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譯學院 孫嬌嬌 王建軍 趙唯佳 汪子璇
對于我國來說,近些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十分迅速,不過卻呈現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不良現象。尤其對于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區而言,依然沒有脫貧。為了解決此項難題,國家頒布并落實了相關精準扶貧政策和規定,使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意識到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通過積極發展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可以打造少數民族原生態旅游景區,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帶領當地百姓脫貧致富,過上富足的生活。鑒于此,系統思考和分析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對脫貧的意義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般而言,一些扶貧團隊在搜集相關貧困地區的信息時,會利用網絡發布關于志愿者的相關招聘信息,性質為免費。扶貧團隊在扶貧過程中,將實時發布關于扶貧的流程,確保扶貧者的公正性。并且,利用網絡銷售當地特產,獲取的經濟收益被運用到扶貧基金當中,積極開展圖書館、高新技術產品體驗中心等不同項目。另外,其中一些還會被運用到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走出大山的游學中。同時,有關志愿隊伍可以與當地的高校進行合作,將南方地區大學作為例子,可以和云南大學、貴州大學等合作,借助相關校園資源,根據已有相關政策,引導當地的大學生留下,完成義務教學工作[1]。
為了使少數民族的特色產品能夠走出來,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因此,可以使更多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走出大山,來到全國各地推薦當地的特色產品。與此同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同樣可以走出去。比如,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采用了小聚居方式,針對部分具有特長的少數民族人群展開文化方面的培訓工作,然后到全國各地進行推廣。
針對我國來說,雖然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較少,不過分布的范圍卻十分廣泛。當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獲得改善,一些處于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在思想和物質追求上均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人口數量與日俱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繼承人也開始增多。為了延續和傳承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國家需要給予鼓勵與扶持,加快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展速度[2]。比如,在我國云南省有納西族造紙術,在貴州省有苗族、侗族的靛染技術等,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過程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可以說,發展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十分必要,具有很大的經濟促進作用。
當廣大民眾解決了溫飽難題以后,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更加明顯。所以,在最近幾年,我國的旅游業發展速度非常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旅行。加大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力度,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構建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區,無疑能夠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并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通過打造擁有一定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寨子,可以增加游客的數量,帶動旅游經濟消費,不僅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實現了漢族文化和苗族文化之間的互相結合,有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本文的論述與分析當中,不難看出,系統分析與思考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對脫貧的意義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本文以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對脫貧的意義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從上述幾個方面加以論述與分析:加快了少數民族精品文化走入公眾視野的速度、凸顯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有利。希望此次研究與分析的內容和結果,能夠得到有關研究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并且從中獲取相應的借鑒和幫助,充分發揮出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對脫貧致富的作用,進而促進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