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何雯雯
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俗稱泥鰍、鰍。因其營養豐富,富含不飽和脂肪,素有“水中人參”之稱[1-2]。目前,國內泥鰍養殖以土池養殖為主,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山東和四川等地[3]。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野生泥鰍資源大大減少,人們對泥鰍良種供應和人工繁殖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4]。本研究通過對泥鰍攝食選擇和掘洞行為進行調研綜述,旨在為泥鰍的生態養殖提供理論支持。
泥鰍生存環境廣泛,適應力強,喜棲息于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在湖泊、溝渠和水田等的靜水底層均可見到其身影。泥鰍屬于溫水魚類,生活水溫在10~30℃,不耐高溫和低溫,泥鰍呼吸功能極其發達,能用鰓、皮膚和腸進行呼吸,而且當水中氧溶量減少時,泥鰍還可升到水面進行呼吸。
泥鰍在幼年時主要以輪蟲、枝角類和橈足類浮游動物為食。在觀測泥鰍的食性過程中發現24 日齡和31 日齡(3~5cm)的泥鰍消化道中除了浮游動物之外,還出現了浮游植物和雜質,但是其數量比例和重量比例太小,難以判斷是否為主動攝入[5]。黃文鳳[6]認為全長5~8cm 的泥鰍,除食小型甲殼類外,還食水蚯蚓(Limnodrilus)、搖蚊幼蟲(Tendipes)。
彭聰的研究結果表明:7 日齡左右的泥鰍主要攝食輪蟲,隨著泥鰍的生長,其攝取的食物逐漸變為枝角類和橈足類浮游動物。這與張雅芝和鄭斯電[7]對黃姑魚的食性研究結果相似,說明泥鰍在早期發育階段的食性及其轉變過程與其他一些淡水魚類相似。魚類對餌料生物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在一定范圍內魚類攝食的能量利用率隨著餌料生物個體增加而增加[8]。
研究發現泥鰍棲息的理想生境是底泥而非水體,這是因為外界對底泥的影響較小,底泥環境更加穩定,所以泥鰍的掘洞行為對于泥鰍養殖非常重要,現有研究表明泥鰍的掘洞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底泥沉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9],該現象在泥鰍的稻田養殖中能夠提高水田溶解性無機氮和總氮的含量[10],促進稻田的物質能量循環。
目前對于不同泥鰍在底泥中的洞穴特征和掘洞方式的研究較少,我們可通過研究泥鰍器官與泥土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研究泥鰍的掘洞行為,找出其共性和個性,增加對不同泥鰍的分辨方法,為泥鰍的養殖和分類提供便利。采用洞穴澆注法[11],能夠更加直觀地反映洞穴、水體、底泥與泥鰍之間的相互作用。
泥鰍作為一種營養豐富、肉質細嫩的經濟養殖種類,深受人們的喜愛。本文通過對泥鰍發育階段的食性和掘洞行為進行概述,來揭示泥鰍在發育過程中攝食選擇的變化,豐富泥鰍在掘洞行為生態方面的知識,對泥鰍野生資源保護和生態養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