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龍
【摘要】聽課和評課是小學語文教研員的一項常規工作。聽課目標要明確,準備要充分,聽課要深入細致,邊聽邊看邊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評課要客觀公正,根據不同的課型和教師,評出它的精彩和不足,給人以新的啟發。充分發揮聽課評課的診斷與評估、指導與研究、合作與交流、管理與激勵的作用,更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規范教師課堂教學,推動小學語文課程改革。
【關鍵詞】小語教研員;有效;聽課;評課
聽課和評課,這是小學語文教研員的常規工作。雖然不用像上課那樣精心策劃和嚴密組織,可要聽出一節課的特點,抓住它的實質和關鍵,評出它的精彩和不足,給人以新的啟發,卻絕非易事。這項工作把小學語文教學教研的診斷與評估、指導與研究、合作與交流、管理與激勵等功能集于一體,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規范教師課堂教學,推動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具有深遠意義。要做到有效地聽課和評課,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聽課目標要明確
聽課就是為了學習,為了指導幫助,為了教學管理。但課型不同,目標也不同。如視導型聽課的目的是督查學校語文教學工作,了解、掌握語文教學第一手資料,幫助學校和教師查找、分析語文教學中的不足,為改進與完善語文教學提出合理科學的建議。幫助型聽課的目的是幫助新教師和教學效果欠佳的教師找出在了解學情、處理教材、選擇教法、設計教案、組織教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透視剖析,找出癥結所在,指明努力方向,促其提高。研究型聽課是小語教研員研究課堂教學開展教研活動的重要手段。通過聽課與一線教師交流教研經驗,切磋教學技藝,擴大視野,取長補短,提高語文教研教改水平和能力。考評型聽課主要用于優質課評比和對語文教師的考核。聽課時要按照評比考核標準,客觀公正地對授課教師及其課堂教學作出科學的評價。推廣型聽課是為了總結推廣教學效果好、特色鮮明的教師的教學經驗,樹立語文教學的榜樣。小語教研員要慧眼識珠,像伯樂一樣善于發現教師教學上的獨到之處,挖掘他潛在的能力或氣質,幫助他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總結出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規律進行推廣。因此,小語教研員聽課,必須按課型定目標定任務,選好角度和重點,這樣才能使聽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實效。
二、聽課準備要做足
小語教研員聽課和評課,一定要高屋建瓴,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從宏觀上把握整體,在微觀上突出細節,既能對課堂教學做出客觀中肯的評價,也能針對缺點與不足拿出改進的良方。聽課之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首先要積極學習新理論,把握小語課改動態和發展趨勢,包括教材更新和課程編排、教學模式和方法、評價和反思等諸方面。運用最新理論和方法去指導語文教學實踐,做到聽課有深度,評課有高度,具有時代前瞻性。其次要熟悉小語課標,領會教材編排意圖,了解學科知識體系,把握教材重點難點。三要深入鉆研教材,仔細研究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的處理策略,思考如果自己上課,將怎樣組織實施課堂教學,設立一個可供對比的標桿。四是了解上課教師的基本情況、教學特點和師生對他的評價,了解班風學情,比如,教學進度、學生語文素質、學習習慣和態度等等。五是提前告知。對授課者來說,被聽課是一個促進成長的機會。聽課級別越高,教師鉆研教材設計教學就越精心,水平和能力提高就越快,教學效果就更好。
三、聽課要“四聽兩觀一思”
小語課堂教學其實就是教與學、師與生的互動。教研員聽課,不僅是聽,還有觀察和思考,既要關注教師“講”,也要關注學生“學”,做到“四聽、兩觀、一思”。
什么是“四聽”?一聽語文知識講授是否正確,是否講到關鍵處,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二聽教學語言是否嚴謹而不失風趣,精煉而又生動、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三聽教師引導啟發是否巧妙得當;四聽學生怎樣提出問題,怎樣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兩觀”是指:一要觀察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好不好,是否做到教態親切自然,板書簡明工整,教法靈活科學,情境生動引人,組織指導得法,教學環環相扣,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別,處理課堂突發問題妥善巧妙;二要觀察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學生是否樂于參與,探究是否主動深入,活動時間分配是否恰當,互動交流是否熱烈融洽,教與學是否緊密呼應。
所謂“一思”,就是要邊聽邊想,透過現象去思考本質。比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幾乎是脫口而出,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是不是好課呢?可能有三種情形:一是學生課前已經準備好答案;二是積極回答的,都是成績好的學生;三是問題過于簡單。這三種情況學生收獲都不大。一節語文課上得好不好,要看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的過程,看學生如何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生疏到熟練。學生答得結巴、不完整甚至答錯了,都是正常現象。正因如此,才需要學習。最能檢驗語文教師真功夫的,就是在學生不能回答時,能創設情境恰當引導;答得不夠完整或錯誤時,能抓住關鍵巧妙啟發。所以,小語教研員聽課,一定要仔細琢磨,不可被表面的東西迷惑,要看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四、評課標準要多元
聽完課后,要及時評課。一節課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四要素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動態結構。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標準應有所不同;聽課者不同,對教育的理解不同,標準也會有差異。總之,小學語文評課標準應該多元化,既要反映共性,又要體現獨特個性。
共性的基本標準有五個:1.教學目標明確完整,難易適度,體現教改理念,符合課標、教材要求和兒童實際;2.善導樂學,師生參與程度高,互動學習深入多樣高效,不搞形式主義;3.教法得當靈活多樣,善于激趣導學,對癥下藥,注重學法指導,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4.教師學科素養好,基本功扎實:語言生動、教態親切,板書合理工整,媒體運用適當,組織教學自然流暢,反應靈敏機智善變等;5.教學效果好,達成三維目標要求,學生素養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歸宿,也是好課的標志。
個性標準,對于不同的課型和內容、不同層次的教師和學生,它是不同的。新教師的上崗課,要關注如何處理教材選擇教法,如何組織課堂教學;骨干教師的示范課,要關注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隨堂課,應重點關注是否做到“實”而有“華”;優質課,則要看其是否既“華”又“實”,等等。
五、評課客觀公正,講究策略
教研員評課不單純是對授課教師給以指導,還影響著學校對語文老師的評價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故此,小語教研員評課要做到客觀公正,講究技巧和策略,把握好評課尺度:一要平等交流。評課只是對課程標準和理念認識的交流,不是誰說了算的問題。教研員不能抱著高高在上的心態,對授課教師的優點視而不見,或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授課教師;二要細心傾聽。評課前要細心聽取授課老師介紹學生情況及其對教材理解和處理、教學思路和方案、教法選擇和練習安排等方面的分析以及課后的回顧思考等,了解授課者的內心想法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他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理由,以免雙方因認識差距而造成誤解和錯覺,使評課更客觀、公正、準確;三要實事求是,多加鼓勵。教研員要依據課標要求、教材編寫意圖、學生參與程度、課堂教學效果,有理有據地評課。既不一味說好,也不全盤否定。對優點不拔高,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和鼓勵;對缺點不放大,多用建議商量口吻,留給授課者玩味的空間。忠言未必逆耳,良藥偏不苦口;四要理論與實際結合,評論具體不空泛。如說難點未突破,就要與授課者交流教材哪里是難點,為何是難點,應怎樣去突破難點,運用語文教學規律、理論、原則去剖析,使他能真正地理解,有所領悟、有所收獲;五要區別對待,分層施評促提高。課型不同,教師層次不同,要求也不同,評課標準和重點就應有區別。對新教師要詳細指出缺點和努力方向,鼓勵他學習提高;對教學欠佳的老師,要挖掘其閃光點樹立自信心,然后提供具體可行的改進建議,指導他研究教材教法和組織教學;對一般教師,要幫助他們找到關鍵點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對尖子或骨干教師,要側重抓住長處及個性來點評,力促其盡早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從經驗型教師逐漸成長為科研型教師。而常規課,則應抓“實”倡“促”;評優課,應抓“嚴”倡“學”;研究課,應抓“研”倡“議”。
六、及時總結,善于反思
聽課記錄、評課感受、對教學的設想和存在問題的思考,這些都是小語教研員進行教研的第一手資料。應及時對這些資料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歸納整理,分析共性和個性,總結出可推廣的經驗和需要吸取的教訓,列出有待繼續探究和論證的問題,把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理論成果,以發揮推動小學語文教改整體發展的作用。
總之,要取得語文教學研究的主動權,取得語文教學指導的發言權,對于小語教研員來說,有效的聽課評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能不能充分發揮聽課評課的積極效能,既取決于小語教研員是否熟練掌握和運用聽課評課的技巧方法,更取決于小學語文教研員的教育觀念、專業素養、教研基本功和教研個性特點。我們必須努力加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積極實踐,主動探索,通過有效的聽課和評課,為提高語文學科教學質量和推動語文教師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