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巧云 趙曉思 馮捷



從線下到線上,再從線上到掌上,我省各級人大通過各類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人大”,努力推動人大工作實現數字化轉型,讓數字賦能代表履職。
在“智慧人大”的路上,“數據壁壘”始終是實現“智治”的一道鴻溝。為破解這一難題,寧波市海曙區人大“代表釘”應運而生,打破“數據壁壘”,為推動“智慧人大”實現“智治”邁出實質性步伐。
12個功能模塊,融合海曙區人大所有線上、掌上平臺功能,代表履職只需一“釘”在手;
2246件議案建議,1460條群眾接待記錄,30000余條“四個平臺”民情信息,海量數據為代表履職提供強大支撐;
一個關鍵詞,數秒時間,便可搜到所有你想要的信息匯總和數據分析,為代表履職提供智能服務;
…………
10月14日,寧波市海曙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主任錢軍在段塘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演示了“代表釘”的功能。近一個小時的演示,在場所有人無不為其功能、信息的精、準、全叫好,感慨“智慧人大”的“智”時代已經到來。
全場景集成,平臺功能實現大而全
打開“釘釘”APP ,登錄“代表釘”,12個功能模塊一目了然,“網上聯絡站”“人大信息”“議案建議”“專項監督”“民生實事”“民情E通”“我的履職”“一府一委兩院”“代表學習”“人代會專欄”“打贏兩戰促發展”“數據分析”等,基本涵蓋了代表履職的全場景。
進入“我的履職”模塊,代表掃一掃活動二維碼,便可自主發布履職登記、履職記錄,后臺根據代表登記信息直接折算成相應積分。代表的年度履職信息將定期在“我的積分”欄目條目式展示,履職軌跡清晰可循。
打開“立法調研”模塊,找到相應的法規草案征集意見頁面,點擊“我要參與”,代表可針對草案每個條款輸入意見建議,然后點擊提交即可。區人大常委會代表工委的工作人員點擊查看征集結果、統計分析,就可以看到代表原汁原味的意見建議,并通過后臺整理導出。
…………
如此點擊每個模塊進入相應的欄目,代表便可進行數據查詢、會議簽到、履職登記、審議發言、提出議案建議,也可報名參加學習培訓、視察調研、執法檢查等活動,并隨時上傳圖文資料。
2019年7月,海曙區人大常委會為代表量身定制的“代表釘”上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運行、完善,如今已成為海曙區各級人大代表履職離不開的智能輔助平臺。
法規草案意見征集一般要多久?
“完成通知發布、問卷送達、意見回收、匯總梳理等流程,一般需要10個工作日。”代表工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了這個“代表釘”僅需2天便可完成所有流程。
“‘代表釘還支持子欄目定制開發。”錢軍介紹,按照“代表需求什么,我們就建什么”的思路,可以因時因需開發子欄目,延伸“代表釘”綜合功能,增強實用性。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我們上線‘打贏兩戰促發展模塊,第一時間向全區人大代表發出公開信,號召代表投身抗疫一線,主動建言獻策,短短一個月時間收集到60余條意見建議。”錢軍說。
多平臺融合,履職工具實現少而精
“代表履職需要掌握最廣泛的民意,而這背后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人大在探索代表履職信息化工作中,也經歷了不斷完善的歷程。之前的人大信息化平臺,有的只是單向發布信息,有的只側重于人大某項職能,有的還停留在硬件架設。”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童經緯坦言,各個平臺各自為陣,數據共用度不高,存在給代表履職提供“有效供給”力度不足的現象,需不斷改進完善。
不少代表坦言,手機里的APP越來越多,但真正有用的屈指可數。如何讓平臺“活”起來,把平臺“用”起來,成了當前人大信息化建設的必答題。
對此,海曙區人大常委會的解題思路是,按照“多網融合”“多方共享”的理念,建立數據集中、信息集成、功能聚合、智能輔助的綜合信息化應用平臺,打破“數據壁壘”,以“精準供給”服務代表履職和人大工作。
借力“浙政釘”平臺獨有的全省政府應用基礎與開放式技術開發優勢,“代表釘”應運而生。
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將人大官網、網上聯絡站、“代表直通車”、代表聯絡站地理信息平臺及“一府一委兩院”網站、“四個平臺”等各個“散點”的應用系統整合進“代表釘”平臺,所有數據在平臺中實現共享,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分類數據進行智能統計,為代表從宏觀層面把握轄區動態、熱點事件、工作進度、工作重點,提供更加全面、真實、準確的決策依據與履職輔助。
比如,“議案建議”導入了自2003年海曙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2246件議案建議;“網上聯絡站”可查看自2010年以來代表、群眾互動的1460條歷史數據;“民生實事”可查看自2017年以來的區、鎮(街)兩級507個項目的動態推進情況;“民情E通”每月批量導入基層治理“四個平臺”相關數據,累計30000余條。
此外,“代表釘”平臺還提供了活動自動提醒、履職自動導航功能。開展專題活動時,可事先設定時間、地點,活動開始前,“代表釘”會通過語音電話和短信形式,提醒參加活動的代表。同時,代表還可通過平臺上的一鍵導航前往目的地,增強了代表使用的便捷性和體驗感。
據統計,“代表釘”上線后,共產生接待群眾數據643條,解決各類事項510件;通過“代表直通車”向政府及部門流轉建議89條,較2017年、2018年兩年合計35條閉會期間建議,幾乎翻了兩番;開展最多跑一次、垃圾分類等各項活動126次,上傳相關信息、圖片、視頻520余條。
“現在代表履職,都是釘釘在手。” 區人大代表陳承說,有了“代表釘”,掌握社情民意更加方便,履職也更有方向。他還跟記者說起了自己通過“代表釘”履職的故事。
“我在社區工作,每天巡查街頭小巷時,發現路邊的‘僵尸車越來越多,擠占公共資源,影響市容市貌,而且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為了全方位了解“僵尸車”現狀,他通過“代表釘”的“民情E通”模塊查閱相關數據,結果發現自平臺運行以來,各鎮(鄉)街群眾反映涉及“僵尸車”的問題多達1547條。
有了數據支撐,今年區人代會期間,陳承提出了《關于“僵尸車”處理的建議》。該建議引起了市、區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市人大常委會監察和司法工委已赴海曙區開展了“僵尸車”治理立法調研。
“有了‘代表釘,專項監督動態跟蹤、履職情況主動記錄、履職知識‘一網通學,還有海量的數據支撐,數據智能分析。”人大段塘街道工委主任曹新平感慨,真正實現了“釘釘在手,履職無憂”。
大數據引導,代表履職實現精而準
“代表釘”廣泛沉淀了群眾意見建議,匯聚成一個海量的數據庫。如何用好這些民意數據,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海曙區人大常委會創新實施代表聯絡站對接“四個平臺”主題接待制度,走出了一條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助推基層治理新路徑。
“鄉鎮(街道)人大定期組織‘四個平臺數據分析會商會議。聯絡站一年對接‘四個平臺開展的代表主題接待活動不少于3次。”錢軍表示,通過分析“四個平臺”的數據指向,讓聯絡站主題接待更務實、民意來源更鮮活,推動一批百姓關注的民生小事得到妥善解決。
例如,針對“四個平臺”中群眾呼聲強烈的214省道擁堵問題,人大石碶街道工委通過主題接待聽取意見、組織實地視察、會同政府部門研究治堵舉措,有效改善了交通環境。洞橋鎮人大通過研判“四個平臺”中反映強烈的54起占道經營問題,開展聯絡站主題接待,推動鎮政府逐個整治,有效維護了街區秩序。
“代表釘”運行至今,海曙區17個鄉鎮(街道)人大通過“民情E通”數據分析,精選主題,開展代表進聯絡站主題接待活動128次,推動解決民生關注熱點難點問題,既拓展了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又發揮了代表在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展現了人大工作的獨特優勢。
從網上到掌上再到集成應用平臺,從單向發布到雙向交互再到多方共享,海曙區人大信息化建設迭代升級,逐步實現數字賦能人大履職。
“下一步,‘代表釘將堅持以代表需求為導向,逐步接入企業、部門等公共管理服務數據,爭取以更大‘數據服務代表開展更精準、更有效的履職。”海曙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志國說,根據數字賦能、整體智治的要求,將不斷夯實大數據建設基礎,繼續推進人大信息化平臺迭代更新,努力交出人大履職高分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