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勇 馮杰

來鳳縣,位于湖北省西南,地處風光秀美的武陵山區。“來鳳”取名自“有鳳來儀”,與對面的湖南龍山縣相映為“龍鳳呈祥”。然而,如此美好的地方曾因大山的重重阻隔很長時間都與“窮”字脫不開關系。生活在這里的土家兒女,近年來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引領下靠自己勤勞雙手創造了新的生活。
向輝,土家幺妹,恩施州來鳳縣農廣校負責人、來鳳縣農園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目睹家鄉貧困的她辭去了公職,遠赴沿海,從打工妹干到車間主任,又回到家鄉從家具老板變成職業農民,成功的她開辦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帶領家鄉人共同致富,并由此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近日,記者走進向輝的“學校”,聽她講述在黨的帶領下向貧窮宣戰,改變自己、改變家鄉,用知識帶領貧困戶開辟美好幸福生活的動人故事。
創業艱難,親情讓金鳳凰飛回家鄉
向輝出生在恩施州利川市一個普通家庭,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專畢業的她趕上了最后一波分配,進入了一個鄉財政所,成為了一名公務員,這讓周圍不少人羨慕。但家鄉幾十年如一日的山路蜿蜒、貧窮落后,讓向輝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憧憬。“我想去闖一闖”——向輝告訴我們,那時她就這個念頭。“工作半年后,不顧家人反對,我辭去了公職,來到珠海一家合資企業打工。外面的世界真的讓人震撼,車水馬龍的城市與家鄉好像處在兩個時代。”向輝說。
“我要改變自己”——懷揣這句話,向輝努力地工作和學習,僅僅半年,她就從一名普通工人成為了車間主任,薪水每月到手4000元,這是那個年代難得的高收入。
珠海的日子忙碌而充實,向輝也在慢慢融入這個城市,初來乍到的那個山里姑娘變得時尚大方。但向輝明白,那個遠在千里之外大山環抱的故鄉才是讓自己心安的地方。最終,來到珠海4年后,她又一次下了讓周圍人難以理解的決心——回到家鄉。
帶著在珠海掙得的第一桶金,向輝回到恩施從事家具產業。在這期間她還收獲了愛情,嫁到了來鳳縣,一個同樣美麗但貧窮的地方。向輝的家具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積累了200萬元資金。
農海沉浮,生意人變身農業經理人
慢慢地,家具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向輝又有了改換行業的想法。經過市場考察,向輝把目光投向了在整個恩施都不算發達的水果種植行業。回到家中,她立刻打電話請教一個專門從事水果種植的遠方親戚。親戚告訴向輝:“搞農業要像伺候孩子一樣,是個良心活,你忽悠他,他就忽悠你;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你能吃這個苦嗎?”向輝笑著告訴我們,這番話直到現在依然是她對待事業的標準——農業是個良心活。
2010年,經過考察,向輝選擇了葡萄種植,她說:“我把所有積蓄都投了進來,流轉了幾十畝土地開始了真正的農民生涯。”
對于陌生的行業,向輝四處請老師,到處當學生。對于葡萄的種植技術,短短一年時間她記了3本厚厚的筆記,如何剪枝、如何施肥、如何防病等等事無巨細。“我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向輝說:“白天我和工人一道打理葡萄園,晚上還要自己上陣拿著水管澆水,一忙就忙到轉鐘。”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3年后,向輝的葡萄落果了,看著一串串飽滿剔透的果實,向輝無比滿足。然而接下來的狀況卻給還在歡喜中的向她潑了一瓢冷水。
在種植葡萄的3年里,飛速改善的交通狀況讓各種水果進到了大山里,葡萄價格急劇跌落。從8元一斤到6元一斤,再到4元一斤,有的地方甚至到1元一斤。“按照這樣的價格賣出去,我之前的投入基本上就要打水漂了,那時真的絕望了。”向輝回憶道。
就在此時,向輝得知了湖北省農業廳針對貧困地區專門舉辦的國家級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的消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她報名到武漢參加了培訓班。
7個日夜以問題為導向的體驗式培訓,讓向輝知道了“決策錯在哪里?管理欠缺在哪里?產品弱在哪里?”也知曉了“市場如何開拓?贏利點怎么打造?”一個一個痛點,一個一個方法,讓她重拾信心。聞所未聞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讓她脫胎換骨。在武漢周邊農場實訓時,看到游人采摘模式更是讓向輝醍醐灌頂,徹底打破了慣性的純農業思維。
學習歸來,向輝注冊成立了農園(恩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走標準化、品牌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同時,她堅持無公害農業的理念,向輝的農場里只用有機肥,禁用除草劑、禁用有毒農藥。“在我種植的葡萄園里,4歲的女兒可以隨手摘下成熟的葡萄,剝皮就吃。”向輝說。
培訓歸來的向輝思維更加開闊,徹底把“純農業”變成了以農業為中心的集成產業。除了水果種植,農園還辦起采摘節、燈光節、螢火蟲節,把傳統農業種植場所辦成集餐飲、住宿、采摘、教育、農產品售賣為一體的“農業+旅游+文化”的新模式,純農業種植下的2元一斤的葡萄在采摘園里10元一斤依然非常暢銷。本來進了“ICU”的事業一舉扭虧為盈,起死回生。
“現在想起來,真是那次培訓班救了我,那時心里真的感謝黨和政府,所以自己好了以后,總想回報些什么。”向輝說道。農園走上正軌后,向輝進一步擴大規模,同時也招收更多周圍貧困戶參與到農園的建設中來,并積極探索多種合作模式,讓貧困戶的身份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共同致富,以此回報社會。向輝本人也積極向組織靠攏,不久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辦學扶智,讓更多貧困戶掌握脫貧技能
通過自身經歷,向輝意識到農業早已不是一個只是埋頭苦干的產業,農民也需要懂得現代化的技術,擁有現代化的理念。但在現實中,向輝看到太多不懂技術、不懂經營、不懂規劃的人們把自己辛苦多年積攢的血汗錢投入到農業中卻血本無歸的場景。“我不僅揪心更加痛心”,向輝說。她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小帶不如大引、扶貧必先扶智”的道理。
“我要辦一所培養新時代職業農民的學校。”
辦學校可不是個簡單的事,但向輝的想法卻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縣農業農村局和縣扶貧辦協調幫助下,縣委、縣政府創造性地將來鳳縣農廣校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批轉給向輝。一個占地3000平方米,集農民培訓、農業科技展示、農業創業孵化等為一體的農民培訓中心應運而生。
學校重金引進農業、經營方面的各類專家,聯系實際從各個方面培養學員,從技能培訓、生產經營、服務平臺、農業經理人養成等角度培育農業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目前學校已經聘有專兼職師資18人,其中國家級培訓資質講師4人。同時理論聯系實踐開展多種實訓課程,把培訓班辦在田間地頭。學校還與時俱進地更新課表,開設了最近興起的電商、直播帶貨等相關課程。
學員胡燕平,2009年開始養殖蜜蜂,不懂技術也不懂市場,由于蜂種沒有選對,投入20多萬元幾乎沒有回報。談起當時的經營狀況,胡燕平說:“那真是苦苦掙扎,幸好輝哥到我的蜂場告訴我培訓班開班的消息。”
經過培訓,胡燕平不僅學到了技術,更擴展了思維。結業后還跟農園進行了產業合作,以種蜂入股入社,從開始僅十來桶蜂箱,入社以后向輝為其整合資源和投資,到后來新增300桶種蜂,當年胡燕平分紅就達14萬元,現在年收入達100萬元。如今,他的胡氏中蜂“壟斷”來鳳,紅遍恩施,沖出湖北。就在前不久,胡燕平還把市場開拓到了海南,成功帶領一個村176戶貧困戶實現以蜂脫貧。
孵化基地,把小產業鏈接到大市場
貧困山區缺的不是產品,缺的是商品,缺的是把貧苦戶鏈接到大市場的通道。培訓學校不僅僅是一所培訓機構,更是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集育人聚才、合作社生產產品、公司負責銷售“三位一體”的農民創業孵化基地。
為了讓產品有個好市場好價格,向輝牽頭建立了電商平臺,京東、天貓線上全覆蓋,線下走單位配送之路,確保學員和社員有較高收益;為了保障農產品多樣性與多元化單位配送,合作社“以需定產”,實現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產品供求保障,實現了“培訓一人,成功一人,發展一品,帶動一業,富裕一方”的目標。
在參加培訓之前,正南村的田成雙、新街村的向斌世分別是種植葛根粉和香菇的貧困戶,他們生產的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總是很難賣出去。在培訓期間,向輝通過公司的銷售平臺,深入了解他們兩人產品的市場需求,對接技術人員制定出新的生產標準,利用公司的品牌和平臺的優勢,向外推廣銷售。
僅僅一年,葛根粉和羊肚菌成了公司銷售平臺的熱銷單品。向斌世說,“脫貧速度快,全靠輝哥帶,有了這個火車頭,我們貧困戶也像是坐著高鐵脫貧了。”
2019年,向輝發起并成立了以來鳳縣脫貧致富黨員骨干為主體的全省首個特色產業黨組織,將人才集聚在藤茶產業、中蜂產業、油茶等特色產業主體上。以黨員為核心,以組織為紐帶,以產業為抓手,形成黨建引領產業聯合發展新模式,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多元”產業發展體系,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與832扶貧銷售平臺對接,僅2020年上半年,藤茶、蜂蜜、茶油銷售金額達1500萬元,實現利潤近300萬元,貧困戶收入與上年同比增收20%。
從2018年至今,學校已開展貧困戶培訓 2230人,實現智力脫貧1260人,推動產業脫貧452戶,學校被貧困戶親切稱為“致富之家”,而向輝這個好校長也被學員稱作“輝哥”,既是方言又是一種由衷的尊重。
未來培訓學校除了更加注重當地的農業人才培養外,更要擴展規模,爭取把培訓延伸到整個武陵山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多個省市,惠及更多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爭取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培訓掌握知識和技能進而共享國家發展的成果,共赴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