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江
(1.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官方近年來提出的一個概念,目前已經成為中國對外政策和國際社會中的熱門話題。本文首先簡單回顧“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官方話語中的發展;之后主要解釋為什么中國會在此時此刻提出并大力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指出中國實際上是經歷了從“中國的世界”到“中國與世界”,再到“中國在世界”的千年世界觀之變。
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法,在中央領導講話和相關文件中存在一個演變過程。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到兩岸關系時,指出“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2011年9月國務院發布《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命運共同體”被納入其中,兩次提到“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突出了國際社會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來推動世界文明交流和實現全球安全共享。(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2011年9月6日,http://www.scio.gov.cn/tt/Document/1011394/1011394_4.htm,訪問時間:2019年12月10日。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人類命運共同體”被首次提出,進入黨的報告,成為黨和國家未來工作的重要方針。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不但繼續沿用這一概念,還進一步將之納入黨章和憲法,并且推向了國際社會。他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講演中提到這個詞,之后在不同場合開始廣泛使用“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在相關國家和地區提出諸如“中巴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等。2015年9月,習近平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不僅強調“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且還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4)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2015年9月28日。隨后,在2017年1月18日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習近平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系統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將“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進一步概括為“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等五個方面,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路徑,實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形成。(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17年1月18日。在習近平主席的這些呼吁下,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6)“聯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華社,2017年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2/11/c_1120448960.htm,訪問時間:2020年1月10日。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歷史性地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了黨章,(7)“外交部發言人談‘一帶一路’建設寫入黨章:體現決心和信心”,新華社,2017年10月26日,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6/c414305-29611258.html,訪問時間:2020年1月10日。實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深入發展向成熟完善的質的飛躍。2018年3月1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之前的“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為“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叭祟惷\共同體”正式進入了中國的根本大法。
簡單回顧黨和政府近幾年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愈發重視,不由得思考為什么它會迅速成為中國政治話語中最重要和最熱門的一個概念?本文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提供一個解釋。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民眾世界觀的一個根本變化。如果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的世界觀,它至少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筆者稱之為“中國的世界”和“中國與世界”。
“中國的世界”首先是一種思想理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華夷秩序”。在這個秩序中,中國王權所在地的京畿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掌管和代表這個中心的就是中國的皇帝,也稱“天子”(上天之子)。嚴格來講,中國的皇帝可能并不了解中國之外的世界,他們也沒有興趣這么做。因為無論是在經濟發展和文明教化方面,他們都覺得中國(京畿之地)是最好的,京畿之地之外(也包括部分中國)的地方按照與京畿之地的地理距離進行不同程度的劃分,“五服論”(9)“五服論”指以中國天子為圓心,根據和天子的距離與親疏畫五個同心圓,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成為甸服,環繞天子建立起來的列國為侯服,侯服之外被征服的國家為綏服或賓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說均體現了這種劃分。實際上,在各個區域的國度或文明沒有系統或大規模地聯通之前,這種將自己視為世界中心的理念并不奇怪,相信世界上大部分的民族與國度早期都會有類似的理念。
就中國而言,“中國的世界”不僅停留在理念層面,它還是一種斷斷續續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政策實踐,那就是有些學者概括的“封貢體系”。從中國的視角來看,非華夏的世界各國都需要派遣專門的“貢使”到中國的天子所在的京畿之地來拜見中國皇帝、呈送禮品,中國皇帝也會回贈禮物,并冊封朝貢國的國王(只有中國的叫皇帝,其他國家的國主都是藩王、國王等)。
從現代的主權觀念來看,這種各國來華朝貢的現象似乎“不平等”,但如果面對歷史,令人驚奇的倒是這種現象從周朝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就本文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決策者就是這樣看待世界的。其中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1793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曾經代表英國來祝賀康熙皇帝的八十大壽,備足了禮品,同時已經具有現代國家觀念的英國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最終的結果是馬嘎爾尼并沒有達到目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卻是“禮儀之爭”:中國的大臣們堅持藩國見中國皇帝一定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但馬嘎爾尼卻以其代表英國的平等身份加以拒絕。雙方交涉很久,最終乾隆帝還是會見了他們,但并沒有答應英國的要求,馬嘎爾尼使華失敗。(10)關于馬嘎爾尼使華有很多說法,比較直接的可參閱[英]馬嗄爾尼著,劉半農譯,《隆英使覲見記》,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這個事件典型地代表了中國朝廷當時“中國的世界”的心態。
“中國的世界”之世界觀到19世紀后半葉開始受到挑戰,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這一年也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第一次遭遇了一個無法戰勝(之后與西方國家連續的戰爭是每戰必敗)的西方世界,此時的世界不再是一個只向中國“低頭進貢”的化外之地與蠻夷之邦了。中國對這個西方代表的世界感情復雜,既無奈也無助。無論是抗拒還是接受,最大的主題就是如何擺脫西方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就此幾乎成為中國的全部世界,筆者稱之為“中國與世界”,其實是“中國與西方”。
與“中國的世界”不同,“中國與世界”是實踐先行,這一時期整個中國(決策者、學術界、民眾)的壓倒性任務就是如何讓中國擺脫西方的不平等待遇。道路似乎只有兩條:打敗/擺脫它與戰勝/擁抱它。第一條路顯然沒走通,第二條道路很難,但因為有了日本的先例而變得可行性大增。就此而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的觸動不小于鴉片戰爭。日本的案例告訴中國:可以通過學習西方變成和西方平等的一員。就此,拒絕世界(鎖國排外)和擁抱世界(全盤西化)就成了中國對外政策譜系的兩個極端,大部分時期的政策都處在這兩個極端的譜系之中,包括“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等。
深受當時時代的影響,“中國與世界”的世界觀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這里的世界基本上指的是“西方”,二是“中國”與“西方”是截然兩分的,在很大程度上,中國與西方是相對立的。而中國的選擇也幾乎成了非此即彼的兩分:要么是中國的,要么是西方的。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伴隨著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變化,伴隨著中國與西方相反相成的交往互動,中國的決策者、實踐家和學者們慢慢形成了第三種世界觀,筆者稱之為“中國在世界”。“中國在世界”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一種正常的歷史事實和實踐狀態。從古到今,中華文明在黃河長江流域衍生發展,中國一直處在地球的東半球北半部、亞歐大陸東南部、亞洲東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這個位置,從來沒有搬離過。其次,“中國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更是一種認知,在經過了“中國的世界”的無知、傲慢和挑戰,經歷了“中國與西方”復雜糾葛的慘痛教訓后,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憑借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開始復興與崛起,由此中國也終于認識到自己與別的國家和民族一樣,既有自己的獨特經歷,但也是世界的普通一員。中國與世界,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者共榮共損,相互促進。更重要的是,這種心態也是中國自信的展示:它包含著世界對中國的重要,但同樣也突出了中國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
最后,“中國在世界”也日益變成一種政策實踐。十八大后新一屆領導人習近平主席的第一次出訪不再是西方陣營“帶頭大哥”的美國;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非西方的周邊成為外交重點,會議更是提出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彰顯了自信的中國開始全面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并非只是西方,中國的交往對象開始越來越多元化,不再只把西方當世界。
當然,最能體現“中國在世界”之世界觀的政策實踐還是“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耙粠б宦贰背h始于習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倡議。一年半后的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開始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的一個抓手。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等3位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高峰論壇,達成了五大類76大項279項具體成果。(11)“國新辦舉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和展望》發布會”,2019年4月22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04/22/content_5385136.htm#1,訪問時間:2020年1月10日。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38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等領導人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出席圓桌峰會,有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的 6 000 余名外賓參加了論壇,會議達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2)“新起點 新愿景 新征程——王毅談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2019年4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shipin/big5/n1/2019/0430/c243247-31060249.html,訪問時間:2020年1月10日。至此,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最受國際矚目的世界經濟發展計劃和行動之一。
本文不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內容,但簡而言之,“一帶一路”建設其實就是中國過去四十年發展經驗的總結,一個核心詞匯就是“聯通”。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把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與國家聯通起來,只有相互聯通了,大規模的經濟交往才能展開。至今在一些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地方還能見到“要想富、先修路”的標語。就此而言,中國給國際社會提供的“一帶一路”倡議完全是自己的發展經驗。中國從向世界開放中獲益,“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中國回饋世界的一種責任,也受到了世界很多國家的歡迎。從兩次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最初亞歐的地理范圍擴展到了全世界,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聯盟。(13)張振江,“‘一帶一路’新階段應是‘志愿者的聯盟’”,《地球日報—天下周刊》,2019年4月26日,http://global.sina.cn/szzx/article/20190426/04bde8b611c51000.html,訪問時間:2020年1月10日。在一個相互聯通的世界,每個地區和國家都可能因為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與創新能力成為世界的中心,這種發展態勢完全超越了“中國的世界”。
從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或開展具體合作項目的國家來看,廣大的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成為主要國家,中國也歡迎傳統的“西方”國家加入其中。但很顯然,如此廣泛的國際合作與發展項目,已經完全擺脫了“只有西方而不見世界”的“中國與世界”(中國與西方)的理念和歷史。歡迎西方但不只看到西方,說明“一帶一路”建設完全超越了“中國與世界”的世界觀,成為“中國在世界”這種新世界觀的政策實踐。
如果說“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手段,那么“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更像是目標了。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深厚和濃重的中國根基,它不僅僅是人類社會全球化的結果,更與中國早期“天人合一”“大同世界”“協和萬邦”的古代思想與實踐相契合;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理念其實就是“中國在世界”,中國已經認識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與世界就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有每個和平發展的部分,才有穩定繁榮的整體。反過來說,作為部分的中國當然也對整體的世界負有責任。中國與世界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借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的呼吁,“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目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是指西方與世界的關系,然而就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來看,卻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就是從“中國的世界”到“中國與世界”,再到現在的“中國在世界”。這種轉變來之不易,需要精心呵護和培養?!叭祟惷\共同體”的建設不會一帆風順,就外部而言,世界特別是西方能否接納一個非西方大國的崛起是最大的挑戰;對內而言,“中國的世界”和“中國與世界”兩種舊的世界觀依然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很多國人的思想當中,看看網民在中國舉辦奧運會以及主辦高級別國際會議后對“萬國來朝”的贊嘆,就是這兩種世界觀殘存的反映。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依然持續崛起,也正處于千年世界觀的變化之中。中國的變化與世界的變化互為因果,相互建構,這一互動的過程將會塑造共同的未來。在此過程中,中國應注意多多練好內功,對外積極釋疑解惑,一方面謹防諸如“脫鉤”之說的“中國與世界”卷土重來,另一方面也需戒驕戒躁,防止“中國的世界”死灰復燃。借用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日內瓦萬國宮“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