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秦玉霞
(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2.濟南理工中等職業學校,山東 濟南 250022)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旅游業對于促進內需拉動消費,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充分發掘內需潛力,對沖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提振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交通運輸作為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和服務性行業,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近年來,山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隨著高速鐵路網的布局完善和1 h、2 h、3 h交通圈的形成,提高了區域內外的交通可達性、縮短了時空距離,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動速度,串聯了沿線區域的旅游目的地,推動了旅游景點間的集聚和融合效應,增加了沿線城市旅游經濟的聯系,為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高鐵的快速發展,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旅游業如何適應交通格局的變化、優化旅游產品、完善旅游產業要素、擴大旅游營銷半徑、提高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建立與近城化和同城化相適應的旅游體系,構建與交通協同融合發展的機制,塑造交通與旅游融合新產業是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山東省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且極具地域文化特征。近年來,以“好客山東”品牌為引領,旅游業取得了顯著發展。沿海以青島、煙臺為中心,形成濱海風景和仙境文化相融合的仙境海岸旅游帶;內陸以淄博、濟南、泰安、曲阜為核心,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旅游帶;還有以臨沂、聊城、東營、棗莊等為中心的紅色和生態旅游帶。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4處世界級遺產、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4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 227處A級以上旅游景區,其中3A級景區636個,4A級景區223個,5A級景區12個。旅游產業規模增長迅速,旅游經濟總量占GDP比例持續增長,至2018年,全省旅游消費總額達10 461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13.7%,占全省第三產業總量的27.6%,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也是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旅游業已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山東省提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戰略部署,發展現代旅游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抓手。
截止2019年底,全省綜合交通網絡規模達到28.3萬公里,基本形成了“三橫四縱雙樞紐多節點”綜合交通運輸網主骨架,已建成高速鐵路項目7個,總投資約2 478億元,通車里程1 978 km,占全國高速鐵路里程的5.6%,路網密度126公里/萬平方公里,串起濟南、淄博、濰坊、青島、日照、臨沂、濟寧、泰安等8市的高速鐵路“一環”形成,環形高鐵一圈需6 h;在建高鐵項目5個,建設里程509 km,總投資約867億元;2020年擬開工項目9個,建設里程1 775 km,總投資約3 100億元。
全省綜合交通網的逐步構建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全省4A級以上景區已基本實現高速公路、普通干線公路有效銜接,高鐵已通達全省75%的地級城市,交通附屬設施不斷完善,交通與旅游行業在信息化、標準化建設上均取得了較大進步。隨著鄭濟高鐵、魯南高鐵西段、濟棗鐵路等一批高鐵項目開工建設,到“十四五”末期,現代化的高鐵網絡將基本建成。交通的發展優化了旅游業外部交通環境、拓展了客源市場、提高了旅游景點間的地理集聚和同城效應,為山東省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的發展基礎。
交通是旅游產業的催生素,又是其發展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現代交通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標,旅游業發展需要更高品質的交通服務。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高鐵與旅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新時代背景下呼喚高鐵與旅游產業更高質量的融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大眾旅游、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高鐵在旅游高質量發展中的承載作用越來越突出,但高鐵與旅游融合相對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行業發展規劃、標準化等方面還未能有效銜接,在如何解決好通往景區“最后一公里”、更好適應旅游業多樣化、個性化的新需求,存在較大差距,深度融合發展程度有待進一步增強,促進行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同時,山東省特色旅游產品有待進一步挖掘,旅游交通廊道綜合開發不足,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聚集效應也較弱,精品線路和特色旅游產品較少,旅游業如何更好地適應交通格局的變化、應對好同城化、近城化這種集聚效應,消除“過道效應”,創新旅游方式和旅游產品也是亟待發展的重點。
國家旅游局頒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強化了發展旅游、交通先行的理念,提出加強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業之間的產業融合。2017年初交通運輸部聯合6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旅游與交通的融合發展。2018年2月,山東省印發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提出將“跨界融合化”作為四大主攻方向之一,順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旅游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
將交通需求和旅游需求有機融合,以高品質服務為導向,必然推動交通運輸與旅游業的轉型發展,融合后的旅游交通產品會帶來新的增長點。如何推動高鐵布局優化,沿線城市如何建立有效的協同發展及合作機制,需要何種政策措施等問題尚待進一步探討。
3.1.1 進一步完善便捷高效的“快進”交通網絡
在現有相對完善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民航、高速公路等“快進”交通網絡的基礎上,以旅游資源快速通達為導向,結合山東省“四橫六縱三環”高鐵網絡布局,提升高鐵配套服務,推動“高鐵+旅游”,打造跨區域旅游“快進”通道,串聯沿線旅游資源,加快推進以高鐵為主要方式的“快進”線路,推進一種及以上“快進”交通方式通達3A級、4A級景區,兩種及以上通達5A級景區,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和便捷性,實現游客遠距離快速進出目的地。
以京滬高鐵、濟青高鐵、鄭濟高鐵、濟萊高鐵等為載體和紐帶,支撐濟南省會城市圈精品文化旅游發展試驗區建設,建設濟南泉文化精品旅游高地、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集群;以鄭濟高鐵、濟青高鐵、魯南高鐵、濰萊高鐵等為載體和紐帶,實現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沿海旅游資源有效連接,暢通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的快速旅游通道,支撐泛青煙海洋精品旅游發展示范區建設,建設青煙威精品海洋旅游發展高地,讓游客領略美麗的海濱風光、深入了解海洋文化;同時,大力發展“高鐵+郵輪”高端旅游。
3.1.2 構建“慢游”交通運輸網
依托鄉土文化廊道、游憩廊道、水系廊道、生物遷徙廊道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交通通道,注重沿海、沿河、沿湖、環山等公路和沿線風情小鎮、特色村莊、汽車露營地等的建設。結合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加強旅游景區到高鐵站點間干線公路和鄉村公路網絡建設,打造具有通達、游憩、體驗、運動、健身、文化、教育等復合功能的主題線路,重點構建古村觀光、田園度假、農耕研學、民俗體驗、紅色記憶等系列鄉村旅游線路。根據需求,配套增設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慢行系統、交通驛站等旅游休閑設施。
高鐵具有快速高效的優勢,但其可達性較弱,與景區便捷通達和無縫銜接是多數高鐵通達城市所面臨的問題,要充分發揮道路客運、城市公共交通作用,構建銜接“快進”與“慢游”系統的旅游客運與集散體系,完善由交通網絡、服務設施和交通旅游產品構成的旅游交通系統,解決公路通向旅游景區“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和便捷性。
加快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優化高鐵站相應的道路客運、城市公交、出租等站場換乘設施,建設一體化、立體化的綜合客運樞紐,推進傳統客運站向旅游集散中心轉型,構建多元化的旅游客運服務體系,做好鐵路客運樞紐的接駁換乘服務,依托相關旅游資源,拓展客運站服務功能,開通至景區景點的旅游專線、旅游直通車,在黃金周、小長假等重大節假日期間開通定制旅游線路,增強城鄉客運線路服務鄉村旅游的能力,在高鐵站周邊合理布設共享汽車、旅游租車等,解決游客從高鐵站至景區便捷通達和“最后一公里”問題。
依托現有高鐵客運站點網絡優勢,結合各地自然、人文資源特色,突出省內地級市及主要旅游城市高鐵客運站的旅游特色,打造統一風格、統一形象、統一流程、統一標準的服務窗口。健全游客救助、散客自助游集散、旅游咨詢、旅游投訴處理、旅游購物、車輛服務、旅行社組織等集散服務功能,使高鐵客運站成為旅游業務咨詢和旅游產品銷售的主渠道。同時,在客流量較大的主要站點規劃建設特色鮮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旅游集散中心,實現與景區景點的無縫銜接。以旅游休閑功能為導向,推動資源整合利用,打造融會議、度假、體驗居住、娛樂休閑、運動和購物等多種旅游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項目。
根據需求適當開發“客運+景點”、“車票+旅游”及“客運+酒店”等服務模式,引導客運企業與旅游景點、網絡平臺、酒店等產業聯動發展,提供“運輸+門票+主題+體驗”的定制旅游客運產品,提高旅游客運服務水平。
完善省域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在青島、濟南等地區設立跨省區聯網售票平臺并完善運行機制。積極推進跨運輸方式客運聯程系統建設,完善票務服務系統,加快推動客票信息共享,提高聯網、聯程、異地和往返票務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各種運輸售票系統接口開放,實現旅客“一站式購票”。提升旅客聯程運輸服務品質,推出旅客聯程運輸一票通、聯程運輸票價優惠等服務產品。創新行李托運服務模式,推廣行李直掛服務,推行跨方式安檢互認,加強客運樞紐周邊的租賃服務網點和快遞服務點設置。加強空鐵公聯運,推廣設立異地城市候機樓,加快推進空鐵聯運產品開發,在樞紐內設立相應的旅游服務窗口。
山東南北承接京津冀協作區和長江經濟帶、西接中原經濟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作為旅游大省,要發揮好自身地緣優勢,在魯豫、魯渝旅游合作的基礎上,構建高鐵連通省市的旅游城市聯盟和旅游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沿線旅游協調發展問題,本著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原則,采用市場互換、客源互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合作模式,在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之間設立邊界通暢的“旅游綠色通道”,構建優勢互補、政策互惠的協作機制,建設高鐵大旅游協作區。
加快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交通運輸與旅游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應用,構建交通、旅游等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涵蓋各種運輸方式的全省客運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與企業聯合將服務性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研究制定交通、旅游部門數據共享清單、開放清單,實質性對外開放相關數據。運用網站、微博、微信、應用程序(APP)等媒介,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綜合信息服務,完善汽車租賃全國聯網,推動實現異地租車、異地還車,推廣景區門票網上預約,完善重點景區客流監測預警等功能,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引導節假日旅游高峰客流。推動跨地域跨類型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推廣車聯網、船聯網等智能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
將高鐵融入山東旅游,打造精品旅游帶,創新“好客山東”品牌。(1)依托仙境海岸、親情沂蒙、黃河入海、魯風運河等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山水圣人等特色資源,打造有廣泛影響力的自然風景線、歷史人文線、紅色文化線等齊魯風景道。配合做好沿線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和風情小鎮、特色村寨等規劃建設;完善旅游線路與展示平臺;加強與旅游經營對接。(2)依托遺產鐵路旅游線路、精品鐵路旅游線路、特色旅游列車、旅館列車等特色旅游專列,拓展鐵路旅游產品。(3)拓展海洋旅游交通服務。加強高鐵與濱海旅游業在資源開發、設施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聯合與協作,建設貫通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四市的濱海觀光大道,加強青島郵輪母港和煙臺、威海、日照停靠港建設,實現半島城市群“無障礙旅游”。(4)打造京杭運河及南四湖內河旅游服務。加快實施京杭運河湖西航道、濟寧至臺兒莊段主航道升級改造,發展駁船旅游服務直達運河沿線岸上景點,通過鐵路與水路、公路交通同各景點緊密銜接,帶動運河遺產觀光、運河文化體驗、運河城鎮休閑等旅游產品的快速發展,并沿運河建設運河遺產綠道,推廣應用綠色“慢游”體系。
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發展,推動了沿線城市發展格局的變化,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充分利用高鐵的集聚效應,消除“過道效應”的消極影響,讓旅游業與高鐵融合互促發展、打造新的旅游產業。高鐵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是交旅產業經濟發展的趨勢,是產業創新發展的要求,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需要市場的驅動,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充分利用和整合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與交通、農業、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適應新時代旅游需求的變化,打響山東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