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皇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 劉景文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國家強農惠農重要舉措,其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2019 年底,贊皇縣農機總動力達到55萬千瓦,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81.2%,小麥、玉米機械化率分別為99.5%、95.2%。多年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日趨完善,但具體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購機者監管,補貼文件規定: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要辦理相關牌照,對駕駛證未做要求,經常出現牌證機械購機者無駕駛證,這種現象不是個例,極易留下安全隱患。
(2)補貼機具監管,農機補貼政策性強、區域性濃,購機者需向當地農機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事項,當某項目縣出現補貼資金缺口時,該縣有購機需求的人會向他縣通過親戚或朋友代購,出現補貼機具所有權在A 縣,使用在B 縣情形,給補貼機具監管帶來難度;同時出現購機者私自處置補貼機具的行為,農機主管部門很難掌握詳細情況,監管執法比較困難。
(3)機具產銷商監管,農機補貼核查只是對購機者、發票、補貼機具信息與農機補貼輔助系統信息進行審核,而補貼機具質量、補貼機具是否涉嫌違規,基層縣局卻缺乏必備的監測設備和技術手段;對于產銷企業是否抬高補貼機具銷售價格、是否虛開發票,農機補貼工作人員難以甄別。盡管農機補貼工作縝密、要求嚴格、紀律嚴肅,但每年仍有少數補貼機具涉嫌違規被補貼系統封存,給補貼工作造成負面影響。
隨著“全價購機,定額補助”政策的實施,購機者資金短缺的問題日趨明顯,面對大型農機具如收割機、拖拉機、大型智能設備數十萬元的價格力不從心,同時,金融信貸審查嚴格、手續煩瑣、放款時間長,制約了農民的購買力,有時農民只能靠借高利貸來購置農機,增加了購機成本。
據調查,大部分縣市財政未配套農機補貼工作經費,做好宣傳需要經費;同時補貼機具量大面廣,不便攜帶的現場安裝機具需上門服務,機具抽查也需入戶驗機,尤其是入戶核實有時需多次才能見到購機人和補貼機具;從事農機工作的人員多為事業編人員,沒有公車補貼,下鄉交通費只能個人自理,難以調動人員的積極性。
20 多年來,贊皇縣農機系統沒有調入新人員,現有人員大多50 多歲,人員結構老化,所學知識難以適應新時代要求,2019 年,縣級機構改革后,農機科人員未完全到位,從事農機購置補貼工作人員不足,存在人員多崗多責、工作量大、人員超負荷工作問題。
(1)把好補貼產品入門關。嚴把補貼產品資格準入關,建議對進入農機推廣目錄的產品要嚴格把關,農機鑒定機構要嚴格執行鑒定的程序和質量標準,也可委托社會調查機構對補貼機具質量開展隨機調查,對于以假亂真、以次充好、涉嫌違規補貼機具,實行頂格處罰,殺一儆百。
(2)敲響警示鐘。農機產銷企業要誠信經營,切實承諾踐諾,做好機具銷售及售后服務工作,對所開具發票信息、補貼機具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同時,提倡農機經銷企業非現金結算,對資金往來要全程留痕備查,對虛假銷售及違規經營企業,一經查實,取消其補貼機具經銷商資格,對與產銷企業勾結套騙補貼的購機者,取消其以后年度購機資格,絕不姑息。
(3)站好補貼審核崗。農機補貼核查人員把好機具核實關,對補貼機具發票、合格證、購機者身份信息、補貼機具信息和申請資料進行認真核對。建立“誰審核、誰簽字、誰負責”責任機制。
積極向編制部門反映,爭取領導支持,配齊人員,尤其是調配農機專業技術人員,補充新鮮血液。
保障經費。工作經費是保證工作質量的前提,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政策宣傳、辦公耗材、下鄉核查、檔案整理,均需經費支持,而基層縣市農機補貼部門又難以從財政爭取到必要的工作經費,因此,建議從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計提部分資金,省級行文確認,確保基層縣市農機購置補貼宣傳、會議、監督檢查及檔案工作順利進行。
拓寬融資渠道。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涉農金融機構要加大貸款扶持力度,簡化貸款手續、縮短放款時間;二是扶持融資租賃公司,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業務試點;三是允許購機者與農機經銷商平等自愿簽訂“差價購機”行為,減少購機者的前期籌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