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0月29日下午,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在省實附中創辦人莫道明教授的陪同下,專程為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以下簡稱“省實附中”)的學生作了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中國未來》專題講座。這是鄭永年教授第一次為中學生開講,偌大的報告廳座無虛席,除了高一、高二年級的學生之外,不少教師也紛紛前來一睹名家風采,共享思想盛宴。
鄭永年教授以開闊的視野、多元的視角,引領學生們環顧全球及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政治和經濟特點,資本、人才和技術在全球化發展中的作用,左、右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以及當下中國面臨的復雜外部環境及如何處理國際關系等。他強調,雖然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目前中國仍是技術應用大國,而不是技術原創性大國,先進的技術仍然依賴進口。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們要冷靜理智,堅持對外開放才能最大化獲取國家利益,千萬不能關起大門,把自己封閉起來。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到2035年,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植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上,這個目標的實現將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次偉大進步,值得中華民族為之全力以赴!
莫道明教授在總結發言中表示,中學教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知識的學習,其二是能力的培養,其三是人格的形成。省實附中遵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求培養擁有寬廣格局的學生。
本次講座增強了省實華附的學生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也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下面節選部分學生的感悟:
鄭教授以全球化發展歷程和當今民粹主義的興起開頭,向我們介紹了在全球化時期中美關系、美國的競爭策略以及我國對于當今局勢該如何面對,簡潔的話語間顯露出冷靜與智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到中國從兩彈一星到現在的高鐵、國產大飛機等,一直都在向西方學習技術。敢于低頭學習,保持對外開放,才讓中國在這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穩步前行、不懼挑戰。而保持強大的自信心,理性愛國,才是每一個中國人所要具備的東西。
——高二英才班? 唐銘璋
作為一個即將前往歐美國家讀大學的高中生,我對中美關系一直很關注,也有很多疑惑,今天鄭永年教授的點撥讓我豁然開朗。感悟最深的是“開放”這兩個字。 改革開放的關鍵詞是開放,全球化的關鍵詞也是開放,作為未來的國際學生,我們對事物要保持開放的態度。鄭永年教授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要用意識形態去看待這個世界。歐美是資本主義,而德國則實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是社會主義,但是我們也在努力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各國經濟體制正在趨同,不能簡單粗暴地用意識形態加以劃分。擁有了開放的心態,才能在未來的國際化競爭中取得成功。
——高二英才班? 彭思睿
(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