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奇
摘要:近年來,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環保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本研究首先對環保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分析,分析了當前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機遇,然后從政府提供投資的制度保障和企業構建體系化的產業結構兩個方面探討了新時期我國環保產業投資對策,旨在為我國環保行業投資行為與企業發展提供參考,進一步促進新時期我國環保產業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環保產業 ?投資機遇 ?投資對策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并指出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而要想實現這一任務,就必須加強環保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以強化污染防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但對于我國環保產業而言,在新時期必須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這樣才能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
一、環保產業概述
環保產業又被稱為生態產業(ECO),是根據生態學的原理,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方式,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生產體系、環節進行耦合,使其能在物質、能量方面實現多級利用,從而構成具有綠色經濟過程以及和諧生態功能的網絡型地跨產業、跨領域、跨地域的綜合性產業。在實際生活中,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同時也為了更有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
“環保產業”最早出現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是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將其作為全球未來共同的發展戰略之后興起的。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當前的環保產業不僅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工業領域,環保產業打造出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變工業廢棄物為原料、實現循環生產、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工業生產體系;在農業領域,則強調促進生態環境的安全和穩定,實現農業生產系統的良性循環;在第三產業中,則是構建生態住宅,同時推行適度消費,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為此,我國的“十三五規劃”明確將“環保產業”作為國家發展建設重要的關注領域,并嚴格要求發展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和生態治理修復成套技術,以促進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2]。
二、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環保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的時間較短。但隨著國家的重視,在政策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使得我國的環保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7年底,我國環保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業績高速增長,整體營收增速達到了18%,復合增長率高達22.92%。僅2017年一年,我國環保產業中的60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49億元,同比增長了25.24%;實現凈利潤221億元,同比增長21.52%。《中國環保產業分析報告(2019)》指出,根據環境保護形勢與環保產業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2.1萬億元。雖然當前我國環保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很多環保企業缺乏獨立進行環保產品研發的能力,大多數環保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其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缺乏核心生產技術,市場競爭力不強。而且,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型環保企業在專業人才方面較為匱乏,很多企業在產品結構、性質和功能方面同質化嚴重,在設備方面也缺乏標準化、自動化[3]。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很多環保企業十分重視環保產品本身的設計、研發和生產工作,但往往忽略了其主打產品的配套服務。例如環保思想宣傳、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很多環保企業尚未對此打造專業化運營團隊,導致企業不能從市場全面發展的角度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務。此外,當前我國環保企業的產品大多以水污染治理及大氣污染治理產品為主,其他諸如固體廢棄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環境監測儀器、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產品較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水污染治理產品和大氣污染治理產品在我國環保企業產品結構中占據了80%以上的比例,使得我國環保產品結構極度不均衡。
三、新時期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機遇分析
當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新常態下,我國的環保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好時期,這也意味著環保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投資機遇。
首先,環保產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明確了要開展大規模的污染集中治理行為。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就明確指出了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十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與此同時,我國針對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已經編制完成并開始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這三項行動計劃的實施,涉及到的環保投資總額超過了六萬億元,相關環保產業將會出現大規模的增長,這對于環保產業的投資人來講,面臨著良好的投資前景[4]。作為投資人,應積極借助這股“東風”,扶搖直上,快速布局環保產業,推動環保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對環保市場的執法管理已經成為常態。2015年,新環保法的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環境監察部門根據新環保法的規定,對環境污染較重的企業實施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現場停產整治以及信息公布等配套管理辦法。這樣就對相關企業的環境治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促使他們不得不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從而使得第三方環境治理、環境技術服務等環保產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因此,投資人在投資環保產業時,可以從第三方環境治理和環境技術服務咨詢、技術配套等方面著手,滿足市場的需求。
再次,當前政府機構向社會購買環境服務的行為已經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一種常態,這也為我國環保產業的投資行為帶來了新的機遇。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頒布實施,進一步激發并釋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對環保產業資源配置的活力,環保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也將獲得進一步加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再次加大了對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環境監測以及水源地安全保障等服務業方面的投資。社會資本要想更好地參與進去,應積極加強在相關領域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從而引領并推動我國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最后,我國的環保投融資主體越來越多元化,進一步激發了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的活力。當前,我國開始逐漸深入探索環保產業的股權基金,開始重視環保合同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同時加快了環保產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不斷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為社會資本進入到環境保護領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樣通過激發市場活力,引導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有效地拓寬了我國環保產業的投資渠道,為我國社會資本投資環保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5]。
總之,隨著我國對于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視,政府在法律、經濟政策等方面為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奠定了我國社會資本對環保產業的投資的良好基礎,使得環保產業發展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四、新時期我國環保產業投資對策分析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企業及社會資本加大環保投資,是為了彌補過度發展中一味追求利益而犯下的錯誤,發展綠色GDP,對于我們生存環境的改善及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是為了促進自身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考慮環保產業投資時,必須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來進行。
(一)政府提供投資的制度保障
對政府而言,在環保產業發展中起著引導和保障的作用。在引導方面,當前我國已經從法律、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約束。在保障方面,政府機構職能部門還要對環保企業產品的研發、生產進行一定的經濟保障,因為很多時候,環保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可能無法快速產生經濟效益,為了保障新型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或多樣化的環保產品能夠在市場中站穩腳跟,政府方面首先應加大在環保技術創新和環保人才培養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在土地使用政策、融資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稅收政策等方面予以實質性的優惠保障[6],最大限度給予相關環保企業支持,例如,對于新型環保企業,可以降低對其固定資產的要求,并為其成立申請政府補助或綠色無息貸款,并對他們的環保產品積極進行政府購買行為,以此鼓勵、促進全面環保產業市場體系的形成。
(二)企業構建體系化的產業結構
對于環保企業和社會資本而言,在新時期進行環保產業投資時,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企業或社會資本應該嚴格按照中央及地方環保部門相應的規定,對企業污水、廢氣的排放必須按照相應的排放標準進行,為了更好地推進環保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相關企業應積極利用環保投資,建立具有獨立性的環保公司,加快環保資金周轉循環的速度,從而提高環保資金運轉的效率,提高企業環保投資的效益。其次,環保企業還可以根據國家或地方政府環保機構頒布的規章制度,積極進行社會融資,或者是IPO上市操作等行為,加大籌措投融資的力度,獲得更多的發展資金,并積極并購其他類型的優質環保企業,實現環保資產的優化重組,從而有效增強企業在環保業務方面的覆蓋率,不斷提升企業環保產業的綜合效益,確保企業的環保事業得到良好的循環[7]。此外,IPO上市操作或社會投融資等方式也可不斷增加企業的資金儲備,提高其行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擴大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發揮品牌效應,引領更多的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到環保產業當中,增大環保產業的市場份額,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寬廣的空間。
(三)加大環保產業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商務、財政、發改等主管部門應積極配合協調,各司其職,共同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相關綠色金融產品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機制,將企業經營風險降到最低,努力打造有利于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的營商外部環境,加大鼓勵外資進入綠色金融市場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業務的國內外投資吸引力。當前應采用引導性手段指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避免過度使用強制性和以考核核心指標為目的的監管,建立必要的配套激勵制度。另外,在綠色金融領域,相關行業監管是必不可少的,應建立必要的獎懲機制和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業務的制度保障,明確利益相關方權責范圍,以鼓勵綠色金融行業有序、均衡發展。
第二,推出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加強綠色金融服務創新。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創新是金融機構有效支持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多種綠色金融產品工具,例如,綠色IPO、綠色貸款貼息、綠色投資基金、排污權、碳交易、綠色保險制度等為企業綠色融資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增強了綠色項目獲得投融資的可能性。目前我國雖然推出了節能減排相關的綠色金融服務產品,但存在創新緩慢、綠色金融產品市場占比差距大等問題,尤其是在碳期權和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還是空白,與美國、日本、歐洲等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差距。此外,建議開拓探索收益權質押,以生態、自然資產質押為基礎,創新解決綠色項目融資擔保難題,對清潔技術、節能環保、節能建筑、綠色物流等高科技含金量、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的新興綠色產業應給予多渠道融資支持。
第三,增強銀行、外資、社會資本等主動參與綠色金融市場的積極性。綠色項目普遍具有周期長、投入高和回報低的特點,雖存在較好的環境生態效益,但如果對融資機構的激勵政策缺失則可導致其充分調動資源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例如,因缺乏相關貨幣、財政等政策支持,綠色金融機構內在參與動力缺失,缺乏具體綠色投資實踐經驗,往往導致金融機構以追求利益為唯一目標,為“棕色項目”傾入過度的金融資源。部分金融機構雖堅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投資綠色項目,然而,出于對成本利益的考慮,目前還存在一定數量的金融機構對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拿摸不定、單純追逐商業利益等問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直接關乎我們能否實現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當前我國環保產業面臨著產品類別較為單一,結構極度不均衡,缺乏關鍵人才和核心技術,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但是隨著國家對于環保問題的重視,環保產業已經迎來了當今發展的最好時期。環保市場的逐漸完善與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將為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新時期政府機構應為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環保企業則應努力創新變革,刺激社會資本參與到環保產業事業當中,不斷增大環保產業的市場份額,更好地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聰.新時期環保企業如何提升投資價值[J].中國環保產業,2020(04):32-34.
[2]張維維.我國環保上市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0(12):130-131.
[3]周如剛.環保行業投資價值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20(04):48-49.
[4]毛心怡,賓幕容.環保企業現金流管理優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7):156-157.
[5]江慧,馬婉婉,馬思敏.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及風險分析——基于美麗中國和綠色一帶一路背景[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08):31-32.
[6]王燕.高新環保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應對策略[J].財會學習,2019(09):75+77.
[7]陳婉.環境治理政策較多,而市場化政策實施相對滯后 應進一步加快環境領域市場化改革[J].環境經濟,2019(05):52-53.
作者單位: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