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回放】
風傳遞著訊息,春風一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風展示著力量,大鵬乘起,扶搖而上九萬里。風是一種潮流,一種情味,一種啟示……
請以“風從這邊來”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①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者體驗寫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命題透視】
無錫市2020年中考作文依然沿襲虛中有實,虛實相生的風格。所謂實,即是一種具象,耳能聞到,目能視到,膚能觸到;所謂虛,即是具象背后的情、理、趣、愛等,虛實相生乃寫作之道。本題著重考查學生的生活常識和視界寬窄,測量學生對生活的思考習慣,并在此基礎上化實為虛,提升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引導學生不僅關注表象,更要透過表象看到本質,而更深一層的旨意則是考查學生的生活思辨能力。
這道作文題可以有四層理解:一是風之虛實,實指自然之風;虛指風的象征義或者借代義,以風來指情感、力量、潮流、影響、哲理等,這是考查考生選材高下的;第二層理解是風之方向,就是“這邊”的具體指向,可以是山川河流、古今中外、學校家庭、大街小巷,甚至是書籍等。“這邊”的指向,決定了考生立意的高下;第三層則是風之意義,從這邊來的風對“我”有什么影響?讓“我”感受或者感悟到了什么?讓“我”的觀念、態度、思想、情感等有什么改變?第四層理解,風之質態,是驟雨狂風,還是細雨和風;是有味之風,還是寡淡之風。這一層考查學生的描寫之功。但真善美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依然是命題導向的主旋律。
【審題提示】
本文題關鍵詞主要為“風”,首先要確定風的具體內涵,是實寫還是借風喻指;其次是“這邊”,這是風的來向,這邊的范圍很廣,具體指哪里、哪個方向要交代清晰;還有一個隱含的關鍵“風力”,這是一般同學考慮不到的,是徐風還是疾風是粗獷還是細膩?最后還要寫到風給自己帶來的感受或者啟迪。具體審題示例如下:
認識風之形:“風”首先是自然之物,物理現象。春夏秋冬季節更替,風之形不同;東西南北,風之位有別;狂風暴雨、細雨微風,風之力迥異;春之風染綠了田野,夏之風映紅了荷花,秋之風吹黃了樹葉,冬之風覆白了房頂,風之色不同……這些都是有形的風,實在的風。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形形色色的自然之風,描繪自然之風,抒寫自然之風給人帶來的肌膚感受。
明確風之向:“從這邊來”,這是個虛指的概念,沒有具體方位,所以我們要交代風的來向。可以從山中來,可以從田野中來,可以從學校、老師那里來,可以從家庭中來,可以從書本中來,也可以從歷史中來……不同來向的風不同,表達的目的不同。
感受風之情:借助有形之風來記敘無形之風,通過對風的描繪來借代、喻指,表情達意。家訓家風,學校之風、社會風尚、流行之風、傳統之風、關愛之風、助人之風,甚至是疫情期間,白衣天使的無畏、責任、擔當、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之風。不同的風,感受到的情不同,從這些風中感受人情冷暖、世相百態,甚至是風之文化的博大精深。
領悟風之理:通過風能感悟到一種意境、情趣、人生哲理,作品思維、思想高下便一目了然。“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風正、氣正社會才能和諧,人生才能一帆風順,直達目標;“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表達人要有浩然之氣,在何種境遇中才能處之泰然;清風明月,讓人感受到意境的優美。能從普通的風中把思維的觸角延伸到人生哲理的思考,這便是此文題的最終指向。
【寫作陷阱】
題目雖不難,想要出彩,亦非易事。題目就是想通過風這一物理現象考查學生對人、事、物的感悟。如果不理解命題者的本意,即會走入陷阱。
1.眼中只有風。寫作時只看到物理之風,沒有風的象征義、比喻義,或者風背后的故事,缺少風中情,甚至是風的文化味道,讓風成了干癟之物。
2.有風無形。平時對生活和自然的觀察不夠,對風的描寫不形象、不細膩,不能寫出風的形韻。
3.為風貼標簽:不能把物理之風和風的內蘊恰當結合,全文只寫風,只是結尾勉強點出風的寓意。
4.立意平庸。著眼于普通的親情,沒有通過風來表現出社會的現象、時代的發展,或者傳統文化的內涵。
【佳作點評】
風從這邊來
陶秋羽
閑暇時,翻開一幅畫卷。畫中,一座農舍佇立在溪旁,頗有杜甫草堂的意蘊。一縷炊煙裊裊升起,風輕輕滑過,于空中化作曲折婉轉的弧。炊煙的氣息陡然縈繞開來,那是炊煙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
老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依山傍水。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蜿蜒向屋舍,青磚黛瓦,風鈴悠悠。每當夕陽灑下積蓄了一天的光輝,用點點金粉給大地鍍上絢爛的光輝時,家家戶戶的煙囪里便騰起了裊裊炊煙,或白或灰,飄向四面八方。在外頭瘋玩的孩子們看到自家的炊煙,便知道該回家了。猛吸一口大氣,會聞到每家每戶的炊煙里夾雜著各式各樣的飯菜氣息。我看到自家的炊煙,便往家趕,每當炊煙里的香味正濃時,我便會趕到家門口,邊跑邊喊著從炊煙里得來的訊息,奶奶便從廚房里探出頭來,眼角綻成一朵燦爛的菊花。
風中的炊煙里面深藏著人間的煙火氣息,是老家的味道,是鄉愁的味道。我們走過喧囂,走過繁華,最終跋山涉水回到那個讓你魂牽夢繞、炊煙飄香的地方。
如今,村莊里的家家戶戶都用煤氣灶,炊煙早已蹤跡全無,我也遠離了家鄉,搬來了城里。炊煙的味道再也沒有了,鼻中只剩下山珍海味華麗卻無味的氣息。
在媽媽的支持下,奶奶住進了城。她好像成了籠中鳥,困在鋼筋水泥的迷宮中。當她做飯時,油煙機轟隆隆地飛速運轉,吸走了柴米油鹽的味道,再也聞不見熟悉的味道了。心中的那塊地,逐漸荒蕪,老家的模樣也在腦海里逐漸淡去。風少了炊煙這個朋友,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奶奶眼里的落寞,如利刃劃在我的心上。
城里沒有炊煙,奶奶又回到了老家,用起了曾經的灶臺。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路上,風景依舊,清風依舊,只是炊煙升起的情景悄悄地藏到了記憶深處。
是的,煤氣灶很方便,但炊煙寄托的是一縷鄉愁,讓遠方的游子于窮途末路之時,看到炊煙升起,想到家中伊人,溫暖之情涌上心頭。我站在老家前,依舊是“茅檐低小,屋上青青草”。哪怕只是粗茶淡飯,吃糠咽菜,我也能吃出“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感慨。只要有一縷清風,半縷炊煙,我便明白,有炊煙的味道在,家就在。
奶奶在廚房里忙進忙出,翻炒的聲音不絕于耳。縷縷清風徐來,裊裊炊煙升起,搖搖晃晃,向遠處蜿蜒。我深吸一口氣,是那熟悉的味道,與站在門口的奶奶相視一笑,說聲:“我回來了,炊煙,老家。”
起風了。
又是炊煙飄香時。
點評:無形的風有著濃濃的味道,那是老家的味道,是奶奶灶臺上粗茶淡飯的味道。這味道是鄉村的質樸、寧靜、溫馨,是奶奶快樂、自由的生活,是作者的鄉情,更是其精神的棲息地。華麗的都市有時候讓人如在迷宮,山珍海味也咂摸不出味道,而鄉村的柴米油鹽卻別有一番滋味,充滿著人間煙火的氣息。行文過程中,作者用鄉村和城市生活的不同感受、鄉村的炊煙和城市的煤氣以及自己對鄉村和城市的不同感受進行對比,寫出了自己對鄉村炊煙的喜愛,對鄉村生活的眷戀。結尾簡潔點題而富有詩意,極具畫面感,與文章開端形成完整閉合。整篇文章淡雅而有味道。
【備考演練】
杜甫放眼一望,心中激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瞻遠矚和俯視一切的雄心;陶淵明抬首一望,便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與閑適;寧靜的夜晚,李白舉頭望見一輪明月,心頭泛起思鄉之緒……這個世界,只要你放眼望去,怡人的美景、感人的畫面隨處可見。它們或讓你心情愉悅,或讓你心頭悸動,或讓你豁然開朗。請以“只因為那一望”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者體驗寫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張增光: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編輯 ? ?沈不言 ?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