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縣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 何世祥
農業機械化即用現代化機械設備替代傳統農業中的利用人工種植以及牲畜的生產形式。工業革命時期,就已經將機器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但是對我國而言,利用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是從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開始的,農用拖拉機是用于我國農業生產的首個農業機械。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的使用頻率逐漸增高,進入21 世紀后,我國農業生產中已經開始廣泛應用農業機械了,這使我國的農業由小規模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轉變為現代機械化、規?;纳a模式,同時也將農業生產的核心由糧食作物轉變為經濟作物,提升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農業種植技術是保障農業種植的基礎,需要結合農業作物的生長特點總結出關于農業作物種植所需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營養成分、水分等以及作物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其出發點是在保護農業作物的同時也保證農業生產水平。而農業機械化則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可觀手段,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受到農業種植技術的影響,即農業種植技術發展不但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而且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2.2.1 提高農業生產條件
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在開展農業種植活動時應用農業機械,既能提高農業種植技術水平,又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傳統的農業種植,多數依靠人力或牲畜,應用的農業種植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即使進行繁重的勞動,農業種植效率也相對較低,而在農業種植過程中使用農業機械,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也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時農業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明顯地提高。
2.2.2 促進農業實現產業化
目前的農業生產活動多數依靠現代農業機械進行,特別是對大規模、大面積的農作物種植,應用農業機械設備非常重要,先進的農業機械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減少了人力勞動,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農業生產的成本,促進實現農業的規?;?、產業化。
2.2.3 提供農戶的科技意識
農戶通過利用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既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的優勢,也從中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并加以重視。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應用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促進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推廣,同時積極引進適應當地農業發展的先進的農業機械和技術,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業實現現代機械化發展。
伴隨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作種植作物的種類增多,這便需要更加科學有效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隨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提出,為了有效修復生態環境采用退耕還林等措施,以此就減少了農耕用地面積,故而降低了農業機械的使用機會,但種植經濟作物、果蔬作物以及林業移植等方面則增加了對機械化的利用,同樣也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理論的發展與應用,進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與機械化發展。
3.2.1 地區之間存在著差異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農業種植作物的種類也具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在農業生產中需要科學合理地應用適宜當地條件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避免由于應用不當阻礙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提升,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例如,南北地區種植作物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農業機械設備,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不適用于地勢比較崎嶇或低洼的地區。再如,南北氣候條件的差異使水稻種植周期也有所不同,需要采取相應的農業種植技術,等等。
3.2.2 小農種植
目前,我國還有很多地區采用小農種植的農業生產模式,這種形式阻礙了農業的機械化發展,對于小農種植農業,一般的農業種植技術就可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如若非要使用農業機械設備,農業機械設備的購置與日常養護與維修會增加農戶經濟負擔,同時農戶也缺乏農業機械設備使用與養護技術,農業機械設備無法進行廣泛應用,從而影響了農業的生產效率。
3.3.1 分類使用農業機械應對地域差異
根據地域環境的差異,選擇適宜的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設備進行農業種植活動,不能以偏概全,否則不但不能保證農業生產產量和質量,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農戶的收入,不利于農業的健康持久發展,所以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應用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設備,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
3.3.2 農業補貼及惠民政策
針對小農種植,政府可以通過農業補貼及惠民政策來緩解農戶購置農業機械設備的壓力,以此來提高農戶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應用農業機械設備的積極性,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同時也促進農業向機械化、現代化發展。
總之,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種植技術之間是“互幫互助”的關系,當前情況下在農業種植中還不能全面應用農業機械設備,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在農業發展進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與種植戶的作用,共同努力,積極促進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機械化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