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英果
摘 要:我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面塑藝術,由于其來自于生活,因此能夠從情感和智慧方面對社會公眾進行體現,尤其是這種藝術在我國實現了對各勞動人民審美經驗的凝聚。隨后,經過長時間的雕琢以及許多藝術家對其的不斷提煉,使我國目前的面塑藝術,逐漸成為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文化給目前的面塑藝術帶來了沖擊,導致面塑藝術無法得到良好的傳承。本文針對面塑藝術在此類環境下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面塑;藝術;傳承發展
由于面塑的原料是面粉或糯米粉,并且其成形是通過手的捏制,因此又可以將其稱為捏面人,其它地區也將其稱為捏粉或江米人。面塑藝術最初是面花食品的主要原料,隨后民間藝人在此基礎上,同樣通過對面粉以及糯米粉原料的使用,對不同的人物或動物形象進行制作,這就是面塑藝術在民間的開始。
一、面塑藝術的傳承現狀
相比其他民間藝術來說,面塑藝術的傳承通常采用了傳統的方式,例如言傳身教或祖輩相傳等。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做好對傳播機構得專門設立,或是對傳播途徑的有效開辟。此外,由于各面塑藝對傳統街頭藝術繼承,是為了謀生,顯然對此類知識的具備缺乏專業性以及系統性。然而,面塑藝術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其主要歸功于普通群眾,因此,面塑藝術給人帶來了不可思議的感覺。
在山東面塑藝術之鄉,對民間文藝協會會員孫兆國先生進行了采訪。其子孫三代都從事了面塑藝術的制作。到了溫兆國手上,其不僅實現了對祖傳藝術的良好傳承,更是以此為基礎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創新,包括在面塑藝術中對音樂,現代舞蹈的融入。使面塑藝術的表現獲得了全新的形式。針對目前溫兆國的工作來說,其在古文化街每天都擺攤進行叫賣,每次出攤都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隨后,又對許士軍進行了采訪,其被譽為面人許。最開始的時候他經常在西湖邊擺攤,到了2001年,隨著杭州仿古街所受到的開發,其將攤位轉移到了仿古街,雖然每天需要支付近百元的租借費,然而由于其工藝十分精致,再加上其在現場對人像的靈活捏制,因此受到了大量游客的喜愛,然而,由于捏人像有著較為復雜的工藝,因此,也有著相對偏高的收費。
揚州的何傳俊在面塑藝術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縱觀其家譜可以得知,其祖上八代都是從事捏面人工作的,由此可見,其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然而何傳俊在小的時候就隨祖輩們一起走南闖北,并對面塑進行了數十載的學習,因此,當地人將其稱為面人何。針對其對各種形象的捏制來說,不論是簡單或是復雜的整體對象,都能夠體現出其獨特的風韻[1]。
二、面塑藝術的特色
面塑是一種民間藝術在世代都得到了流傳,黃河以及長江等我國地區,例如陜西,山西以及河北等,是最早出現面塑藝術的地區。然而,由于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民俗習慣,因此,對面塑作品的制作,在風格和品種方面都有著較大的差異。例如黃河流域所捏制的面塑,其藝術形象大多較為古樸,豪放,然而面塑作品在長江流域則變得更加精致和細膩。到目前為止,面塑的藝術價值之所以能夠保持不變,不只是由于其對自然材料和工藝的具備,更是由于其來自于生活中,并且其特色濃郁且鮮艷。再加上其對相關形象的塑造,能夠滿足民俗文化的心理需求,因此,老百姓更易對其進行接受。例如,我國的李俊興是一名具有代表性的面塑藝術家,其創作等面塑作品包括《火燒琵琶精》《嫦娥奔月》等,老百姓對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十分喜愛。此外,面塑藝術還有著廣闊的范圍,不僅涉及到了大多數的經典古裝人物形象,還涉及到了不同形態的動物和植物,例如葡萄意味著百年好合,石榴意味著多福多壽等等,引發了人們的贊嘆,同時,也能夠作為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敬與熱愛[2]。
三、面塑藝術的發展前景
中華民族的面塑藝術在藝術領域中具有獨特的風格,然而,對其的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危險。首先,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活動得到了不斷的改變,人們形成了全新的價值觀,目前隨著人們視野的不斷開拓,使其產生了全新的審美觀,人們將娛樂,電視以及音響等作為了追求的重點。與面塑藝術有聯系的大部分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無法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其次,由于外來文化以及經濟浪潮的入侵和沖擊,青少年產生了全新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對面塑藝術的學習,無法獲取到較大的經濟利益,也無法實現致富的目標。因此,提不起興趣對面塑進行學習。而且在外務工很少有機會對面塑藝術進行學習和接觸,大部分年輕人甚至對面塑并不了解,愿意學習面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目前,捏面藝術依然對傳統過分依賴,再加上沒有對其傳承面進行拓展,因而其始終只能被看作是民間工藝,只有極少數的學校乃至國家對其予以了關注。雖然藝術院校曾經邀請一些。捏面藝術家在院校內開展專題講座,然而,其只是被當做了一種娛樂形式,沒有在相關專業中對其進行設置,以至于面塑藝術在世人眼里成為了具有娛樂性的玩具,或是被旅游者視為是旅游的紀念品,進而導致民族精神的傳承越來越無法引起人們的重視[3]。
結束語:
經過長時間的雕琢以及許多藝術家對其的不斷提煉,使我國目前的面塑藝術,逐漸成為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種文化給目前的面塑藝術帶來了沖擊,導致面塑藝術無法得到良好的傳承。大部分年輕人甚至對面塑并不了解,愿意學習面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導致民族精神的傳承越來越無法引起人們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志亮, 徐雯君. 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 大舞臺, No.303(08):263-264.
[2]苗晟. 山東民間面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D]. 山東大學.
[3]張娜. 淺談面塑藝術[J]. 速讀(上旬), 2017, 000(0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