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姜季

9月24日,《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是國內省級層面首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法規。
2500多年前,中國人一石一土,開鑿出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蜿蜒3200公里,連通南北,跨越黃河、長江、淮河,以及海河與錢塘江五大水系。流淌的、動態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省人大常委會適時制定《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政府責任、保護區劃、保護措施、傳承利用、法律責任等,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法治保障。
綜觀條例,保護、傳承、利用的統一精神貫穿始終。一方面,保護是條例的精神實質,也是傳承、利用等其他工作的前提與所圍繞的核心。另一方面,只有有效地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理順管理體制,科學編制規劃
明晰并合理確定政府及部門職責是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
條例從以下幾方面對此進行了規定:一是明確政府職責,縣級以上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保護綜合協調機制,保障工作力量。二是結合河長制的規定,明確有關文物行政部門將大運河遺產河道保護的具體范圍和事項書面告知各級河長,提高了制度的銜接性。三是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明確或者設立大運河遺產保護監測專業機構,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是大運河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條例對規劃的編制程序、審批和修改程序、地位、作用以及基本內容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并且規定涉及大運河水體、岸線和環境的各類區域規劃、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明確系統的建設管控要求
作為至今延續航運、水利功能的“流淌著的文化遺產”,大運河與沿河區域的經濟社會活動密切相關,對其相關區域內的建設管控要結合實際進行。
對此,條例明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區劃由遺產區、緩沖區組成,并對該范圍內的建設管控作了詳細的規定,明確遺產區內可以實施的特殊工程建設種類,同時要求避開相關古跡、遺址,采取影響最小的施工工藝、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此外還對緩沖區內的工程建設管控規定了一般要求。同時要求在遺產區、緩沖區內從事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應當在依法履行報批程序時提交項目的遺產影響評價材料。
政府對不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已有項目,應當逐步予以處理。
此外,條例根據國家相關的規劃綱要,規定了遺產區、緩沖區外的核心監控區及其管控要求,并建立了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系統的建設管控旨在實現的,同樣是保護和傳承利用一體兩面的目的。一方面,重心圍繞著有效防止遺產區、緩沖區以及它們之外的核心監控區內的工程建設破壞大運河遺產及其歷史風貌。另一方面,又明確了可以按照法定程序報批建設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所需要的工程建設的范圍。此外,條例還在建設管控之外根據現實的情況和需要,對遺產區和緩沖區內的河道清淤疏浚、設施維護、居民住宅維修和樹木種植等活動規定了備案管理,從而解決了實踐中時常出現的困惑和矛盾。
傳承和弘揚大運河文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經濟的典型代表,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工程,其衍生的大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運河保護應當偏重文化精神,要將大運河作為文化載體予以開發利用,講好大運河故事,弘揚大運河文化。
條例對此作了系統的規定,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條例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的整體保護,保持與大運河遺產相互依存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生產生活延續性。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及大運河航運、水利功能的利用應當與大運河遺產的文化屬性和承載力相適應,不得影響大運河遺產的價值。
條例要求政府組織大運河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的發掘、研究,開展大運河遺產相關的非物質文化、戲曲、習俗、典故、手工技藝等資料和實物的普查、收集和整理,開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展示展演工作,推進大運河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展。要求政府加強宣傳教育,將相關內容納入中小學地方教材和教學方式,建立集文物陳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科普教育、文化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大運河遺產博物館(展示館),講好大運河文化故事,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鼓勵單位和個人開展大運河遺產研究宣傳、文藝創作、文藝演出和國內國際交流合作;并依托沿線的名人故居、會館商號、傳統村落、工業遺址、考古遺址等各種載體來開展大運河遺產的展示和宣傳。
同時,條例還將每年6月22日所在周定為浙江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周。
此外,條例鼓勵大運河遺產的利用與科技、旅游相融合,開發相關特色文化產品服務,推廣傳承戲曲、書法、茶葉、絲綢、青瓷、湖筆、黃酒等特色文化;并依托歷史街區、碼頭古渡等景觀,開發詩畫江南游、古越風情游、絲綢文化游等特色旅游。
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不是一家之事。條例明確建立完善公眾參與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制,要求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建立公眾參與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平臺,充分支持社會力量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價值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