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張曉敏 馬燕燕
談及“哲學”就需要我們以哲學的歷史為基礎。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其從古希臘誕生至今,發展、繁榮,起起落落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仡欉^去,歷史上的哲學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尋求心靈的滿足,他們的求知活動充滿著思辯,而我們的哲學也就產生于這樣的思辯過程中。
“哲學”英文單詞是“philosophy”,由“philo”(愛)和“sophia(智)”構成,源自希臘,其本義指的是“愛智慧”。哲學在產生之始就與智慧聯系在了一起,那么智慧是什么呢,只有探問事物存在的一般依據、追尋萬事萬物本原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哲學就可以理解是熱愛和追求真正的智慧。所以,在古希臘時期,人們也將哲學稱為智慧學。將“哲學”一詞進行解讀之后,我們就要追問“什么是哲學”,在這里,我們需要理解的是什么樣的內容才稱得上是“哲學”。
哲學是關于人的學問,從三個角度來解讀哲學是關于人的學問。
1.2.1 西方哲學史
研讀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們發現哲學起源于人們對世界的好奇,開始尋找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從蘇格拉底開始,西方的哲學家開始關心人。蘇格拉底作為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的哲學家,他認為:哲學不能只是單純地去研究自然,也應該把研究重心放在人事問題,不只是對宇宙自然思辨也要對人與社會持思辨態度。蘇格拉底倡導“認識你自己”,這種重視“自我”思想的產生為西方哲學從人出發奠定了開端,也決定了未來思想的發展走向。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這個階段的人文主義主要是論證人的價值,讓人去追尋自由;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基于對人性的分析而建立的自由學說,真正的主題是人和自然;盧梭的自由平等思想;黑格爾尋求自我意識……這些哲學家的愛智慧的過程都表明人是哲學的最高追求。
1.2.2 中國哲學史
在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長河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哲學的發展是始終圍繞著人來進行的,“中國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蘇格拉底,因為他把倫理、哲學、反思和知識都融合在一起了”。從先秦百家哲學孔孟荀的“仁”倡導人本精神,到漢唐三教哲學的人性理論,再到理學哲學“修己治人”,以及近代哲學推陳出新,“人”的再發現……每個時代,關于人的哲學對話永遠是最強音。
1.2.3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談及人,不可忽視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被人稱為人本主義哲學。馬克思的人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體系里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人學思想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有著一個共同的人學宗旨:人永遠處于最根本的位置。在馬克思的各種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其大量的非常深刻的、非常重要的人學思想。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雖然其人學體系沒有構建完整,但依舊可以從中找到人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框架結構。馬克思的著作《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論述了人的存在問題,并依據人的存在方式,揭示出人的存在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主要有對象性、自然性、類性和社會性,進而在此基礎上揭示人的本質。
人是對象性的存在。人首先應該是存在物。馬克思在其著作中談到,所有的存在物都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它們是不可以脫離對象而存在于世界的。人需要在其自身以外找其他對象來證明自己。當然,在這里人的對象性不僅僅是指其他存在物是自身所存在的對象,還代表著著自身的存在是其他物的對象;人是自然存在物。是因為人本身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的產生,人和動植物一樣具有受動性,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是類存在物。人的不同之處是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和其他存在進行區別,把自己和同類當作對象;人“類”和其他“類”最本質的區別人具有普遍性,可以能動地利用自然,為自己取得自由;人是社會存在物。人類之間為了生存相互溝通、合作、依賴,組成了社會。
人的本質問題是指是什么使人成為人,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之為人的依據,馬克思的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是與其他類不同的能動的生命活動。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的,更是屬于社會的。在社會中,人類發揮自己的意識能動性,進行自由自覺的生產,利用和改造自然,人具有主體性。從最開始的原始社會走向我們的現代社會,是人通過自己的勞動一步步實現的,因而,人具有歷史性。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更加成熟完善,是因為他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馬克思在對人的本質內容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還結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析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存在的異化問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將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提出勞動異化的理論。
第一,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與他在工廠工作期間生產的產品價值成反比的關系,工人生產的產品價值越大、產品的數量越高,工人自身的價值也就越低,勞動產品從此成為壓迫工人的力量,勞動產品成為奴役工人的異己的東西。工人本身的價值更低廉,工資也就更少,變得更加貧窮。本應該是屬于工人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剝奪,工人生產的對象和產品越多,工人現實占有的越少,并受到自己所生產的勞動產品的控制,因此,“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所進行的勞動越多,就創造與自身相異的東西越多,勞動對人來說已經不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工人成了勞動產品的奴役。馬克思在觀察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從人與自然的聯系出發考察勞動的對象化,自然界為工人供給勞動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和保持工人生計的生活資料,然而工人并沒有獲取應得的價值,是以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至此工人與勞動產品之間成了相互對立、相互異化的存在。
第二,勞動者同勞動生產活動之間相異化。在馬克思看來,異化不單單表現在勞動生產活動的結果(勞動產品)上,還表現在工人生產勞動產品的活動過程中。勞動作為維持人類生存的活動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與動物進行區別的根本,是人得到滿足的手段,人類的勞動應該是自由的、幸福的,通過自身的勞動肯定自己并在過程中發揮價值從而獲得自由平等地發展。但在私有制下,為了滿足資本家的利益,雇傭勞動——一種看似人們自由選擇的勞動將工人的勞動作為商品而存在,勞動則成為被迫的、強制的,不再是勞動者自主的活動,勞動者在勞動中否定自己,失去其本性,從人的本質的機能轉變到動物的機能,勞動者的勞動不再屬于勞動者,而屬于資本家,勞動者在勞動時感到不自由,在不勞動時,僅運用自己的生理本能,勞動者是快樂的,由此得出馬克思關于異化的第二個規定: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
第三,勞動者同自己類本質相異化。人是類存在物,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普遍性表現在:自然是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自然也作為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對象,勞動是滿足人生存需要的活動,這種活動就是類活動,而動物并不會對此進行區分,在這樣的比較下,人就是類存在物。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才能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但是當進入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異化勞動將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貶為維持生存的活動,同時,在私有制下人的意識能動性不再發揮出來,相比較于動物的優勢沒有意義,人與動物無異,因此,異化的勞動使得人的類本質和人相異化。
第四,人與人之間相異化。馬克思認為人同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進行的勞動生產過程以及人的類本質直接導致了人同人相異化的結果。因為資本家的存在,人不能占用自己所生產的勞動產品,不能自主地進行生產活動,更甚于丟失了自身的本質。資本家和勞動者不再處于平等的位置,使得私有財產產生,雙方的平等不再存在,兩者之間的關系變成了資本家統治勞動者。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的關系,在人與對象的關系中,只有人自身才可以統治人的力量,但在資本主義下,對象即資本家統治了人,因此,人與人之間相異化。
馬克思通過對異化的表現形式的分析,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思考,希望找到人與人之間異化的原因,對當時現狀進行改變;并希望勞動者自由的意識得到喚醒,人們從異化的勞動中掙脫出來,清理好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關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解放生產力,解放人。
在馬克思看來,之前存在的共產主義有兩種,分別是粗陋的共產主義和政治性質的共產主義。馬克思對這兩種共產主義展開批判,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后終點應該是社會性質的共產主義,就是對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進行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走向哲學革命的新高度,馬克思所認為的真正的共產主義是實現人完完全全占有自己的本質,是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存在,是人、自然、社會和諧的相處,是歷史發展的最終趨勢。
馬克思認為要想將人的本質還給人,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只有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有可能實現。社會性質的共產主義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地,就是對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進行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是實現人完完全全占有自己的本質,是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存在,是人、自然、社會和諧的相處,是歷史發展的最終趨勢。
馬克思人學思想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包含著完整的人學思想框架和內容,是對人的關懷、對人類苦難命運的思考和對人未來發展的探索。自始至終都將人放在最關鍵的位置上。馬克思一生都在為全人類的幸福努力奮斗,他通過對現實社會的分析研究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以人作為研究的起點,尋找克服異化的答案,設想實現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構建人類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把實現人的復歸和自由解放當作終身目標。
因此,無論是從西方哲學史看,還是分析中國古代哲學史,更甚是我們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探尋人的存在,尋求人的價值,因此,哲學是關于人的學問。
哲學是智慧之學,哲學追尋的是更深層次的意義,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于人們擁有著哲學的思維方式。哲學,培養著人們的思辯精神,讓人們認識到宇宙世界的寬廣,辯證地看待事物,使得人們認識自己的無知。“認識你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無知之后,才能改變現狀,變得更優秀。哲學的優點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改變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哲學。
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可以發現:哲學流派和哲學思維的產生,是文明發展的標志。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和先秦百家哲學讓中西方人認識到了自然和世界,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漸漸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了解自然,認識了自己,這是哲學帶給人類思維的飛躍。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在每個時代都存在著束縛人類發展的事物,哲學的存在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進行沖擊,使其覺醒,實現思想的解放,展現無限的創造力。
在大家的認知世界里,哲學是極其抽象的理論知識,對我們的生活是無用的,甚至有人提出“哲學無用論”,其實不然,哲學并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有著現實的社會、歷史基礎的,是哲學家們對當下時代的社會實踐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能反映社會的總結性理論。脫離了現實社會的哲學將不是真正的哲學。人們能夠改造世界的原因在于其能夠認識這個世界,把握世界的發展規律,所以說,人類的發展是離不開哲學的。哲學本身是清楚明了的,要成為人民的哲學就必須要關注現實。哲學的概念理論都是和現實密切相關的,人類可以通過哲學在一般中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使得人類活動不再盲目。哲學關注現實,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可以提出正確的指導和解決方法,哲學不僅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更是立足于人的學問,幫助人類認識世界,把握世界。
哲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其關注的領域與其他學科不同,更加的抽象和純粹理性,但其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在哲學領域化解所面對的難點,推進著哲學的發展,帶動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大學生,需要全面發展,哲學是大學開設的課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門學科。
哲學可以對人生進行有系統的反思,能夠幫助人們去認識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是人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精神武器。哲學帶人類學會愛智慧,幫助人們養成思辯精神,學習哲學,我們學會反思,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形成屬于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要想一直保持著開放、進步的狀態,就需要用哲學時刻豐富自己、對智慧充滿渴望,我們需要哲學。
發展哲學需要我們不僅要學好哲學更要做好哲學。
在學習哲學時,我們可以學習哲學史,在學習哲學史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了各個時期的哲學家,結合當時的時代,了解他們,感受其偉大思想。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批判性思維,提升了自身的哲學素養。我們還可以學習哲學原著,回到哲學,不僅要讀懂哲學家的思想,還要學會做哲學研究;在做哲學時,我們要認真對待思想實驗,結合專業性的哲學知識,圍繞哲學問題展開辯論,讓哲學回到生活,提升學習者研究哲學的能力,以及審辨性思維的能力。研究哲學問題時,我們要采用合適的研究方案,確定好研究對象后,要學會圍繞研究問題展開分析論證,邏輯而有條理,有理有據。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觀點表達得清楚明了。
中西哲學史的發展歷程表明哲學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哲學的進步,離不開學習、繼承、借鑒的過程,不結合當下現實條件,不推陳出新,難以實現哲學繁榮的景象。社會實踐為哲學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真正的哲學;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是多樣的,我們應該采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哲學,保護哲學的多樣性,中西方哲學和而不同,因而,要攀登哲學的高峰,就要保持開放,百家爭鳴,保持各種觀點的碰撞,豐富哲學史。
缺乏哲學的人生是乏味的。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是哲學,只要我們有一顆“愛智慧”的心,就可以深化自己對世界、人生的感悟,成為有思想的人。綜上所述,哲學讓我們更加智慧,讓人類擁有更理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