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老年人再婚對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2020-01-07 08:18:32李安琪吳瑞君尹星星
人口與經濟 2020年6期

李安琪 吳瑞君 尹星星

摘要:基于中國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追蹤調查(CLHLS)2005、2008、2011、2014年四期追蹤調查數據,進行離婚、喪偶老年人再婚對健康影響的因果討論,探索性別、年齡和代際支持在其中發揮的調節作用。通過建立PSM和多階段倍差法模型以避免婚姻選擇作用下的雙向因果問題,研究發現:老年人再婚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但保護強度因再婚時間的長短而有所差異,并呈現顯著的城鄉異質性。老年人再婚對女性健康的保護作用高于男性,且隨著再婚時間的延續,其健康保護作用趨強。再婚家庭代際責任感較為模糊,再婚老年人內部代際的向上經濟支持顯著低于未再婚老年人。而在農村地區,再婚老年人代際的向下經濟支持降低了婚姻對健康的保護作用。家庭內部的代際關系成為影響再婚老年人婚后健康與否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老年再婚;婚姻的保護作用;代際支持;PSM;因果關系

中圖分類號:C92 - 05;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0)06-0078-18

一、引言

婚姻是人生重要的生命歷程事件,也是家庭形成的必要條件。一方面,人口再生產以及身心需求搭建了人與家庭的聯系;另一方面,不論是初婚還是再婚,新建家庭帶來的物質和精神支持的變化,給個人生命經歷帶來二次轉變。以往,我國老年人平均余壽較低,加之受“忠貞”等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年再婚的現象比較少。《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2018》顯不,2000-201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71.4歲增加至76.34歲,其中男性從69.63歲提高到73.64歲,女性從73.33歲提高到79.43歲,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高于男性,且差距日益擴大。2015年我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喪偶、離婚的無配偶老年人比重均超過30%。由此可見,隨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經歷婚姻解體的無配偶老年人已然成為一個特殊群體。由于退休引起了老年人社會角色的中斷和部分社會關系網絡的喪失,加之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進入婚育年齡,“4-2-1”、“4-2-2”式家庭日趨增多,伴隨城市化進程中子女的異地流動,再婚這種“搭伴養老”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緩解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成為許多老年人追求幸福的合理選擇。

婚姻關系的變動反映了時代價值觀的變化,并且對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具有預測作用,離婚可以緩解社會中現代化力量導致的緊張婚姻關系,而再婚顯示了社會的開放程度與家庭文化觀念的轉變。由于第二次人口轉變帶來對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沖擊,經歷婚姻解體的年輕隊列人口陸續進入老年,老年再婚的情況漸顯普遍,因此,老年人通過再婚、同居或其他安排重新結合成為老齡化的一種新特點。

毫無疑問,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社會網絡萎縮,社會資本下降,老年再婚的主要目的應是謀求更為幸福的老年生活與質量。與西方的個人主義不同,中國老年人口主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其中以婚姻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員和親屬關系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生活的保障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研究再婚這種互助性的養老新形式,以及老年重組家庭的代際關系變化,分析其對當下老年人健康的影響,這對完善家庭養老途徑,減輕社會養老壓力,提高老年人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文獻回顧

1.老年再婚的特殊性

老年再婚既不同于初婚,也不同于勞動力年齡人口的再婚。首先,老年再婚不再以人口再生產為主要目的,是婚姻解體老年人實現心理適應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再婚的選擇具有性別差異性,從社會性別角色與分工來看,由于我國家務勞動的女性化,男性老年人選擇再婚主要是為了享受妻子的照料,以及得到精神的支持,而女性老年人再婚則為了改善生活。其次,再婚使得家庭經濟功能發生了改變。2013年一項針對湖北省老年人再婚現象調查的結果顯示,當前的老人再婚更多的是在傳統的“反哺模式”失效后出現的一種補償機制。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既有的財富、離退休金或子女的經濟支持。如果出現子女向上代際支持的缺失,離婚、喪偶的老年人則會通過再婚實現雙方的互助養老。其三,老年再婚面臨更為復雜的家庭代際關系。和初婚家庭相比,老年人再婚關系具有更大的不穩定性,婚姻生命周期相對短暫,代際責任模糊,是一種具有較高風險的婚姻。因此,中國內地個人的再婚行為既受個人資源的影響,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由于家庭財產的繼承問題,子女及其家庭成員對老年再婚的反對態度影響老年人再婚的意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老年人再婚后的生活質量與健康養老。

整體而言,近年來國內學界對于老年人再婚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再婚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影響再婚選擇的因素、再婚后存在的問題等,對于再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和理論與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2.婚姻的保護作用與選擇作用的內生性問題

19世紀以來,國外學界對婚姻與老年健康之間關系的討論從相關性延伸到因果問題,且針對婚姻選擇作用與保護作用的研究已積累一定的成果。不論是橫截面數據還是面板數據均證實了婚姻具有保護作用,即結婚的人身體和心理更為健康、生活質量更高,再婚會帶來更大健康和經濟福利的收益。研究同時表明,婚姻的保護作用會隨著個人健康狀況的惡化而降低,從而使得健康狀況不佳的已婚和未婚人口有相似的死亡風險。因此,若研究時不考慮不同婚姻狀態下個體健康狀態的異質性問題,則會導致婚姻與健康關系的估計偏誤。

也正因為如此,婚姻的保護作用理論一直受到婚姻選擇理論的質疑。婚姻選擇理論認為,健康的個體更有可能吸引異性,結婚的人更健康是選擇偏誤造成的結果,即更健康的人結婚了,那些不健康的未婚、離婚和長期喪偶的人會被淘汰出婚姻市場。

迄今,國內學界有關婚姻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為數不多,現有文獻大多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考察婚姻狀態對個體健康的影響,往往忽視了婚姻具有選擇性以及兩組群體原生的健康水平差異。雖然研究顯示結婚的人健康狀況更好,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婚姻和健康之間是否存在因果聯系尚不清晰。婚姻既可能是這些健康結果的原因,也可能是結果。如果我們無法將不能觀測到的個人的異質性(如原生健康、慢性疾病、社會資源網絡、認知水平)等潛在的內生性誤差排除出去。沒有厘清婚姻選擇和保護的影響作用,就無法闡釋婚姻對健康的真正因果影響,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解決婚姻和健康關系中選擇作用的內生性偏誤問題。

3.再婚對個人健康的影響與作用機制

離婚和喪偶作為個人生命歷程中的負面事件,帶來的社會資源喪失和情感壓力等不僅有害于健康,還會給生活質量帶來消極的影響。有學者從質性的角度解釋再婚可以幫助喪偶和離婚的老年人適應新的生活,改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尤其是再婚時間的持續帶來保護健康的資源積累。然而,當前我國再婚老年人的離婚率較高,老年婚姻持續的時間較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年再婚的婚姻生活質量可能并不高,因此,再婚能否提高離婚和喪偶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存在不確定性。

研究顯示性別差異與婚姻經歷、健康風險之間存在關聯。社會角色緊張理論認為,多重角色在性別化的社會分工中對于男性角色的期待,迫使男性樹立“堅強”、“非情緒化”的形象,從而限制男性情感與壓力的釋放,導致男性選擇不健康的行為進行心理補償,從而造成對男性健康的“三重傷害”。尤其是中國的再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保姆換養老”的契約替代,在這種再婚模式下,男性用收入來購買女性的照料,低收入并且健康的女性再婚的可能性更高,對于她們來說再婚可以通過改善經濟地位,從而改善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加之,中國城鄉在婚姻文化中包容性的差異,可能造成再婚結果的影響具有地域的差異性。

有關再婚對健康或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HRQOL)的影響,國內外很少有研究考察代際差異與關系的變動,也很少有研究系統地比較兩性之間再婚帶來的影響的差異性。本研究試圖比以往的研究更系統地探索再婚帶來影響的性別差異問題。一方面,婚姻能夠為個體帶來他人的社會資源,配偶的社會關系網絡可以為彼此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和規模經濟,改善婚姻者的經濟福利。這種增加的經濟福利反過來可以通過增加獲得衛生保健或減輕壓力來改善健康結果,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家庭代際支持對老年人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結論不一。對老年父母來說,子代的向上經濟支持是一種積極的回饋,能滿足老年人養老的缺失性需求,即是老年人在喪失勞動能力后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子代的代際經濟支持受到子女規模的影響,具有“競相示范”的效應,因此家庭子女個數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以往研究顯示接受代際支持會增加老年人的內疚感,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給予支持是老年傳承性(generativity)的一種重要體現,老年人代際向下的給予支持則可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增強自我角色認同,改善健康。由于再婚后子女的代際支持與原生家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子女對老年人再婚的態度不一,與再婚老年人同住可能增加一定的代際沖突。從“代際沖突假說”來看,代際沖突的消極影響可能抵消甚至超過代際支持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損害老年人健康與生活質量,而這種沖突性易因老人的再婚而使矛盾激化。

三、數據、變量和方法

1.數據

本文數據來自北京大學開展的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追蹤調查(CLHLS)的四期數據,跨度為2005年至2014年。本文根據研究需要,刪除了65歲以下的樣本,剔除了從未結婚的老年人樣本。分析樣本限定為沒有分居經歷且2005年婚姻狀態處于喪偶或離婚狀態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并且2005-2014年間沒有發生婚姻解體事件。整個面板數據獲得符合條件的老人4268人,其中未再婚老年人樣本4136人,再婚老年人樣本132人。

2.變量

自變量:再婚。本文中所解釋的老年人不在婚狀態指的就是喪偶、離婚的老年人,這批人則是本文的控制對象——未再婚老人,并且自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都處于離婚、喪偶(未再婚)狀態。而在2005年喪偶、離婚的老年人在2006-2008年3年間發生了再婚,這批人則是本文研究的處理組對象——再婚老人。相關數據,我們根據問卷中婚姻解體與再婚發生的年齡等因素進行婚姻變動時間的推算,剔除了2008-2014年間再婚又婚姻解體的樣本(數據發現再婚老年人的婚姻解體主要表現為喪偶),從而保留了完整的2008-2014年一直再婚狀態的樣本。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健康,根據前人研究經驗構建了兩個指標——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自評。研究老年人口的健康不但要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選擇合適的指標,更要了解老年人口群體社會化的健康狀態。而器具性自理能力(IADL)衡量了人口社會化下的身體健康程度,在問卷中是由8項問題組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站立”、“提重5千克”、“步行1千米”、“洗衣”、“買菜”、“拜訪鄰居”,每題1-3分,分別為“可以”、“有一點困難”和“不能夠去做”。本研究對問題得分反向賦值和加總,總分8-24分,得分越高表示IADL越好。

鄔滄萍指出生活質量自評作為被訪問者對于自己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其高低程度反映了老年人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在CLHLS問卷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自評問題是“您覺得您現在生活怎么樣?”,該問題的有效回答分為1-5,1分為“很好”,5分為“很不好”,本研究對問題進行反向賦值,為1-5分,1分為“很不好”,5分為“很好”。

家庭內部的因素諸如居住安排、存活子女數、子女代際經濟支持等均會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如之前所討論的代際支持受存活子女數的影響,存在“競相示范”效果。而且,家庭結構也會影響對老年人再婚的態度,以及家庭的贍養功能。因此,本文以是否與子女、孫子女同住(包括與子女或子女配偶一起居住、與孫輩或孫輩配偶一起居住),來評價老年人居住安排;以存活子女數衡量現有的老年人家庭網絡;其中子女是否經常探望,用來衡量老年人的代際情感支持。有關代際經濟支持變量,由于子女與孫輩同住的強關聯性,衡量代際向上經濟支持時,采用過去一年老年人從子女(孫子女)那里獲得的經濟支持(單位:元),并對變量進行指數化。代際向下經濟支持采用過去一年老年人給子女(孫子女)的經濟支持(單位:元),并對變量進行指數化。

本文的控制變量主要涉及基本的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二分變量(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連續變量年齡(受訪時的周歲數)和二分變量城市/農村居住地。社會經濟地位變量,包括連續型變量指數化人均家庭年收入,自評經濟地位和文化程度。其中,自評經濟地位在問卷中的問題為“您的生活在當地比較起來,屬于?”,1-5分,1表示“很富裕”,5表示“很困難”。本文對其反向賦值,1-5分,1表示“很困難”,5表示“很富裕”。由于數據庫中文盲老年人占比較高,因此對文化程度采用分類設置,1表示“文盲”,受教育年限為0年;2表示“小學”,受教育年限1-6年;3表示“初中及高中”,受教育年限7-13年;4表示“高中以上”,受教育年限14年及以上。

此外,老年人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其健康,婚姻的轉變也會導致生活方式的變化,文中生活方式控制變量包括是否吸煙、是否喝酒。

3.研究方法

(1)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再婚與否本身可能與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個人資源和社會網絡等變量密切相關,換言之,再婚并不是隨機發生的,是老年人的自我選擇。對再婚老年人的健康來說,再婚并非完全外生的,如果我們直接將再婚與離婚、喪偶兩個群體通過OLS回歸進行健康狀況比較,可能存在偏誤,一是因為殘差項中可能包括了與再婚相關但是無法通過可觀測變量(如性別、年齡、收入等)控制的因素;二是因為即使不可觀測變量可以由可觀測變量解釋,但二者關系是非線性的,即只能觀察到一種干預狀態下的結果,無法觀察到其他干預狀態下的結果。

具體到本文的研究,要評估再婚對于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我們只能觀察到再婚老人的再婚前后健康狀況的變化,但是我們無法得知該老人若不再婚,其健康狀況會發生何種變化;也就無法正確評估再婚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真實影響。而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是一種非參數匹配技術,基本思想對樣本匹配前后相關控制變量的狀況進行比較,從而用處理組個體的結果來估計對照組個體的反事實結果,也就是說在處理組中(即將選擇再婚的個體)尋找特征相似的對照組(不會選擇再婚的個體),從而進行兩組樣本的比較來間接地解決潛在的內生性,采用匹配的樣本進行比較,須確保兩組樣本在觀察到的協變量上保持平衡。然后,這些匹配樣本被用來計算結果差異,從而獲得平均處理效應(ATT)。

(2)多階段倍差法。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隨時間變化極易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傾向得分匹配方法雖然排除了可觀測變量對于健康的影響,如果存在不可測變量選擇(selection on observable)問題,仍然會帶來隱形偏差。由于平均處理效應并不能解釋關于老年再婚對健康影響的時間變動趨勢問題,尤其婚姻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后性等。加之標準的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要求處理組-控制組在時間上的對稱處理,測量在政策干預之前和之后每組樣本的結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組中樣本可能發生變化,國外學者發明了一種非參數估計模型——雙重變換模型(Changes-in-Changes,CIC),其考慮了兩組樣本在經歷事件后隨時間變化而產生的變化,對樣本平衡性要求沒有標準DID模型嚴格,從而可以計算沖擊事件干預的結果。因此,在PSM處理的基礎上,本文利用OLS進行面板數據的多階段倍差法分析,這種PSM與改良后的DID能較好地反映個體受到事件沖擊后兩組樣本隨時間變化的差異性。基于此,本文使用多階段倍差法分析已經匹配的老年人樣本,以是否再婚進行了清晰的劃分,設置時間虛擬變量t2008,t2011,t2014,考察時間累積的影響。

根據以上界定,本文將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Y為老年健康和生活質量自評。在回歸模型中,我們在總體樣本中分別帶人性別、年齡、代際關系與是否發生再婚的差分變量來檢驗性別、年齡和代際經濟支持如何在老年再婚與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關系中起到調節的作用。

四、老年人再婚對健康影響的實證分析

1.描述性分析結果

表1報告了面板數據所用變量分再婚組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的器具性自理能力(IADL)總體上靠近不需要他人協助階段,其總體均值為19.97(量表的總值為24)。這一結果表明,中國老年人總體的殘障率較低。其中再婚老年人的IADL分值為22.18,高于未再婚老年人2.28分,并且在10%的水平上呈現顯著差異性,說明再婚老年人組的自理能力好于未再婚老年人組。而這一情況并不能直接用來解釋再婚的老年人健康好于未再婚老年人,因為在現實中存在健康狀況較好、生存能力較強的老年人更傾向再婚的可能性。從生活質量自評來看,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自評平均為3.72分,處于一般以上水平。樣本中再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分高于未再婚老年人,兩組未見顯著性差異。

從表1兩組老年人年齡均值T檢驗與圖1的核密度圖來看,再婚老年人的年齡群體較未再婚老年人年輕4.24歲,并且在10%的水平上呈現顯著差異性。樣本中女性老年人較多,與我國女性老年人平均預期壽命較高引發的高喪偶率的現狀一致。本數據中男性老年人樣本占比僅26.8%,但是在再婚老年人群體中,男性老年人再婚比重高于女性,占比為56.8%。此外,城市老年人再婚比重為39.4%,農村老年人再婚比重為60.6%,相對較高。

從家庭經濟地位來看,再婚老年人的家庭收入高于未再婚老年人,但并未呈現顯著性差異。從代際關系來看,未再婚老年人接受子女經濟支持的平均比例高于再婚組老年人,且在1%的水平上呈現顯著性差異。再婚老年人與子女孫子女同住的比例低于未再婚老年人21.1個百分點,均值呈現10%水平上的顯著性差異。而再婚老年人子女經常探望的比例低于未再婚老年人0.2個百分點。由此說明再婚老年人的代際關系較未再婚老年人來說相對疏遠。

圖2和圖3進一步報告了再婚老年人與未再婚老年人在各個時間段的IADL和生活質量自評的差異。從時間的動態變化來看,樣本中老年人的IADL得分大致呈下降趨勢,反映了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健康狀況在不斷下降,但從再婚老年群體來看,2008年再婚初期健康狀況出現小幅度上升,2008-2014年自理能力的下降速度明顯緩于未再婚老年人(P2008=0.003,P2011=0.004,P2014=0.0005)。而未再婚老年人生活質量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提高,慢慢從喪偶、離婚中恢復過來,反觀再婚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則隨著再婚時間的延長出現起伏波動。

由此可見,在發生再婚事件前兩組老年人的健康指標、年齡、性別、居住方式、代際關系等均存在差異性。如果簡單采用OLS回歸,則忽略了婚姻的選擇作用。為此,我們將進一步通過PSM方法進行樣本的匹配,從而控制再婚事件發生前兩組老年人樣本的差異性。

2.傾向得分匹配(PSM)估計結果

首先,本文將可能影響到自變量(再婚)的控制變量(協變量)納入匹配的模型中,避免因為控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影響對因變量的解釋。其次,分別以老年人IADL和生活質量自評為結果變量進行匹配。為避免受處理變量的影響,本文采用2008年老年再婚前,即2005年樣本的協變量進行匹配。其中納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協變量控制匹配樣本基期的健康狀況。

表2是用PSM估計得到的最終結果。其中,ATT為是否再婚老年人的匹配估計結果,為本文所要關注的處理效應,在多種匹配方法中,核匹配法總體的標準誤最小,因此,本文采用核匹配法所匹配的樣本,進行后面多階段倍差法結果的運算。核匹配法的平衡性檢驗的結果顯示,匹配后的處理組和對照組在匹配變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此時,處理組和對照組在2005年(再婚事件發生前)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由表2中的t值可知,匹配后的處理組和對照組在匹配結果變量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證實了使用Kernel配對估計具有可靠性。對于不符合共同區間(common support)的樣本,將其剔除,最后采用的樣本共計3636人,其中,再婚老年人組3508人,未再婚組128人。

3.多階段倍差法實證分析

后面的分析引入了時間虛擬變量t2008、t2011、t2014,分別表示觀察年份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在考察老年再婚對健康影響的動態邊際影響效應時,treat表示再婚,其參照組為未再婚,重點關注交互項treat*t2008、treat*t2011和treat*t2014的系數,即不同觀察時間點再婚組老年人與未再婚組老年人在IADL和生活質量自評上的差分值,即再婚后帶來的效應。

(1)老年再婚對健康的影響。表3模型(1)、(3)中,2011年和2014年系數顯著性為負,說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隨著時間的變化在不斷下降。這一趨勢也反映在年齡變量上,表3模型(1)-(3)顯示老年人的年齡越大健康水平越差。此外,通過utest檢驗,發現年齡與老年健康的關系呈現略微的倒“U”型趨勢。表3模型(1)-(3)分別表示全樣本、城市樣本和農村樣本老年人是否再婚對健康的影響。由模型(1)可見,treat*t2008、treat*t2011和treat*t2014差分系數呈上升式趨勢,treat*t2008和treat*t2014系數顯著,表示再婚初期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相對于未再婚的老年人來說更好,并且隨著再婚時間延續到2014年,再婚老年人的IADL增加1.052(=|-1.66+2.712|)個單位。老年再婚對IADL具有保護作用,并且再婚對老年健康的保護作用具有顯著的城鄉差異性。從表3模型(2)和模型(3)的比較可見,對城市再婚老年人來說,再婚的保護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到2014年才完全顯示出來;而對于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再婚對健康的保護作用在再婚初期、中期、長期均顯現,2008年農村再婚老年人IADL比原先增加1.691(=|-0.189+1.88|)個單位,2014年農村再婚老年人IADL比原先增加2.452(=|-1.394+3.819|)個單位,再婚保護作用具有一定的累積性。

表3模型(4)-(6)分別表示全樣本、城市樣本和農村樣本老年人是否再婚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從模型(4)和模型(6)的系數來看,treat*t2008呈現5%水平上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再婚初期改善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了0.38(=|-0.02+0.4|)個單位。但是,隨著再婚時間的推移,再婚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逐漸消失。

(2)老年再婚對健康的影響——性別與年齡的調節機制。進一步分析時模型分別加入了是否再婚和性別的交互項以及是否再婚與年齡的交互項。如表4模型(3)顯示,是否再婚與性別的交互項顯著,農村老年再婚對健康的影響具有顯著的性別差異(P<0.1),但老年再婚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無顯著的性別差異。在經歷再婚后,農村男性老年人的IADL水平顯著低于女性老年人0.567(=|-1.279+0.712|)個單位(P<0.1),再婚對農村男性老年人健康水平的負向效應較大,而對于農村女性老年人有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

為了進一步探究性別調節作用的內在機制,本文分性別分析了農村再婚老年人代際向上經濟支持的性別差異,并且從再婚的時間變化考察代際經濟支持的變動。如圖4所示,再婚前即2005年,農村男性老年人的代際向上支持(接受子女經濟支持)高于女性老年人。但是,再婚后,農村女性和男性老年人接受的代際經濟支持均有所下降,男性老年人的下降幅度高于女性老年人。在2008年再婚早期,農村女性老年人接受的經濟支持略高于男性老年人0.3個單位,再婚中期女性老年人代際向上支持減少,而隨著再婚時間延長到2014年,再婚女性老年人接受代際支持的經濟水平高于男性老年人2.9個單位。

此外,如表5模型(1)-(3)所示,老年再婚對健康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年齡差異,再婚對健康的保護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年齡每增加一歲,再婚對老年健康的保護效應則會增加0.753(=|0.577+0.176|)個單位。并且年齡對再婚保護作用的調節影響上呈現城鄉的差異性。城市再婚老年人年齡增加一歲,再婚對老年健康的保護效應則會增加0.758(=|0.553+0.205|)個單位。農村再婚老年人年齡增加一歲,再婚對老年健康的保護效應則會增加0.707(=|0.538+0.169|)個單位。但這一婚姻保護作用的年齡差異并沒有體現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上。

(3)老年再婚對健康福祉的影響——代際經濟支持的調節作用。代際關系不僅影響老年人的家庭養老問題,代際經濟支持也會影響老年人醫療資源接受和保健的可能性。加之再婚老年人的代際關系更為復雜,因此,分析再婚老年人代際經濟支持對健康的影響,有助于提供再婚對老年健康影響的途徑。從圖4可以發現,子女代際經濟支持因老年人再婚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為此,我們建立了代際向上和向下經濟支持與不同階段的再婚老年人的交互變量,探索不同階段再婚老年人獲得的代際經濟支持差異,以及其對健康的具體影響程度。由表6模型可知,treat*再婚時間*代際向下經濟支持指數的三個交互項對再婚老年人的IADL影響不顯著。但是treat*t2011*代際向下經濟支持對再婚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顯著,呈負相關,并且主要表現在農村地區。數據顯示,隨著再婚時間的延續,農村再婚老年人向下代際經濟支持每增加一個單位,生活質量降低0.162(=|-0.16+(-0.002)|)個單位,由此說明代際的向下經濟支持削弱了再婚對老年生活質量的保護作用。

五、結論和討論

盡管國外眾多研究表明婚姻能帶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福利,但由于相關研究受到了研究方法、研究地理范圍,以及調查樣本量的限制,尚未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規律性認識,同時我國老年人再婚具有地域特殊性,因此需要通過實證分析構建中國本土化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于婚姻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和時間的滯后性,因此,本研究具體考慮了PSM和多階段倍差法進行再婚對健康影響的因果推斷,從而揭示老年再婚對健康的影響作用以及隨再婚時間延續的健康變化情況。

基于婚姻的保護作用理論,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婚姻選擇作用的前提下,老年再婚對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同時進一步證實了這種保護作用具有時間的滯后性與累積性;隨著再婚時間的增加,相對于沒有再婚的老年人來說,再婚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明顯更好,婚齡越長其保護作用越大,證實了婚姻的保護作用理論,同時也彌補了已有文獻在研究再婚時間累積作用方面的空白。研究同時表明,再婚的保護作用在中國城鄉地區呈現明顯的異質性,對于城市再婚老年人來說,再婚的保護作用具有滯后性,對于農村的再婚老年人來說再婚保護作用顯現快、滯后作用不明顯。此外,老年再婚僅僅在再婚初期對生活質量有改善作用,再婚后的家庭矛盾、人際關系等一定程度上還會繼續影響再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而抵消婚姻帶來的益處。

國外研究認為婚姻對老年健康的保護作用受到老年人高齡的影響,婚姻的保護作用會隨著個人健康狀況的惡化而降低。本研究針對中國老年人再婚樣本的分析發現,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地區,再婚的保護作用受到年齡的調節作用,呈現出對高齡老年人更強的保護性,其中主要原因是樣本數據庫中老年人的殘障率較低,生存能力較強。

中國老年健康具有性別差異,相對于男性老年人而言,女性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殘障率更高,主要原因在于早年就業市場的不平等使得女性的財富低于男性,并且在兩性社會資源可得性存在的差別在經過生命歷程累積后,女性老年人在生命后期面臨更為糟糕的健康狀況。但本研究同時發現,通過再婚尤其是農村的女性老年人再婚可彌補健康劣勢。老年女性再婚,一方面可不再承受勞動力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不再需要照顧撫養子女,從而使女性角色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有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而男性老年人仍然承擔“堅強”、“一家之主”等社會角色,尤其在農村地區,其健康和生活質量均低于未再婚狀態。此外,國外研究發現,婚姻中母親相對于父親會在照料孩子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到互惠的規范,父親對幼兒的相對較低投資將導致父親在晚年從子女那里獲得的支持少于母親,這與本研究中農村再婚的男性老年人從子女獲取的支持明顯少于女性的結論相一致,但這似乎與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相沖突,可見再婚對代際關系的影響也對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文化形成了沖擊。總體來說再婚對男性負面的影響大于女性。而再婚女性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建與孩子的關系,因此,從再婚的視角來看,女性老年人從婚姻中受益更多。

從家庭層面的代際支持來看,老年再婚對健康的保護作用受到代際向下經濟支持的調節作用。盡管老年向下代際支持對其健康的好處被證實,但研究發現再婚老年人向上代際支持顯著少于未再婚老年人。尤其在農村地區,再婚老年群體向下代際經濟支持降低了婚姻的保護作用,加之農村老年人原本經濟條件相對處于劣勢,老年人代際向下支持減少了自身的經濟福利,降低了本人的生活質量。此外,從代際支持的角度來看,老年再婚降低了子女對其經濟支持的力度,從而使得沒有經濟來源的再婚老年人感受的生活壓力更大,隨著老年再婚時間的累積,再婚原有的好處被抵消,這一點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再婚對老年生活質量的保護作用僅顯現在再婚初期。再婚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代際沖突,今后可能需要采取多種辦法來解決再婚老年家庭代際關系的矛盾,尤其要處理好贍養責任邊界的模糊性問題。在人口遷移流動和少子化的時代背景下,如果后代不愿意照料父母,又或因不愿意照料沒有“血緣”關系的繼父母,這些長輩在高齡或者面臨身體殘障風險時將無法得到合理的照料。要以和諧的家庭代際關系為著力點,積極倡導和推動家庭文化建設,讓再婚老年群體得到更多的鼓勵、資源和支持,提升晚年生活質量。

本研究發現再婚老年家庭的代際關系成為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我國居家養老為基礎的社會保障體制之中,再婚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死亡風險等值得更進一步研究。囿于數據與再婚的樣本量,加之再婚時間存在大量缺失值,本文只能將再婚發生時間控制在2006-2008年3年間,并且剔除2008-2014年婚姻解體樣本的干擾。如果對每年再婚數據進行更為細致的時間劃分可能導致樣本分布偏差,因此本文將再婚時間的闡述表示為再婚初期、中期與長期,分析其再婚帶來的累積優勢。

(致謝:特別感謝華東理工大學龔秀全教授、任超然老師對本文研究方法的指導。)

[責任編輯 方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在线国产91|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自拍偷拍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免费看a级毛片|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91视频青青草|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网|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91|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91精品综合| 精品91视频|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不卡在线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欧美五月婷婷| 在线无码九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欧美午夜一区| 丁香六月综合网|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另类欧美日韩|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伊人激情综合网|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天天操精品|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四虎AV麻豆|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第八页| 国产91蝌蚪窝| 久久九九热视频| 国产视频a|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