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艷
(河北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院,河北省生殖醫院,石家莊 050071)
婦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是一個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要保證。因此,婦女和兒童健康被納入黨和國家重要政策和規劃。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婦幼健康信息統計制度。搭建了孕產婦死亡、5歲以下兒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監測網,以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為基本報告單位,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婦幼衛生監測網絡體系,使婦幼健康事業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從供給側來看,婦幼健康服務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基層服務能力相對薄弱,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仍有較大差距,這些都需要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強弱項,助力婦幼健康事業全面發展。
伴隨新中國成立70余載,奏響了中國婦幼健康工作事業發展的三部曲。自1949至1978的三十年是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的成長期,1978至2012的二十余年是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的成熟期,2012年以來是躍升期。至此,婦幼健康工作實現了由“保生存”向“促發展”的轉變。在這個發展歷程中,不斷健全了婦幼健康的法制體系、持續完善了婦幼健康的政策體系,為構建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運轉高效、群眾滿意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奠定了基礎。
一是母嬰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全國婦幼衛生監測系統數據顯示,近二十年,孕產婦死亡大幅減少,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城鄉差距、地區差異明顯縮小,是全球為數不多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要求的國家。截至2019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7.8/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至5.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到7.8‰,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婦幼健康核心指標持續向好。二是健康扶貧攻堅行動順利推進。盡管數據統計顯示婦幼健康核心指標持續向好,但仍存在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國家衛生健康委進一步細化措施,將婦幼健康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健康扶貧工程指導意見和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推進婦幼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優先保障貧困地區婦女兒童,加強對患病貧困婦女兒童的救治保障,并通過促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按照“縣鄉一體、鄉村一體”的思路,提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進一步筑牢婦幼健康基層服務網底,加大貧困地區婦幼健康服務有效供給。
1949年前,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缺醫少藥,婦女兒童難以獲得醫療保健服務。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婦幼保健機構為核心、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婦幼健康服務網絡。借助這些深入廣大基層的服務網絡,為婦女兒童提供了較為規范的醫療保健服務,并有效地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相關政策措施相銜接,實現了對婦幼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務和保障,拓展了婦幼健康服務的新內涵。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政治保障,為全面深化改革婦幼健康事業提供了新動力。廣大基層婦幼健康工作者搶抓機遇,奮力拼搏,為努力實現婦幼健康事業發展的新愿景添磚加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婦女兒童健康需求更加多層次、多樣化,然而婦幼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補短板、強弱項,切實提高廣大婦女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仍將強基層作為婦幼健康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點,以提升縣域婦幼健康服務能力為重點,探索通過組建婦幼健康服務聯合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對口支援等方式,促進優質資源下沉,補齊短板,提高基層婦幼健康服務能力。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是婦幼健康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之年。2020年全黨全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觀大勢、顧大局,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傳播婦幼健康經驗,全力保障母嬰安全,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