的短期貸款需求加大,這些都體現了資金需求靈活性特點。
(二)對資金借貸成本較敏感
生豬成本控制決定了企業的利潤,保持成本領先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抗風險能力的大小。除了少數頭部企業通過從選取優良種豬育種、采用精準飼喂的方法、運用現代生產管理手段、規模生產等基本實現了低成本,進而在市場中保持優勢地位,在借貸市場上有較高的議價權,但對于多數的中小型企業而言,其養殖成本較高,當豬價下跌時,極易發生虧損,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對借貸成本更加敏感。當農戶及中小企業是生豬提供的主體時,他們的生產成本基本決定了整個生豬市場價格的水平,此時成本較低的大企業能夠獲得豐厚的超額利潤,進一步進行擴張,為未來提升市場占有率做準備,小型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當豬肉市場價格下降、原材料上漲疊加不確定的豬瘟等因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得不疲于應對虧損和還本付息壓力。因此,總體來看,企業對于資金借貸成本比較敏感。
二、生豬企業面臨的融資困境
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資金鏈的斷裂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這一點無論是對巨無霸企業還是小微企業都適用。生豬企業的資金基本來源渠道主要有三個,其一為企業的自有資金,這部分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合伙人,是企業初創期的重要資金來源;其二是國家財政支農資金,顧名思義,這部分資金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相對于商業貸款來說往往利率比較優惠,但不足之處是金額有限、針對性較高,難以兼顧企業多樣化發展的資金使用;其三是各種類型的金融資金,常見的包括農戶貸款、銀行貸款、非銀金融機構貸款,隨著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發展,資金融通也常常能看到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和期貨公司的身影。自有資金畢竟有限,國家財政投入也受政策性、實效性影響,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提升將不斷壓縮企業利潤率水平,僅靠前面兩種投入難以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把目光瞄準外源性投資,即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償獲取資金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融資困境。
(一)缺乏合格抵押物,融資成本較高
第一,缺乏合格抵押物。生豬企業整體而言對融資成本比較敏感,過高的融資成本將打消企業的融資意向,不利于企業發展。但對生豬企業而言,面向銀行借貸資金往往需要抵押質押物,但由于還要考慮環保、遠離市區等因素才能達到建廠標準,企業用地往往采用的是租用形式,這種形式沒有辦法去確認所有權,難以通過用地獲得抵押,而另一個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禽類及其副產品,這些資產由于缺乏流動性好、公開透明的市場交易平臺,銀行難以對其進行估值,因此也難以通過這類資產充當抵押物獲得融資;第二,加之農業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率不高、企業經營看天吃飯等特點,銀行在貸款方面會比較謹慎,企業不得不通過支付較高的貸款利息來融通資金。但是,較高的資金借貸成本進一步拉低了企業利潤率,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利潤表起負面作用,影響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企業發展陷入負循環。由于銀行控制風險等原因,往往對中小企業放貸審批更嚴格,中小企業在無法獲得銀行貸款時,往往選擇民間借貸,這種模式雖然手續簡單、審批快,但是其利息較高,企業的合規性也難以保障,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很難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二)企業融資二級分化明顯
行業政策性因素等推動資源向頭部企業聚焦。在市場化自由競爭下,整個行業呈現出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現象。2016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中,提出要在2017年底前關閉或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小區)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劃定禁養區,這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打擊極大,2017年也因此被稱作生豬產業轉型的關鍵過渡年,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看到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小散戶沒能達到相關要求而不得不退出整個行業,而有規模效應的養殖龍頭則經過短暫調整后加速擴張占有市場份額,市場對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市值百千億的頭部公司完全不吝于資金的支持,而中小型企業及不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大多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
(三)融資渠道單一,行業風險較大
第一,融資渠道單一。雖然我國生豬企業現階段呈快速發展趨勢,由于豬價上漲,企業近兩年的盈利水平有較大提升。但總體來看發展不夠成熟,A股上市的生豬企業占比不高。大型企業為了占據市場份額不斷通過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加大投資力度;一些小的企業由于企業規模不大、未形成科學規范的內部管理制度、會計制度等,信用等級不高,不得不面臨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困難的情況。疊加新貿易壁壘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資金會愈發偏好有抗風險能力、產業鏈完備、市場占有率較高的頭部企業,中小型企業的過度依賴銀行借貸將難以滿足其擴張的大額資金需求。
第二,行業風險較大。現階段,行業風險主要包括疫情和自然災害風險、飼料原料價格波動風險、食品安全事件風險、人力資源風險四個方面。中小型生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行業風險影響較大,進一步導致融資困難。
疫情和自然災害風險下,企業會對資金有突發性的需求,動物疫病是畜牧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風險,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導致對全行業企業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存在養豬場轉型升級、提升防疫能力等資金需求。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封村斷路、延遲復工、關閉屠宰場等措施導致養殖生活難以正常開展,諸多中小型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
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來看,對生豬養殖業務在企業營收總占比較大的公司,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公司整體影響越大。近幾年,豆粕、玉米等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2018年,飼料原料成本呈震蕩攀升態勢,在阿根廷大豆減產、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疊加下,國內豆粕市場階段性暴漲,國內玉米價格也先降后升。但2019年原材料價格又呈現相反的走勢,國內豆粕現貨全年降幅超過10%,2020年,仍然存在極大不確定,企業必須擇時加強原材料采購能力和投入,確保有足夠資金應對原材料波動,因此,對資金的需求較為靈活。對于一些頭部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參與上游產業鏈來控制原材料成本,或者成立專業的部門通過金融工具對沖風險,而對于中小企業,可供對沖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手段和能力是貧乏的。
食品安全事關人民健康,關乎企業存亡,生產經營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忽導致風險事故,會對企業品牌和經營造成沖擊,對企業業務、財務情況、股價或者業績等有不利影響,肉類及肉制品是病毒的主要載體,在生產運營全環節都要加大成本投入,嚴控病毒傳播。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短視性、防疫條件差,抗風險能力更弱,經營的不確定性更大。
人力資源風險。隨著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斷加大,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企業將面臨人才儲備不足、人力成本提升等問題。對于中小企業,由于從業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識淡薄、道德風險較高,進一步發生信用違約風險的可能性較大,銀行不愿意貸款。大型企業制度相對健全,各職能部門之間也起相互約束作用。
(四)風險控制與補償機制尚不完善。
企業面臨的風險構成銀行等金融機構拒絕貸款的理由,在貸款時,銀行往往會基于風險控制、轉移、共擔等思路要求企業提供保險、擔保、抵押等把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而現狀是由于農業產業的保險覆蓋率比較低、覆蓋面比較窄、融資擔保利潤率低,導致保險公司、擔保公司一般不愿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保險或擔保[2],致使企業融資難。
三、生豬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
(一)構建企業信用評級體系
由于企業經營的復雜性,資金供需方的信息不對稱是企業融資難的主因。第一,政策層面,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用其歷史業務數據及基層人員一線調研等相關優勢,通過和非銀金融機構等建立聯系,構建多維度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第二,企業層面,企業可以主動引入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對其進行信用評級,依據法律法規、現代會計準則等進行運作,及時向融資方披露企業經營現狀及可能影響企業的風險因素,主動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向資金借貸方、投資者、潛在合作者樹立誠信經營的形象。
(二)加大金融支持,拓寬融資渠道
1.確保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中小企業的發展事關民生大局和國家穩定,面對新形勢下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對于具備一定發展前景但是受疫情等方面沖擊較大而暫時受困的企業,禁止盲目斷貸、壓貸,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以政策性擔保優惠,鼓勵各金融機構壓低貸款費率,加大對其貸款、再貸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商業銀行可采取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完善續貸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3],鼓勵保險機構加快保險理賠速度。
2.供應鏈融資。傳統的融資是割裂評價供應鏈單一企業,分別對其進行授信與管理。由于企業特性,中小企業在融資中獲得資金的難度大。供應鏈金融是近幾年金融創新的一個產物,通過把供應鏈上下游看作一個整體,綜合考評,對其參與者進行授信的一個形式。其關鍵在于供應鏈企業之間通過數據共享、明確梳理出其具體商業模式等方式,降低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根據業務范圍的不同,一般飼料企業和頭部企業在生豬供應鏈中起核心地位,具備較高的資金實力,所以對于資金回籠時間長而急缺資金的企業,核心企業可以通過供應鏈金融滿足其他企業的資金需求,實現上下游企業的共同發展,也維持了上下游企業的穩定性、增強企業之間的合作,為未來深入開展業務、實施兼并等提供有利條件。
3.完善動物活體抵押政策,構建生豬“企業+銀行+期貨+保險+擔保”多和合作模式。活體動物抵押融資是針對農村規模養殖戶開展的以牲畜、家禽等活體作為抵押物從而獲取貸款的一種新型融資方式[4]。該模式的完善對于生豬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生豬企業化解資金緊張有關鍵作用。尤其對資產主要集中于活禽畜初創期企業而言,由于市場缺乏公開有效的交易市場,對活禽畜價值計算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與之配套的金融產品不完善,銀行不愿意給企業放貸。
證監會于2020年上半年批準大連商品交易所開展生豬期貨交易,標志著動物活體抵押政策的施行更具可操作性。期貨對現貨價格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隨著生豬期貨功能的發揮,對完善生豬價格形成機制、提升市場主體風險管理能力和助力生豬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企業及有關部門應積極思考,靈活運用金融工具,從“企業+銀行+期貨+保險+擔保”角度,充分發揮銀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擔保公司各方優勢,保障企業經營長遠發展。此外,還可以探索生豬“企業+期貨”模式,由銀行和期貨公司共同參與設計金融產品,引導企業參與期貨市場豆粕、玉米等農產品交易,控制企業飼料成本,從根源上助力企業管控成本,消化風險。
4.上市。在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背景下,鼓勵符合條件的生豬企業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等板塊上市,是發揮資本市場價值發現、直接融資功能,破解企業融資困境、助力企業快速擴張的有效方法。上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運用股權質押、債權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融資手段更加豐富高效,因此,上市被看作是企業理想的融資渠道。這需要政策層面,降低企業上市門檻、縮短上市環節,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和保障機制,讓生豬企業能夠在資本市場上融得資金,同時還可以鼓勵風險資本投資生豬企業,鼓勵生豬上下游產業資本進行橫向或縱向并購,增強企業實力。
四、總結
在新貿易壁壘下,生豬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問題,企業應當充分考慮可能面臨的復雜形勢,結合企業和行業特點選用合適的對策來提升融資能力,保障資金鏈的完整,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三農”、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歷史機遇,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劉剛,羅千峰,張利庠.畜牧業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挑戰與對策[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9-36.
[2]賀根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及融資模式創新[J].甘肅金融,2020(07):45-48.
[3]楊光乾.嚴重疫情下農業經濟發展思路[J].理論與當代,2020(03):19-20.
[4]胡心閣,楊立社.養殖戶活體動物抵押融資需求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08):18-23.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